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新闻纵深:马老捐书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4日 09:47 来源: 四川日报


马识途在省图阅览室。   (省图书馆供图)


马识途(中)将藏书捐赠给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左)。(省图书馆供图)


马识途捐赠的手稿。


马识途捐赠的书法作品。


核心提示

●他的捐赠:包括线装书22种66册,手稿12种177页,书法作品9幅
●他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公共图书馆,造福更多的人
●他的勉励:碎片化的阅读到底不如整本、整批的阅读,到底还是要认真读书


  我103岁了,仍然没有放弃喜欢阅读的习惯,我现在还经常读一点自己喜欢的中国文化方面的书籍,很努力地阅读现在我们出版的一些新的文学作品,或者是报纸、杂志,读书要读到老、学到老。”——马识途

  4月13日上午,四川省图书馆二楼大厅新展出了一些古籍、手稿、书法作品等,这正是著名作家马识途刚刚捐赠给省图的。
  103岁的马识途,坚持站着参加完了整个捐赠仪式,并将一部分古籍和手稿亲手交到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手里。
  省图书馆正在加速建设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文献馆,李一氓生平及藏书专题展、李劼人生平及藏书专题展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对马识途、魏明伦等当代四川文化名人藏书、手稿的收集工作也在抓紧进行。“这些珍贵的名人藏书、手稿将极大丰富省图书馆馆藏资源,我们在妥善保管的同时,还将藏以致用,通过展览、数字技术等方式,让更多人可以共享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何光伦说。□本报记者 吴梦琳 张立东


慷慨 捐赠非首次,珍贵文献丰富馆藏
  1915年出生于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的马识途,生于书香世家、长于战乱之中,拥有传奇的人生经历。作为一名著名作家,在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他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等优秀作品。此前,马识途就曾将自己百岁时创作的百岁回忆录《百岁拾忆》等,捐赠给了省图书馆。
  此次马识途捐赠的文献,主要包括线装书22种66册,手稿12种177页以及书法作品9幅。在这些线装古籍中,不少都有马识途自己的题跋和批注,其中一套民国钤印本的《适安草堂藏印一卷》,马识途还在其内手抄了《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当我们提出要建设文化名人文献馆,想要马老捐赠文献时,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林英回忆。经过几次沟通后,3月14日,他们一行人来到马识途家接书。“马老很谦逊,一直在说,自己的这些东西不算什么。”林英说,其中一些书籍上没有马老的签字和印章,他还当场进行了题签。
  此次捐赠的文献中有不少古代名家文集,但马老却隆重推荐了两本四川方言书籍。“这是我们四川自己出的,用当时我们的方言记录下来后出版的。”马识途说。
  记者看到,其中一本是民国刻本的由清代学者张慎仪所著《蜀方言二卷》。据了解,这是一部记录四川方言词语的词典,以成都地区方言为主,也兼采了四川其他地区的方言。有研究者认为,这些方言口语在展现清代四川风土人情的同时,文献中将古今词语进行比较,用科学的方法考求方言词语的本字,对研究四川方言词语的语源十分重要。
  “这批文献研究性很强,学术价值高,丰富了馆藏资源。”何光伦说。

珍贵 反复修改,手稿上痕迹密密麻麻
  此次捐赠还包括马识途的《高奇才,奇才》《真大观也》《创作需要真诚——看〈红衣少女〉有感》《大事和小事》等12种手稿。
  这些手稿上,大部分都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也见证着马识途创作时的反复思索、反复修改,对一字一句地不停考量。
  在《大事和小事》的手稿上,记者看到,虽然纸张已经发黄,但字迹仍清晰可见,而且虽是在空白的纸上书写,字迹却十分工整,行间字距对得整齐。细看下,手稿中对一些介词、动词、形容词等细节都有不少修改,有些地方还反复修改了好几次。
  “马识途的女儿马万梅回忆,以前父亲在写作时,会将自己写作的稿子念给别人听,如果别人有听不懂的地方,他都会修改,直到都能听懂。”林英说。
  实际上,马识途的作品都很简练通俗,他一直坚持文学要为大众服务。此前多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每当谈到文学创作,他都会强调“作品要通俗”。

马识途告诉记者,他还有不少手稿此前已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四川也可以做一些复制件,保存在这里。“这些也可以为后来人研究历史提供一些参考价值。”马识途说,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公共图书馆,既可以更好地保存,也可以造福更多的人。

勉励 阅读条件好,青年还是要好好读书
  捐赠仪式结束后,马识途参观了省图书馆。看到宽敞明亮、设施齐备的图书阅览室,他在家人搀扶下,从轮椅上移到阅览室的凳子上,以读者的身份进行了体验。“现在读书的条件真的太好了!”马识途忍不住感叹。
  其实在此前接书时,马识途还提出了让省图书馆用新书去“换”他的基本旧书。“我答应他们(省图书馆)拿现代印刷版本来换我的古本,主要是《说文解字》类的,因为我现在还经常要看一看。”马识途告诉记者。
  如今马识途仍然坚持每天阅读。“我103岁了,仍然没有放弃喜欢阅读的习惯,我现在还经常读一点自己喜欢的中国文化方面的书籍,很努力地阅读现在我们出版的一些新的文学作品,或者是报纸、杂志,读书要读到老、学到老。”
  采访中,马识途勉励青年人要好好读书。“现在青年人可以从网络获取知识,但我总觉得我们原来留下来的那些文化古籍,或者现代的一些出版作品,更应该引起青年们的关注。”马识途说,碎片化的阅读到底不如整本、整批的阅读,到底还是要认真读书。


心声
百岁老人的“四个一点”

□本报记者 吴梦琳 张立东
  “我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了几十本残书、十几张手稿,竟让大家都来参加这个仪式,不胜荣幸,十分感谢……”向省图书馆捐赠图书后,马老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讲了一点喜悦、一点遗憾、一点许诺和一点希望,简短的四个“一点”,表达了这位百岁老人的心声。马识途说:
  一点喜悦是,我竟留名于省图书馆。
  一点遗憾是,以前我有近万册图书,其中也有一部分具有收藏价值的书,后来历经曲折动荡,几被毁灭殆尽。
  一点许诺是,中国现代文学馆要收藏的作品和我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写的日记、杂记手稿50余本,省图书馆同志也曾提出应在四川留下复印件,我在此承诺。
  一点希望是,四川的文化底蕴深厚,或许还有一些古今著名学者的手迹,希望四川的古籍和名家手稿的收藏整理出版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链接

部分省图接受的四川名人捐赠文献
  ●李劼人:1962年,李劼人逝世后,他的家人将他一生收藏的所有22000多册书籍,全部捐献给省图书馆,其中不乏珍贵稀有典籍。
  2017年2月23日,本报曾以《李劼人生平及藏书专题展将开幕》进行了详细报道。
  ●李一氓:上世纪70年代,李一氓就曾捐赠了70多种200多册四川地方史志与四川相关著作等图书给省图书馆。晚年时,他又将自己留存的所有图书全部捐赠给家乡,其中古籍全部捐赠给省图书馆。
  2017年3月10日,本报曾以《我们走后,李一氓的书房空荡荡了》进行了详细报道。
  ●马识途:捐赠了一批自己收藏的古籍、出版作品、手稿、书法作品等。
  ●魏明伦:捐赠了一批自己的藏书、出版作品以及手稿等。任梦莹本报记者吴梦琳整理

观点
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谈捐书 识途情怀传承担当

  藏书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但作家藏书不同于仅为收藏而藏书的人。作家所收藏的书大部分是收藏开拓自己眼界、对自己有启发的书。因为在不同年龄与人生阅历下,作家会阅读不同的书,因而藏书也会随着人生经历而发生变化,所以作家的藏书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积累与记录。
  通过作家藏书中,在书本内所做的眉批能看到很多未公开发表的东西,所以作家的藏书,还能很好地展示作家的个人内心与思想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比如像马识途老先生,他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能在他不同小说中看到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而他自己创作的手稿与藏书,则能更丰富地展现出他自己的创作历程与变化。所以,将来学界能通过马识途老先生捐献的这批手稿与藏书对先生的一生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与研究。
  马识途老先生的一些手稿,因为各种原因曾遗失了。上世纪80年代,他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夜谭十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他将很多民间传说加工成了小说。当这本《夜谭十记》开始在四川的杂志上连载时,我就非常喜欢。而这本书在最近几年,因为姜文导演将其中的一篇《卖官记》改编成了电影《让子弹飞》而为社会大众所知。
  马识途老先生90多岁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应该休息了,但他依然在写作;而当他快百岁时,写作又开始有了新变化,开始向思想性的写作转化,比如他的《党校笔记》,展现了他上世纪80年代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期的经历,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夕社会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这一时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思索。
  其实,马识途老先生并非一个职业作家,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和对文学的创作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很多人都讲情怀与人格觉悟,但是落不到实处,很多人也都不相信这些了。但像马识途老先生这样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情怀的,是很值得我们现在人敬佩的。
  就捐书而言,除了图书馆之外,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形式与渠道,比如捐书给留守儿童、乡村小学、农村书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毕竟人心有余力,就要顾及他人。
  任梦莹 本报记者 肖姗姗 整理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郝飞 摄本报制图/朱濉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9010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