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曾获足荣村方言电影节最佳影片的《黑车司机》和足荣村方言电影节提名影片《夏至》等优秀作品在成都言几又书店展映。纪录片导演、足荣村方言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秦晓宇,知名影评人、《读者》签约作者韩松落,青年导演、四川传媒大学老师肖成刚,青年编剧、四川传媒学院老师帅国庆等,在现场与观众进行交流。
【观点】
秦晓宇:做方言电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传递
方言是祖祖辈辈传递给我们的东西,我们的生活是用方言来沟通的,但现在方言变成一个孤岛现象,它消亡的速度很快。也许在一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只能从电影中领略到方言的魅力。电影最能细致入微的传递方言,也传递当时说方言的情态。方言电影,能成为保护方言文化很好的一个方式。
韩松落:隐而不说,人性的光辉却缓缓流淌而出
孙亮导演的《黑车司机》用悬疑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个引进煤矿开发的地方,随着经济力发展,它的人情和伦理都被打乱了,借助黑车司机的经历来阐述人性的光辉。肖成刚导演的《夏至》则是另外一种清淡的风格,讲述父女之间那种隐而不说,却又恩情深厚的羁绊。
肖成刚:电影是生命在荧幕上流淌
侯孝贤的电影《童年往事》,里面的主角用客家话说台词,因为我是梅州人,家乡话就是客家话,第一次看到客家话在电影中出现,意识到原来方言也可以拍电影。有一句话说“电影是生命在荧幕上流淌”。当我看到《童年往事》的时候,我就想,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吗?方言电影的魅力就在这里,因为它鲜活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
【提问】
现在很多方言在慢慢消失,一个主方言区歧视一些其他地方方言,比如重庆主城区歧视其他城区的方言,其他城区的方言就像“小语种”。“小语种”慢慢地就会消失,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吗?
秦晓宇: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好多非常少人使用的语言,当它被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包围时,消亡是注定的,消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这个过程我们会重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它消亡的速度。
感觉《夏至》的台词像是从普通话翻译过去的重庆话,而不像地道的重庆话。请问这个是普通话剧本吗?
帅国庆:我本身是山东人,导演是广东人,大家都不会重庆话,这部电影的剧本原先是普通话,当时拍摄是在重庆,导演当时说不如就用重庆话来拍。台词是演员们看过普通话版,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再用重庆话说出来,所以有些地方的台词听起来更像普通话。
我们找不到方言电影的资源,特别是一些老电影,未来能不能形成一个体系,把这些方言电影聚集起来,更容易让大众观赏。
秦晓宇:把一些老电影都聚集到一起放映,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些老电影的展映也非常难,这涉及到版权的问题,但这在将来也许是可以实现的。现在我们正在尝试的是将影片在相对应的方言区进行展映,比如今天在成都播放四川话的影片,观众会更有共鸣,也让展映更有意义。
《夏至》中有很多个镜头是拍那个院子里的花,这个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肖成刚:这些镜头的花叫三角梅,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这些镜头,其实有一个隐喻。片中的父亲对女儿说:“我的人生即将走向尽头,你不一样,你的生命就像院子里的三角梅,开得正灿烂。”意味着这是一种生命的秩序,女儿是要出嫁的。
肖成刚
【观后感】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黑车司机》的观后感。虽然它只是描述一个黑车司机遇见很神奇的事情,但是从中我却看到非常温暖的人性。比如片中街头的疯子吵着闹着要坐车,从后视镜中看到司机对他露出的温暖笑容,这就是温暖的人性。还有就是孝顺方面,司机在目睹一个人丧父的经历,他联想到要去关爱母亲,还有片中有个场景是一个人带着母亲去理发的,这也是反映了人们要去关怀父母的一个问题。最后,电影以鸡鸣的方式结束,那这个代表什么?是代表内心的想法?还是代表片中的案件分析?这个不同人观影会有不一样的共鸣和想法,给大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夏至》,刚开始看这个名字,还真的不知道影片是描述什么场景的。看了之后,正如前面一个女士说到,通过运用一种植物引申出来的时间带和主角内心活跃的状态。对拍摄手法来说,我最感兴趣的是两父女的对话场景。对话是用一个直面的镜头,而不是从旁边拍摄两人同框的状态。女儿直接面对镜头比手势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父亲在看着她,在父亲面对镜头的时候,又感觉变成女儿在听着父亲说话,让人觉得很身临其境。最后在婚礼的场景,父亲蹒跚地走在昏暗路灯下的场景,以及最后父亲端着茶杯坐在只有自己的家里的场景,这些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放弃了女儿的照顾,成全了女儿一生的幸福。我想都是天下父母想要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