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凉山,是歌与远方交融的热土!”3月29日,由凉山州文联主办的“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凉山实践”——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创作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杨小兰,北京市音协副秘书长郭孟南,山西省歌舞剧院签约作曲家张伟,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辽宁省青年词曲作家谭杨,凉山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安图,凉山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郑高平,凉山州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英,凉山州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柳子色和凉山文艺界专家、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组歌的创作方向、文化根基、艺术表达与落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为这部展现凉山巨变的音乐史诗注入思想深度和创新灵感。
安图 凉山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凉山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安图在致辞中表示,“《山河的回响》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时代的记录。”他介绍,组歌将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故事线,以乡村振兴为叙事脉络,以凉山十四个世居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山川风物为底色,通过音乐语言展现这片土地从脱贫攻坚到振兴发展的壮丽历程。“我们希望用音符串联起凉山的山河巨变,将凉山14个世居民族的团结奋进、万千百姓的追梦足迹、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凝练成可听可感的艺术史诗,让世界听见这里的人民如何以感恩之志接续奋斗,用双手创造幸福,用团结绘就未来。”安图表示,这部作品将承载凉山的文化根脉与时代精神,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本土民族音乐创新突破的里程碑。
罗木果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凉山州音协副秘书长
研讨会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凉山州音协副秘书长罗木果详解创作蓝图。他介绍,组歌将打破传统主旋律作品的单一叙事,采用“史诗感与烟火气并存”的表现形式,以小视角反映大情怀,既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声乐艺术的多维碰撞,也融入民族器乐与流行编曲的跨界融合。作品将巧妙嫁接彝族高腔、月琴弹唱等民族元素,同时以现代音乐铺陈时代气象,让“泥土芬芳”与“国际表达”共鸣。
郭孟南 北京市音协副秘书长
在创作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组歌主题表达、创作思路、艺术结构等方面,从艺术性、市场性、传播性、民族性等多重维度建言献策。北京市音协副秘书长郭孟南着重强调地域文化赋能与市场转化路径。他认为,创作需强化“文化的在地性表达”,即立足凉山本土特色,就地取材,将凉山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深度融入作品内核,集中资源打造1-2首兼具艺术高度与传播力的“爆款”曲目,通过持续释放“爆款”作品的名片效应,集聚凉山歌舞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轻歌舞剧IP,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重突破。郭孟南认为,应重视音乐作品的市场化运作,探索音乐版权变现的新模式。借力国内头部在线音乐平台,在版权授权和内容推广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版权收益共享机制,为创作者带来更多的版权收益,同时推动原创音乐的广泛传播。
张伟 山西省歌舞剧院签约作曲家
山西省歌舞剧院签约作曲家张伟认为,应巧妙处理作品文化根脉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度,科学规划传统风、雅、颂艺术元素的结构比例;应弱化交响乐等大型编制的常规配置,转而强化声部层次的人声艺术表现力,以此适合剧场、户外及沉浸式空间等复合型演出场域。
谭杨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辽宁省青年词曲作家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辽宁省青年词曲作家谭杨认为,应当借鉴“音乐剧叙事+电影原声质感”的模式,通过线性叙事的手法,将故事性巧妙地融入组歌的各个篇章主题之中,从而打造出一部既连贯又富有张力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谭杨特别强调了作品“整体性与独立性”并重的原则。他指出,当作品以整体的形式呈现时,必须注重整体音乐风格、听觉感受以及舞台画面的高度融合与一致性,以确保观众能够获得一种统一而深刻的艺术体验。同时,当作品中的各个部分独立呈现时,也应充分展现其独特的个性、深刻的艺术内涵以及广泛的传唱度,以便让每一部分都能在独立时依然闪耀其独特的光芒。此外,谭杨还深入探讨了作品的呈现方式。他认为,大型演出伴随着大量的物料耗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品的广泛传播。因此,他提出应当以旋律性作为创作的核心方向,让配器和编曲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导因素。这样的创作理念旨在让作品在脱离复杂的配器和编曲后,依然能够保持其原有的韵味和感染力,从而确保作品的可听性和传唱性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郑高平 凉山州委组织部副部长
凉山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郑高平以浙江援川干部的视角,分享了对音乐创作的独特理解和憧憬期待,“希望通过组歌创作,生动展现凉山人文风情、自然风光、时代新貌,塑造立体鲜活的地区文化名片,进而提升凉山美誉度、知名度、旅游吸引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凉山州文艺界代表、《山河的回响》主创人员吴永波、何万敏、克惹丹夫、克惹晓夫、杨智聪等,围绕如何在创作中彰显凉山文旅特色、如何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凉山的多元文化和时代变迁等做了经验分享和交流。
杨小兰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
四川省音协秘书长杨小兰在总结讲话中,对近年来凉山音乐事业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小花》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现四川音乐创作历史性突破。《金不换银不换》《美滋滋》《摩梭》等5件作品斩获中国音乐家协会“听见中国听见你”、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杨小兰强调,音乐创作要立足新时代坐标系,紧跟时代步伐,构建“政治导向、思想深度、艺术创新、市场价值”四位一体的创作范式,通过深入采风、潜心创作,集中打造一批既能绽放时代光彩、又能沉淀文化厚度的传世之作,实现“破圈”传播以及艺术精品与市场认可的“双频共振”。杨小兰表示,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将调动一切资源力量,为组歌创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据悉,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得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汇聚全国音乐创作骨干力量,围绕凉山发展成就、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主题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艺术作品生动讲述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取得的突出成就,热情讴歌东西部协作之花结出的累累硕果,充分发挥文艺在接续奋斗进程中的精神支撑作用,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凉山实践强大力量。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谋篇布局之年,是甬凉东西部协作结出硕果的关键之年,也是红军长征过凉山暨“彝海结盟”90周年,基于贯彻落实州委“文旅强州”战略部署,讲好凉山故事,培育打造文旅IP,以文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初衷,凉山州文联将集中力量、用心用情努力把《山河的回响》打造成一部彰显时代特征、具有凉山特质、有潜力冲击全国文艺大奖的文艺精品,力争使之成为具有地标性的凉山文化名片,为凉山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旅强州、创建四川省文艺副中心做出积极贡献。
(图/罗予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