首页 > 要闻 > 详情
双流民间剪纸艺术家用剪纸艺术书写“农事笔记”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1日 09:01 来源: 成都日报

  一个人能够持续40年热爱一件事情很不容易,他一定是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或者魅力。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其实不需要很多条件,只需要执着,执着就能改变一切,包括自己。他有别于常人的,是把自己所有见过的、经历过的,剪出来,刻出来,作为自己生活的证据。

  他叫陈世云,双流的一位普通农民。他爱好多年的剪纸,如今被人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因此走到了时代的聚光灯下。

  陈世云出生于双流的普通农家,祖传的基因与艺术二字几乎搭不上边,只因早年的一次偶然经历,便深深爱上,一发不可收拾。40年间,他由笨拙捉刀,到自由运笔,创作剪纸作品上千件,其中的甘苦唯有自知。2007年9月,陈世云的剪纸被申报列入双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一个普通农民对地方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很多年来,双流的山川地貌、风景名胜几乎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他始终觉得,外面虽好,但乡土最亲。张口就来的一年24个节气,几乎融入了陈世云的血液里。而根据节气进行的农事活动,则是他源源不绝的创作素材。他的这类作品,被称为“农事笔记”又未尝不可?

  对于老旧的风尚和习俗,无论体验与回味,都有一种少有的温和。虽然许多民俗如今已不见踪迹,但在陈世云的作品里,它们仍然生动如初。恍若一见,与其说有隔世之感,不如说是惊艳相逢。

  陈世云的作品大致可分为风物、农事、民俗、记忆等类,笔者认为,尤以农事和记忆两部分最为精彩。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生活的人,农事与记忆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农事几乎就是记忆的全部。但仔细观察,两部分也各有特点。

  农事部分似乎偏重于“宏大叙事”,从播种到收获,一条主线贯穿到底。诸如撒谷子、插秧、割麦、交公粮等场景,连环画般出现在眼前,在农事离现代人日益远去的今天,这些剪纸作品除了带给人恍若昨日的感觉,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作用。

  记忆部分则偏重于童年生活,昔日农村孩子的趣味点滴在陈世云作品里栩栩如生。如逮黄鳝、戽凼凼鱼、划甘蔗、打蛇抱蛋等作品,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在物质文化极度贫乏的时代,农村孩子以大自然为玩具、在绿水青山中玩耍的童年岁月。当然,农村孩子也不完全无忧无虑,他们绝大多数要参加如割猪草、打柴、捡狗屎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几乎从五六岁开始,就会融入农事生活。所以,关于这一部分的作品不仅丰富,也最多趣味。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与许多人感叹既往不同,陈世云剪刀之下的童年,充满了人间烟火,柴米油盐。少迷茫,多艰辛,还有现在的孩子没法想象的乡间童趣。拙朴刀法下不经意的童年时光,成了很多人今天拈须一笑的理由。

  陈世云的作品题材丰富、技法质朴。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也没有更多的框框套套,因而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空间,他的作品大多来自“有感而发”,一些作品尽管略显粗糙,但看得出他的不懈努力与摸索的苦心。

  值得一说的是,近年来陈世云先后在一些大学、中学、小学、老年大学、特殊学校及乡镇传授剪纸技艺,这无疑是一个普通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自觉,也是值得人们敬重之处。(曾鸣)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