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门大桥。 陈德龙 摄
8月13日,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亮相成都购书中心,举行《成都街巷志》修订版新书发布会暨签售会,与现场读者分享了新版《成都街巷志》创作与修订的前世今生。
现年77岁的袁庭栋,被称为“成都文化活字典”。但他并非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而是生长于四川绵竹。“对于成都历史文化的了解,全靠日复一日地学习、积累、考证和研究。”
《成都街巷志》写作于2005年,成稿于2009年,共65万字。2010年出版后,仅仅6个月,3000册书全部售罄。7年来,不少读者表示一书难求,网上二手的《成都街巷志》甚至炒到上千元。为了不辜负读者的期待,2014年袁庭栋携手四川文艺出版社,重新修订增补内容和地名索引,增加200余幅图片。《成都街巷志》修订版于2017年7月正式和读者见面。
1 琼瑶幼年居住地照片首次公开
《成都街巷志》是第一部从街巷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成都风采的著作,生动、详尽地介绍了清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500多条成都的街巷、城池、河道、桥梁的命名缘由以及历史变迁,还有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逸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重要的学校、企业、地下出土的历史文物。
其实,提笔之前,袁庭栋已经花了20多年进行资料收集,并且通过各种渠道,网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地图以及老照片。比如,晚清外国驻华使馆官员、美国《国家地理》记者拍摄的照片,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部分私人收藏照片以及当代摄影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成都街巷志》中,首次公开了当代著名女作家琼瑶幼年时期居住地的照片。琼瑶出生于成都,并在此度过幼年时期。袁庭栋在老版中曾提及琼瑶出生地的大致位置,但是一直没有核实,也没有照片。
在修订期间,摄影爱好者杨显峰找到了袁庭栋,提供了琼瑶居住地的照片。原来杨显峰在多次阅读袁庭栋的书后,根据线索找到了琼瑶的居住地。得到消息后,袁庭栋与附近老人进行了反复核实,现已基本确认这是琼瑶幼年居住地。
2 东较场老照片记录千人习武场景
袁庭栋说,老成都的“老”在不同人心目中各有所指。现存的成都城建成于清代前期,其河、桥、街、巷的基本格局一直维持到民国时期。发展到今天,当年很多街巷虽然名字还在,但是都已被新建的高楼大厦代替。
成都较场坝街,分为东南西北四个较场,清代以前,这里是成都城内的驻军地。袁庭栋感喟:“大家都知道成都有较场坝街,可是有多少年轻人知道较场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吗?”在新版《成都街巷志》中,就有一张东较场的图片,展示了当年在东较场上一千多人练兵习武的情景。“这些图片直观地向读者展现了老成都的街巷风貌、社会风俗,更有利于现在的年轻人了解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同时,新版《成都街巷志》补充了一些文字内容,比如纱帽街与《大公报》创始人胡政之的联系。
袁庭栋做过一个统计,新版《成都街巷志》每页出现的地名、人名、其他专名、年代、数字、方位等约为50个,全书5万个左右。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他特意增加了人物、成都之最、文物古迹、影院剧场、祠庙神佛、餐饮美食等19类主题索引。
3 修订《成都街巷志》需要年轻人接力
在袁庭栋看来,只有了解成都,才能热爱成都。“我不愿意青少年成为‘成都盲’,希望通过这部书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料。”
由于《成都街巷志》涉及知识面极宽,因而修订难度大。为了让新版内容更为准确,袁庭栋在运用史料时,“精之又精,确之又确”,就连一个年代都可能修改过10次以上,人名也反复确认5次以上,甚至不遗余力地向10多个老人去求证同一件事情。
这对于年轻的学者来说,可能游刃有余,但是袁庭栋已年逾古稀,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表示,这是最后一次修订本书了,但他不准备保留任何知识产权。“欢迎新一辈人在本书的基础之上继续努力,搞修订补本、专题本、续编、新编都行。”
事实上,在修订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有的提供老照片,有的补拍实地照片。袁庭栋相信,自己退出《成都街巷志》的修订之后,还将有年轻人拿起“接力棒”,继续修下去。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