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至30日,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举办期间,在文旅部非遗司、中国民协、省文旅厅、省文联以及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成都市文联主动作为,与武侯区委区政府、市民协、天艺浓园艺术村等单位协同联动、积极融入,在浓园非遗博览园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神话交流活动”等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反响。《人民日报》、中央广电总台、中国日报和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文艺网、中国青年网等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平台及各类自媒体累计报道100余次,线上点击量超100万人次。
那么,这个在成都举办的关于“神话”的活动为什么会受到大家如此热烈的关注和讨论呢?答案不仅藏在成都这块“神话”沃土中,更藏在本次活动的“创新”二字上。首届中国神话交流活动在非遗保护、神话传承和经典IP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以“学术引领+产业赋能+国际传播”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活动模式·社会影响广泛深远
活动以“非遗赋能・神话新生”为主题,创新亮点纷呈,开创性设置“首届中国神话交流活动”“城市产业推介交流会”等6大板块内容,邀请德国、西班牙、斯洛文尼亚等8个国家和北京、广东、河南、云南等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100余名学者专家代表参与,累计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线上线下互动频繁,形成全民关注神话和非遗的良好氛围。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武侯区分会场民间艺术主题活动开幕式活动现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同志全程参加“首届中国神话交流活动”,她指出,四川省文联、省民协和成都市文联、天艺浓园艺术村积极搭建平台,汇聚资源,推动神话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开创意义,是保护民间文学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实践,中国民协将支持成都持续开展此项活动。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郑晓幸指出,成都国际非遗节18年以来首次举办神话主题活动,极具开创性。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瑰宝,发掘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尤为重要。
创新挖掘IP·建设神话学术高地
在“神话新生”学术分享会上,6位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围绕神话主题作学术演讲。
“神话新生”学术分享会现场
中国民协顾问程建军基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河南卷》的研究,阐释中原神话群的生产特征及其传播意义,分析盘古开天、伏羲画卦等核心叙事,深入剖析中原神话的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利慧聚焦《神话与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伦理、文化资本转化等维度,探讨古老智慧与现代文化创造的对话可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四川卷》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研究员周明讲述了巴蜀神话的形成和特点,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大禹治水、蚕丛鱼凫等巴蜀神话并将其转变为更有力的文化资源;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以《古蜀与三星堆的神话叙事耦合》为题,揭示仙化在古蜀文明中的传承,阐释三星堆青铜器与古蜀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古蜀先民的精神史诗;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以羌族尔玛先祖神话,展现少数民族神话在文化认同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云南大学神话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张多重点阐释碎片化传播对神话叙事结构的解构与重组,分析神话在短视频中完成的资源转化,提出神话应率先融入数字智能社会。
“神话赋能”传播分享会现场
四川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高敏主持召开“神话赋能”传播分享会,围绕“神话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神话的国际传播与品牌塑造”话题进行深入讨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腾讯新文创研究院、非遗星球、华强方特和广东省博物馆、西班牙豪尔赫·兰多博物馆、浓园艺术村和国家级非遗代表人等参与研讨分享。嘉宾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神话的价值与转化路径,为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提供了诸多思路。
创新协作格局·国际融合与产业转化见实效
在文化交流、产业合作等多个领域达成8个国际合作项目签约,推动蜀绣、竹编等非遗项目赴欧洲、美洲举办巡回展览,预计覆盖海外人群超50万人次;与德国、西班牙、斯洛文尼亚等8个国家的文化机构建立起国际文化合作关系,搭建实体桥梁,构建“国际交流”与“区域协作”双轮驱动的“出川出海”格局。
现场汇聚200余个摊位,展示60余项非遗项目,吸引超5000名市民观摩和体验,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其中,六大活动板块形成“学术研究—IP孵化—艺术展示—商业转化”闭环链条,为武侯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些创新探索的背后,是成都对非遗保护机制的深度改革和系统谋划。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成都市文联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精心策划和多方协同,打造了这一文化盛事,同时,政府引导、专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以及各参与单位通力配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格局,也为活动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外嘉宾为活动点赞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如何实现民间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电影《哪吒2》之后,中国神话如何再造“神话”?首届中国神话交流活动正在探索成都方案。这场文化盛会的影响力已超越地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持续发酵,“学术引领、产业赋能、全球传播”的创新模式积累了宝贵的探索经验。未来,随着更多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地和神话IP的深度开发,中国神话这一文化瑰宝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