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字字千钧,情真意切,不仅是对电影工作者的巨大鼓舞,更为新时代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封意义深远的回信如春风化雨,润泽了四川电影工作者的心田,也如洪钟大吕,激荡起我们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四川,这片文化沃土,曾孕育《抓壮丁》的辛辣讽刺,见证《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的人性微光,如今更崛起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举世瞩目的国漫新峰。一代代川籍电影人,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不懈追求,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今天,面对总书记的嘱托,我们更感使命在肩。四川电影人将以此次回信为强大动力,以更加庄重踏实的态度投身创作,用镜头镌刻时代风云,用光影讲述中国故事!
四川省影协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省影协主席团成员、部分理事、青年电影工作者、新文艺组织代表和省影协团体会员单位代表等学习总书记回信的心得体会——四川电影人已整装待发,誓言以最深沉的热爱、最坚实的步履响应伟大号召!
与人民同心,让巴蜀文艺闪耀全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八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字里行间的殷切嘱托让我们备受鼓舞,更深感责任重大。回信不仅是对八位艺术家的勉励,更是对整个文艺界的指引。
信中重申的“人民立场”,是文艺创作的“根”与“魂”。文艺脱离人民便如无源之水,《党的女儿》《人到中年》等经典作品,皆因扎根人民、反映时代而穿越时光。文艺工作者唯有走出“象牙塔”,在烟火气中捕捉真情,才能让作品与人民同频。
“信念与理想”的嘱托更显使命非凡。文联作为“娘家”,需引导文艺工作者将艺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就像潘虹同志,长期担任影协主席,以对事业的热忱推动行业发展,以坚守诠释信念,证明唯有心系人民与时代,艺术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我省文联将从三方面实践:一是架好“扎根人民”桥梁,开展“艺术家下基层”活动,让创作素材带泥土温度,将3.2万余名省级会员与1.2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结合,扶持现实题材作品;二是筑牢“坚守理想”阵地,邀约老艺术家分享心得,以经典案例引导后辈坚守初心;三是激活“传承创新”动能,推动“文艺+非遗”“文艺+科技”融合,让巴蜀文艺闪耀全国。
唯有心系人民、熔铸理想,四川文联才能成为“暖心娘家”,助力巴蜀文艺结出更多硕果。
怀服务之志,筑文艺高峰——学习回信精神,强化协会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们的深情回信、字字千钧,不仅是对前辈艺术家的崇高礼赞,更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我们深受鼓舞,更感责任重大。回信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服务电影工作者、助力精品创作的前行之路。
一、回信是激励,更是文艺事业的方向指引。
协会不仅是文艺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更是文艺工作者坚实的后盾与温暖的家园。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回信精神,将其转化为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机制的内生动力。做实文艺事业的服务保障工作,开展各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服务工作,为艺术创作汲取时代养分提供便利,促进思想碰撞与艺术创新。
二、使命在肩,服务为本,共筑文艺高峰。
回信深刻揭示了文艺事业的生命力基于时代、源于人民的根本规律。作为电影家协会的一员,我们当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回信精神为强大动力,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团结引领广大电影工作者,深扎生活沃土,潜心艺术创造,共同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磅礴力量。
以德艺之光,铸四川电影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 8 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一、铭记经典,传承德艺双馨精神
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关怀与期许,为我们照亮前行路。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受众多老一辈艺术家影响的点点滴滴。作为新时代的四川电影人,我们要传承前辈们德艺双馨的精神,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在电影创作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二、扎根生活,创作四川精品力作
“扎根生活沃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电影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创作出优秀电影作品的关键所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电影作品。
回顾自己的演艺生涯,我的表演中总是带有浓厚的四川地域特色,从最初在《疯狂的石头》中“四眼秘书”一角被广大观众熟知,再到后来在《一出好戏》《年会不能停》等影片中展现多样的表演风格,每一步都离不开我对于四川文化的热爱。
三、担当使命,助力四川文化强省建设
作为四川电影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始终坚守艺术底线,弘扬正能量。我相信,只有坚守道德和艺术的双重标准,我们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赢得观众的认可。
深切的关怀,战斗的号令
殷殷领袖情,拳拳报国心。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深感:这既是对田华等8位功勋卓著的老电影艺术家的深切关怀、高度肯定,也是在新征程上,对我们全国老中青电影工作者发出的战斗号令。“崇德尚艺”“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的谆谆教诲,既给我们指出了“从艺与做人”的辩证关系,更给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思想的境界和创作的根基,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宏伟目标,这就是“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字字如雷贯耳,令全国电影人都受教育、鼓舞和激励。
作为一名电影创作者,过去,我写过、拍过好些歌颂长征、歌颂红军,反映抗日战争,以及当代沸腾现实生活及青年与少数民族同胞生活的电影作品,我一定好好继续学习、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扎根生活的沃土,继续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更好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创造,伟大的人民!为新时期的中国电影事业和四川电影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力量!
新时代电影评论应持守人民性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电影评论亟需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构建“人民性”表达的成熟框架,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某种意义上,电影评论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提供全面深入的电影分析、培育大众的审美情趣,而不应将影视评论当成牟利的工具。说到底,“人民性”应成为新时代电影评论的灵魂。
新时代电影评论要秉持创作服务人民、情感共鸣人民、语言深入人民、立场代表人民的理念,把电影评论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方法。电影评论创作者要心怀人民;只要心中有人民,笔下才会有真情,人民性立场才能自然流露。对具体电影作品、电影现象等分析时,要注重发掘其家国情怀、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真善美等更多人民大众认同的情感而非个人情感;语言表达要让人民看懂、爱看,要尽可能使用质朴化、亲民化、通俗化的语言,并把握好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总而言之,新时代电影评论要把握好人民立场、人民方向、人民表达。这是中国电影评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国产电影创作进步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整体繁荣的不竭动力。
以光影载道,用初心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致艺术家的回信如春风拂过文艺界,字字千钧的殷切期望,为新时代电影事业注入磅礴精神力量。这份穿越时空的深情对话,既是对艺术初心的时代召唤,更是对影视教育根本方向的深刻昭示。
人民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回信中“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的谆谆教诲,将成为影视艺术教育的灵魂坐标。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必将把人民立场融入育人血脉,用教育初心,引导学生将镜头对准平凡奋斗者,让创作根系深扎生活沃土。以四川影视文创城为产学研一体平台,联袂中国电影基金会女性电影专项基金,赋能人才培养,在课程重构中厚植家国情怀,于实践淬炼中培育为民初心,使青年一代深刻领悟:唯有心系苍生,影像方能承载时代重量。
技术革命浪潮奔涌之际,我们当勇立创新潮头,在拥抱科技变革中守护中华美学基因。借力中国电影投融资研究院,深化艺科融合,既锻造学生驾驭前沿技术的硬实力,更培育其赓续文化根脉的软实力,让青年创作主体用现代语汇讲好永恒的中国故事。
艺术家“德艺双馨 ”的生命风范,恰是育人最珍贵的教科书。我们要搭建代际传承的精神桥梁,以艺术家的品格光芒照亮青年成长之路。通过言传身教传递信仰火炬,引导学生在光影创作中铸魂立心,使电影不仅是造梦的艺术,更成为培根铸魂的伟业。
坚持人民导向,迎接市场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给电影工作者的回信,不仅是对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新时代电影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更是对中国电影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奋战在创作和生产一线的电影制片人,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今年,有幸亲历《雄狮少年2》在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的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在国家领导人出访期间的中国电影周及各类国际展映中,都获得良好反响。这些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电影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现时代精神、促进文明交流的桥梁。
此刻,我们正在制作两部新电影,一部是关于唐代敦煌的传奇故事,另一部则是老中青三代电影人对年轻新锐导演现实主义表达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只有坚持创作实践,脚步不停,才能践行总书记的嘱托,以及嘱托里所包含的新时代创作观:一是深耕中华文化沃土,让传统文化在银幕上焕发新活力;二是紧扣时代脉搏,用光影艺术展现新征程上的中国故事;三是勇于创新突破,探索符合中国观众审美需求的表达方式;四是直面市场挑战,以优质内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老一辈艺术家为我们树立了德艺双馨的标杆。我们定当传承这份精神火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镜头对准火热生活,用匠心打磨每一部作品。以更多精品力作,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镜头丈量土地,用光影践行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老艺术家的回信,饱含深情与重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不仅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揭示,更是为我们新时代电影人指明了根本的创作方向和价值追求。作为一名来自四川阿坝、专注于用镜头讲述民族地区故事的导演,这份嘱托让我倍感振奋,更感使命在肩。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八个字,与我一路走来的创作实践高度共鸣。我深知,唯有真正俯下身、沉下心,走进川藏高原的草原村寨、田间地头,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感知他们的呼吸、倾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喜乐与坚韧,才能触摸到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获得最鲜活、最真实的创作源泉。我的作品《随风飘散》、《旺姆的夏天》能够诞生并得到一些认可,其灵魂正源于此——它们不是书斋里的想象,而是脚下这片热土和人民生活的真实映射,是对家乡巨变、民族文化传承与时代风貌的深情记录。
作为四川电影工作者的一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让我对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四川,这片拥有丰富多元民族文化、壮丽自然风光和蓬勃时代气象的土地,为我们电影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厚的沃土。讲好四川故事,特别是真实生动地展现各民族在新时代的崭新面貌和精神图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光影镌刻时代印记,故事谱写岁月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艺术家们的亲切关怀,更有对全国电影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回信内容温暖人心、催人奋进,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标定了航向、指明了路径。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心充满感动与力量。
回信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最终要服务于人民。我们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优秀作品讴歌新时代,展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回信中强调了电影艺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为我们指明了创作方向。我们要用光影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艺术表达方式。
回信中还特别提到了文艺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这为我们指明了修为方向。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德艺双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艺术水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作为新时代的电影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参与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努力参与打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力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