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一部纪念碑式的英雄史诗——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2日 07:47 来源: 川观新闻
作者: 韩驰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作为全景化、立体式、多维度展现抗美援朝宏大历史题材的电影三部曲之首部,主要围绕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及三场关键战役的史实展开。

整体来看,该片秉承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历史观,依托极具艺术化的影像语言,完成了对抗美援朝历史的生动再现,实现了对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解读。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该片可谓将战争史诗、英雄群像与抗美援朝精神熔铸在一起的纪念碑式的献礼作品。

所谓纪念碑式,是指具有公共性纪念意义的事件或物体所包含的集体记忆。观看全片,无论是对波澜壮阔的大历史铺陈、对志愿军英雄群像的大手笔雕琢,还是对场景、音乐等视听修辞的大色块渲染,从主调到复调,无不凸显出强烈的纪念碑式的影像品格。

伴随一声令下,抗美援朝战争随即打响,无数志愿军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战斗故事也徐徐展开。影片通过对那段壮烈历史的艺术回眸,不仅完成了对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述,更实现了情感上的交织和鸣,进而使抗美援朝历史艺术地转化为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彰显和弘扬。

架构双轨道叙事,筑建史诗格局

抗美援朝历史本身就是一首伟大的史诗。在这种天然的史诗气度上,《志愿军·雄兵出击》通过武戏与文戏的交叉组合,架构起宏大叙事的双轨道模式,在大开大合的整体铺陈中,彰显出气势磅礴的史诗体积。

该片以军事层面的武戏为主线,从两水洞的首战告捷,到三所里的黑夜奔袭,再到松骨峰的艰难阻击,精湛地再现了真实可信的战争场景与紧张氛围,精准地描摹出志愿军的精神面貌与战斗智慧。

外交层面的文戏为影片辅线,以伍修权为代表的中国外交团在联合国大会上对美西方帝国主义进行强烈谴责,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充分印证了新中国立国之战的正义性与正确性,也精妙注解了抗美援朝是“正义之战、扬威之战、固基之战”的深刻内涵。

在主线与辅线的交织并进下,该片通过多维度、大手笔的场景描述与史实再现,绘就出一幅抗美援朝的恢弘历史画卷,生动呈现出抗美援朝纪念碑上所烙下的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切入细节深处,塑造英雄群像

《志愿军·雄兵出击》中一场场接踵而至的战役,宛如一套气势磅礴的英雄组歌,在强烈的历史写实中又注入纪念碑式的崇高质感。无论是冒着生命危险涉敌深处的彭德怀,还是走出战争阴影获得精神成长的小战士杨三弟,抑或是被炸伤了手臂仍死守松骨峰的杨少成,均有其历史原型。

但片中不少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他们又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实剪影。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们既是视死如归的英雄勇士,又怀有与普通人一样的惦念与牵挂。片中毛岸英为彭德怀雕刻的象棋,李默尹随身携带的女儿照片等细节物象,流露出志愿军的铁血柔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松骨峰阻击战中,志愿军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慢慢举起的布满血迹伤痕的手,与联合国大会上伍修权坚强有力的手隔空呼应。如神来之笔,一只只举起的手,仿佛化作一座座屹立不倒的丰碑,又仿佛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宣告仪式:“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些艺术化的细节处理,让观者悄然“入场”并产生强烈的共情。

可以说,该片将宏大的历史思维与微观的人物细节相融合,鲜活且具有质感地呈现出抗美援朝的壮阔历史,不仅成就了影片的崇高艺术气质,主旋律的传播效果也因此得以大大提升。

深化价值内涵,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作为一部全景书写抗美援朝历史的主旋律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通过史诗般的世纪回眸,全面呈现出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霸权相互对抗的历史图景,绘制出抗美援朝历史宝贵的精神谱系。

为保护“新生的共和国”,无数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展现出为了祖国和民族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战场上,志愿军冲锋陷阵,以血肉之躯拼死抵抗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彰显出英勇顽强、舍身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中美在战争力量上的巨大悬殊,志愿军始终坚守“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信念,体现出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首战必须胜利”的使命,志愿军连续奔袭72公里,完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展现出为完成使命而慷慨奉献的革命忠诚精神;联合国大会上,伍修权与美帝代表慷慨激辩,体现出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显然,影片通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注解,既揭秘了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中国密码”,也实现了对“中国精神”内涵的再度彰显与弘扬。

一切艺术形式“最深最厚的基础仍是在‘真’与‘诚’”。《志愿军·雄兵出击》秉持历史之真与艺术之诚的辩证统一,通过影像书写,全面立体地展现出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历史,唤起不同年龄观者对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


作者简介

韩驰,西华师范大学教师。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