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民间文艺已成为展览市场中的热门类别,各类“非遗展”“民艺展”“手艺展”层出不穷,既彰显了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硕成果,也使传统文化以别样的方式重回“民间”,进入当代都市生活。
6月29日至7月4日,由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全国民间文艺策展人研修班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办,来自一线的策展人、民间文艺工作者汇聚一堂,在经验交流与研修学习中共同分享民艺策展经验,探讨使民艺展览健康发展的路径。
“这次研修学习让我对‘民间’‘民间文艺’的概念及‘民间文艺展览’的当代价值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我以后的民艺策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来自西安的学员崔凯敏是一位颇为资深的艺术策展人,他任职于西安美术学院,此次作为学员进入研修班,崔凯敏是抱着“理解民间文艺展览、学习策展技巧”的期待前来。
开班伊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为学员们带来的《关于民间文艺的现代转型》主旨报告令崔凯敏印象深刻。“潘老师提到,民间文艺应当在坚守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创新元素。这给了我们启发,我们既要深入田野调研,保护、传承那些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又要通过设计转化,激发其现代生命力。”崔凯敏说。
在崔凯敏看来,民间文艺展览在当代文化生产中有着双重功能。其一,它是民间文艺自身进行传承和现代转型的重要平台;其二,它通过“设计转化”,可以作为公共审美启蒙和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媒介。
研修期间,主办方组织学员参观了浙江省非遗馆,并邀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任(馆长)郭艺作专题讲座与案例教学。
在非遗馆中,一个巨大的古戏台格外引人瞩目。据悉,这一古戏台是由古建筑专家黄滋主持建造,通面宽11.8米、通进深6.6米、通高8.93米,重60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据郭艺介绍,将古戏台置于非遗馆中,既是作为民间戏剧展厅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动地展现民间戏剧传承的完整样貌,同时也可以创造一个活态的演出空间,在此生动展现传统戏剧的魅力——展厅中的古戏台常设戏曲演出,昆曲、越剧、绍剧、婺剧、瓯剧、湖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都曾在此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们运营非遗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展陈中立体展现非遗传承的脉络和完整样貌,同时运用‘活态的’手段,使非遗在展览、传播的过程中满足当代观众的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郭艺表示。
浙江省非遗馆的展出,同样也让作为学员的中传云巢(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内容与艺术总监裴诗贇印象深刻,她特别注意到了非遗馆对于民间文学的展览设计。“在民间文艺领域的展览中,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是最难策展的部分,很多策展人尝试在展览中插入视频,以此来介绍具体的神话、传说故事——在当下,这样的方式显得太普通了。”裴诗贇注意到了浙江省非遗馆的做法:将梁祝传说和白蛇传说融入一个沉浸式影像装置中,让观众在“星空穿越”之中“触摸”伞、桥、船等传说中的代表性元素,感受民间故事“富有想象”的魅力。
这种展览方式让长期从事民间文艺策展的裴诗贇深受启发。“在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一个联结点,是民间文艺策展应该有的追求。”她表示。
在完成研修班“策展一个织物展览”的作业时,裴诗贇为展览设想了一种买手店的模式:在展陈中设置一个民间工艺的使用场景,于其中加入工艺品的销售环节。“这样的买手店并不只是为了产生经济利益,它的设置更是为了使民间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关联,这是一种鲜活的‘当代’场景,是当代观众与民间文艺产生情感火花的有效空间。”裴诗贇介绍。
“探寻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需求的联结点”,已成为民间文艺展览中的显在追求。研修班举办期间,由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重庆文联等联合主办的“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乡村手工艺振兴案例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展,在聚焦“手工艺乡建”的主题下,其手工艺体验和“打卡点”的设置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
作为该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副馆长金晓依介绍了策展团队将当代需求融入民间文艺展示的具体方法:“河南浚县的泥塑工艺泥咕咕,本来是一种很小的鸟儿,我们用四川自贡花灯的工艺形式,将其做成了一对大概有两米高的鸟儿花灯,放置在民艺博物馆前的草坪上;而对于河南淮阳的泥塑泥泥狗,我们也将它做成了一个巨大的装置,用投影的方式将五彩斑斓的民间文艺形态呈现在泥泥狗装置上,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金晓依介绍,展览启幕后,泥咕咕和泥泥狗装置成为了热门“打卡点”,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除了“打卡点”的设置,金晓依和她的策展团队还设计了一个交互体验空间,观展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在休息的间隙,可以体验诸如挑花、编织等手工技艺。金晓依介绍:“这样的交互体验空间非常受欢迎,它们让观众提升了对于民间文艺展览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民间工艺的认识。”
金晓依告诉记者,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民艺展览的问题。她认为,当下的民艺展览不少还是那种“僵化的形式”,策展人往往只是把展品摆在展厅里,告诉人们这是什么样的民间文艺形式,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方式太落后了。民艺展览要在策展中强调交互性,让观众产生审美情趣或体验感,这样才能使展览与观众产生情感联结。”
“优秀的民间文艺策展不是简单器物的罗列,而是深具匠心的文化叙事工程,民间文艺策展人肩负着‘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火起来’的时代使命。”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同样认为,民间文艺策展人要精准把握民间文艺的鲜活脉动,敢于并善于运用创新的策展理念、叙事手法和展示技术,让“老手艺”焕发“新颜值”,让“老故事”讲述“新感动”,打造直击人心的精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