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从“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谈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9日 09:10 来源: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
作者: 芈宇

网上查了查,以“我眼中的新时代”为主题的征文、演讲、采风创作活动还真不少,不得不说“我眼中的新时代”确为一个好主题,立意高远、窥一斑而知全豹:用“我”这个第一人称的视角触摸和解读普通人身在其中的“新时代”,切身体会、感同身受,从而引起强烈共鸣,进而感叹之!赞美之!

我眼中的新时代活动LOGO_副本.png

2022年5月—12月,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等单位承办的“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中的第五组和第十组的采风创作活动。一路行来,看-听-思-悟,时至2025年7月的今天,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抛去当初单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活动的心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发酵,那些过程中历经的困难、收获的成果、心灵的感悟,此刻如甘泉、如陈酿,历久弥香!

一、“我眼中的新时代”采风创作活动,其意义和主旨是什么?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联合举办的“我眼中的新时代”系列主题采风创作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繁荣文艺创作推进会工作部署,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主线,聚焦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重大主题。通过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潜心创作、精益求精,推动创作一批全景式展现四川新时代精神气象的精品力作,推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同时,用文艺作品生动宣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描绘新时代恢宏气象,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营造同心同向同行,共赴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新征程的浓厚氛围。

笔者所在的采风创作队伍,分别为由作家、音乐家、民间文艺家、摄影家组成的第五综合采风组,和全由音乐家组成(外加一名随队摄影家)的第十藏羌彝民族音乐专题采风组。从这两个组的人员组成情况来看,都是主要侧重于组织我省优秀词曲创作者深入火热生活,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感知、发现、记录新时代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新时代治蜀兴川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中汲取创作源泉、获取创作灵感、激发创作热情,用深具四川地域特色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宣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描绘新时代的恢宏气象,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增强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两个采风创作组的后续行程作为一个整体而加以表述。

我们都知道,采风创作活动,从结构上来说,分为采风和创作两个部分。但是这两个部分不是完全隔离的,搞文学艺术等创作的人都明白,看见或听见让自己“心动”的那个点,创作所需要的动机就在心中油然而生。有些创作者生怕自己忘记了灵感,立马就把这个“创作灵感”也好、“创作动机”也罢,通过自己的方法把它记下来。所以,采风和创作两个过程是交互嵌入的。这也恰恰是无形的精神产品与有形的工业产品生产方式的最大区别。而且,这个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高度的即时创造性。也就是说,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的产生和创造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生产有形物质产品的要求来控制进度,甚而通过行政命令或者经济手段,要求这个文学艺术作品今天拉毛坯,明天上机床,后天达精度,大后天就要组装使用。当然这样的文艺产品也可以弄,以音乐为例,我们经常遇到的那些做某些晚会,或者明天就要搞个宣传活动,前一天才由音乐制作人员把所谓的“音乐”弄出来。这样的东西充其量就是个BGM,不能称其为“音乐作品”。话题拉得有点远,但可以收得回来。介绍上面的那些话,目的就是要说明,这样的“产品”不符合我们这次采风创作的主题和宗旨,是要尽量避免的!

二、采风看些啥?怎样看?看了之后想到啥或者叫有何感触?

具体到本次“我眼中的新时代”采风创作活动笔者身处的两个组,先说我们看到了些啥:

2022年6月20日—24日,采风组在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青神县、丹棱县、洪雅县5个区县开展了为期5天的采风创作活动。眉山市有三苏祠、永丰村有“喜看稻椒千重浪”的良种试验田、有原野里高架桥上飞驰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以及高速公路上的各型汽车、以及农村污水净化处理;彭山区有音乐名家乡村音乐工作室;丹棱县大雅堂和幸福古村;洪雅县复兴村和柳江古镇;青神县汉阳古镇;调研了青神县竹编艺术馆、洪雅县竹元科技公司竹钢生产。从永丰村长势喜人的稻田禾苗到三苏祠苏门三杰千古文章、从古村落传统建筑及淳朴民风遗存到以竹为钢、用竹创造美的现代产业,连日来,艺术家们以足迹为线,把眉山市的千年厚重文脉和苍山翠野间极具川西人文特质代表性的故居小镇如珍珠般串联,眼光逡巡之间,艺术精灵也如山间清泉于胸中激越跳荡……

2.jpg

眉山调研良种试验田

眉山市青神县调研竹编艺术.jpg

青神县调研竹编艺术

3.jpg

丹棱县采风民间唢呐演奏

2022年8月20日—26日,采风创作组在凉山雷波、昭觉、西昌、冕宁等地开展了“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交流活动,以音乐的方式全面展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凉山人民奋力奔小康的精神面貌。在雷波县与彝族民间音乐家一起,听他们用彝族传统乐器演奏、用原生态歌声演唱,感受他们用音乐记录时代变迁;在昭觉县悬崖村、三河村、沐恩邸社区,重走扶贫路,喜看新变化;西昌,在观看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脱贫攻坚展览馆,沿着历史印记,亲身体会凉山在脱贫攻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扶贫工作给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

调研凉山州昭觉县沐恩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jpg

调研凉山州昭觉县沐恩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5.jpg

凉山彝族民族民间音乐采风

2022年9月28日-30日,采风创作组一行在德阳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采风创作活动,先后深入旌阳区、罗江区、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等地采风。在什邡市洛水镇,参观了高景关、大王庙和李冰陵,详细了解了李冰通过“导洛通山”,修建朱李火堰,解决沱江水患的故事。在绵竹市清平镇,了解了该镇依托老矿区、九顶山、大熊猫国家公园等资源由“矿业经济”向“美丽经济”“绿色经济”转型的文旅融合之路。在罗江区白马关,参观了万佛民俗村和庞统祠,沿着金牛古道,沉浸式感受三国蜀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深入了解德阳潮扇保护传承发展、艺术乡村建设、“文化+”业态互动发展、数字农业建设等情况,零距离感受旌韵高槐、旌秀桂花的独特魅力。中江县广福镇,调研“铜山三苏”文化,感受古铜山县的厚重历史积淀,领略北宋时期与“眉山三苏”齐名的“铜山三苏”的大家风范和文人风骨。

采风团在德阳什邡市洛水镇调研朱李火堰.jpg

德阳什邡市洛水镇调研朱李火堰

德阳罗江区的智慧农业创新中心调研.jpg

德阳罗江区的智慧农业创新中心调研

6.jpg

调研中江县广福镇北宋石刻,了解“铜山三苏”文化

2022年10月9日-14日,采风创作组一行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先后深入泸定县、丹巴县、康定市、新都桥镇等地采风。在泸定,艺术家们重走泸定桥,参观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详细了解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在丹巴县甲居藏寨,采风组成员在红军旧址陈列馆沉浸式感受红军抗战历史,让红色故事、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新都桥镇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雅藏戏。这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诞生还早400多年的藏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在木雅藏戏身上,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关系和藏汉民族长期互相学习、亲密一家的水乳交融关系。

7.jpg

艺术家重走泸定桥

8.jpg

调研甘孜木雅藏戏

2022年11月9日-15日,采风创作组一行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先后深入松潘县、黑水县、茂县、理县等地采风。在州级“四好村”、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松潘县麦吉村。艺术家们参观了羌韵楼羌族文化展览馆,一同了解学习羌族红色英雄历史、羌绣工艺和麦吉村羌族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在川主寺镇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通过缅怀革命先烈,感悟伟大长征精神,时刻谨记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在元坝子村观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迪厦”。“迪厦”是安多藏族农区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抒发情感。表演者们以原生态的歌舞表演形式生动展现了人类和大自然及动物的和谐生活方式。在黑水县知木林镇民族团结进步新村—维多村。观摩学习原生态藏族歌曲。在茂县,观摩由当地古羌城艺术团带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羌族特色的群舞—羌族“莎朗”,以及羌笛与口弦合奏和民歌表演。在理县杂谷脑镇营盘社区观看“博巴森根”和羊皮鼓表演。“博巴森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纪念抗击英军的战斗和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而创作的,通过对藏族屯兵骁勇善战精神的歌颂,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在薛城古镇参观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筹边楼与宁江门,了解理县红色革命历史。

9.jpg

在川主寺的长征纪念碑园感悟伟大长征精神

10.jpg

元坝子村藏族“迪厦”表演

11.jpg

阿坝州松潘县麦吉村羌族民间歌舞采风

12.jpg

与茂县羌族民间艺人交流演出

两个采风组,采风行程地域跨越眉山、德阳、甘孜、凉山、阿坝五个市州、23个区县、逾50个点位;时间从2022年6月中旬到11月下旬,历时半年。既领略了各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成就以及人文新风貌,也感受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非遗传承等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感受到了时代发展脉搏、获取了创作灵感。

三、说了采风,咱们再谈创作。采风是因、是缘起,那么创作出作品就是得到的果。

《礼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把内心感悟得到的音记录下来,才能成其为作品。而这个过程,就是创作。

还是不妨以本次活动的第五组和第十组为例。根据这两个采风组后来的创作成果收集数据显示,通过本次采风创作活动后,共收集到作品60件。其中:包括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副主席、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孙洪斌创作的《来的都是客》《沐恩如春》《凉山的月》《永远丰收》《一起看未来》《云朵上的牵挂》6首;中国文联志愿者协会著名词作家梁芒创作的歌词《在此刻闪光》《沐恩如春》;全国德艺双馨荣誉称号获得者吉克曲布创作的《凉山谣》《布拖之约》;凉山州词曲作者吴永波、罗木果、阿说阿木创作的歌曲《凉山永远是春天》《美滋滋》;著名词作家余启翔、曲作家刘党庆创作的《永丰路上》《乡村的心跳》(无伴奏合唱);眉山市音协主席赖永毅创作的歌曲《天府粮仓我心中》《舞台春秋》等等歌曲作品53首(有音频小样的43首,只为歌谱的10首)。赖永毅创作的戏剧小品《粮食!粮食!》1件。四川音乐学院左芝兰教授创作的歌剧《行走的东坡》1件。井研县民间文艺家饶艺创作的农民画《火红记忆之火把节》《福满中华》等4件。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达真创作的诗歌《不想深情被辜负》1首。

可以看出,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一旦被点燃,他们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就会依托各自的专业尽情倾诉于笔端,获得丰硕的艺术成果。

四、“眼中的新时代”与“心中的新时代”两者之间的因缘转换。

为什么要把这些列举出来?因为我们正是从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方方面面数据之中,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经过系统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采风组每到一处,眼之所及、目之所聚,都为后面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新时代,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亿万人民在党的领航下,创造了更幸福的生活,拥有了更灿烂的笑靥。

出门在外,首先进入视野且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交通状况的变化。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采风的行程遍及5个市州:在眉山、德阳两个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几乎县县通高速,且各段高速路都是无缝连接。就是乡镇之间也是铺装的二级柏油路面。在甘孜州、阿坝州所处的川西高原及凉山州的大小凉山地区,山高谷深,当那些小时在语文课本中的词句“高峡出平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变成现实呈现在眼前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对新时代基础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自豪!

13.jpg

雅康高速泸定大桥

其次,我们看悬崖村、三河村、沐恩社区的脱贫攻坚异地搬迁项目,每到一处,我们都可以透过宽敞整洁的社区环境以及居住其中的老百姓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悠然舒适的生活气息,深切感受到幸福、恬静、安宁!我们用切身体会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乡村振兴,中国智慧为全人类解决相同问题交出了满意的中国答卷……

悬崖村的天梯.jpg

悬崖村的天梯

再看,从大凉山万亩高山红荞,到眉山永丰村的良种水稻种植基地;从西昌琼海边成片的高原种植大棚,到德阳桂花村的数字农业产业园……无不落脚于“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些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深刻而精辟的科学论断。

15.jpg

凉山的万亩高山红荞

四看,从汉阳古镇、柳江古镇、幸福古村、丹巴藏寨、古羌碉楼、松潘古城等古村古城,到三苏祠堂、大雅堂、石刻碑林等有形的文化古迹,再到彝族高腔、木雅藏戏、“迪夏”歌舞、羌族“莎朗”、羌彝口弦、羊皮鼓舞、“博巴森根”战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颗颗遗珍,至今仍然生发熠熠之光。时光流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让我们深切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让我们内心深处进而迸发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16.jpg

藏族“迪厦”

17.jpg

羌族“莎朗”

18.jpg

羌族羊皮鼓舞

19.jpg

彝族“夫惹”

五看,松潘城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双人雕像、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松潘县麦吉村、小叶丹和刘伯承彝海结盟、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必经之地的“建昌古城”、 安宁河源头的大桥水库,扶贫易地搬迁的三河村和沐恩社区、陈列在西昌脱贫攻坚纪念馆里的数百面全国各地对口支援的“脱贫攻坚指挥部”牌匾,不但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史实和当代事实,也同样续写着民族团结的故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六看,……

七看,……

20.jpg

参观彝海结盟纪念馆

21.jpg

松潘古城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雕塑

22.jpg

纪念馆中的脱贫攻坚指挥部牌匾

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的表达,通过这些具象信息,我们更能将之深刻地反映到对中华千年文脉的文化自信之中。“文脉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这也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表达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文化文艺战线上的普通一兵,采风组成员们在那一刻从心底深深感知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溯源历史,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将永远深植于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文化基因之中。

五、基层惠民演出与民共享我省音乐艺术发展最新成果、调研座谈创作思想激烈碰撞穿插于整个采风行程之中,为本次采风创作活动带来亮点

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活动,是文联以及下属各文艺家协会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作为本次采风创作活动第五和第十组的牵头联系单位,依托协会的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组织带领多名由历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获奖选手;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选拔赛获奖选手;以及近年在各类国际声乐、器乐比赛中的获奖选手,组成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以“金钟之声”走基层、“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音为你美”音乐美育志愿服务等形式,为当地群众带去了不下27场次的基层文艺演出。不但宣传了党的各项文艺方针、路线,而且与广大基层人民群众一道,共享了四川文艺发展的最新成果,起到了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幸福底色更足、生活品质更高的作用。

文艺轻骑兵松潘古城宣传党的文艺政策.jpg

文艺轻骑兵松潘古城宣传党的文艺政策

金钟之星基层演出(阿坝).jpg

金钟之星阿坝小姓乡大尔边村惠民演出

文艺轻骑兵在甘孜丹巴县惠民演出.jpg

送文化下基层丹巴县惠民演出

25.jpg

音乐美育走进松潘七一藏文学校

六、音乐创作环节众多,除词曲创作外,组织声乐、器乐表演艺术家深入采风创作一线有哪些现实的意义?

音乐创作中,组织声乐、器乐表演艺术家深入采风创作一线,是赋予作品灵魂极为重要的一环。

从艺术表达层面看,艺术家在实地感悟风土人情、聆听民间原生态声音,能精准捕捉不同地域的独特韵律、节奏与情感基调,让表演更具感染力与辨识度,进而在演绎中传递神韵。

从文化传承角度,采风为濒危民间音乐注入新生机。艺术家通过记录、整理民间艺人的演唱演奏技法,能抢救性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在吸收融合中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从市场需求考量,扎根生活的作品更能引发大众共鸣。了解受众情感诉求与审美偏好,能让音乐创作更贴合市场,产出“接地气”的优质作品,打破“曲高和寡”困境,提升音乐传播力与影响力,实现其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6.jpg

27.jpg

采风途中的创作研讨会

28.jpg

与甘孜州歌舞团交流座谈

七、“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深入我省广大地区基层一线,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问题引发的思考是什么?其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指导意义何在?

按照活动总体安排,2022年“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组织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文艺评论等门类艺术家、作家代表,组成“藏羌彝民族音乐”“新时代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文学川军•生态文明”等10个专题采风创作组,深入基层蹲点采风。采风足迹遍布成都、德阳、眉山、广元、甘孜、阿坝、凉山等多个市州,除省内艺术家、作家代表外,还邀请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等省外文艺名家, 共计160余人次,陆续开展了重点题材采风创作及项目孵化。

2023年、2024年,“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不仅参与艺术家人数增长,而且采风足迹除遍及省内各市州外,还覆盖北京、重庆、湖北、山西等省外各地。

 “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深入基层一线,为“四个自信”提供了生动注脚,也为文学艺术创作指明方向。

从“四个自信”角度思考,采风活动领略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风貌,基层实践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在眉山、德阳等地,现代化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强大生命力;甘孜、阿坝、凉山等地依托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实现经济腾飞、民生改善,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科学性与优越性;藏羌彝等民族民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与时代活力。

对文学和艺术创作而言,采风为创作者提供了鲜活素材与精神养分。它促使创作者深入挖掘基层群众奋斗故事,以艺术形式呈现中国道路的实践伟力;从理论与制度落实的成果中提炼主题,塑造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以文化自信为内核,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价值的文艺精品,让作品既扎根中国大地,又能激发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

我们完全能够相信,通过此类主题采风创作活动,文艺工作者们将用各类艺术表现形式把自己的所看、所感、所想、所思生动呈现出来,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省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新征程。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