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光影育新人,走好教学科研之路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作为一名从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育多年的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崇高的精神指引,更是催人奋进的实践号角,为我们文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文艺教育的根本方向:培养德艺双馨、扎根人民、面向未来的优秀电影人。在日常教学中,我深知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巧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注重在创作中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人文关怀,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传播者,以切实行动践行“崇德尚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广大电影工作者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具体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工作中,我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专业教育中厚植艺术理想的精神沃土,在课程设置上高度重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生活一线,通过组织田野调研、实地采访、艺术创作实践等多元化活动,培养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时代脉搏,让学生真正从心灵深处体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深刻内涵,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养更多懂艺术、有情怀、敢担当的影像书写者。
从嘱托中汲取力量,努力推动四川电影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 8 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在电影行业引发热烈反响,也为我们电影工作者指明了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老艺术家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坚守艺术理想,塑造了众多经典银幕形象,给观众留下美好回忆。这不仅是对老一辈电影人的高度赞誉,更是对整个电影行业的殷切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电影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对于四川省电影家协会而言,这是行动的指南;对于身为峨影集团一员的我,更是工作的指引。我将以此为契机,在本职工作中,深入钻研巴蜀文化,从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挖掘素材,积极推荐并参与到展现四川独特文化魅力的创作项目里,为坚定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老艺术家为榜样,在崇德尚艺上严格要求自己,从项目策划、拍摄筹备,到拍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再到后期制作,都精益求精,力求创作出更多高质量作品。我坚信,四川电影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遵循前辈艺术之路,讲好现代美好故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八位老电影艺术家回信,这封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在广大电影工作者中引发了热烈反响。老一辈电影人对中国电影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但他们仍旧勤耕苦作,壮心不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普通的艺术工作者,在回信的字里行间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事业和艺术家的深切期望,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我也从事电影创作,去年和今年都有新作品拍摄发行,深知电影事业的不容易,在当前的时代感召下,我要向老一代艺术家学习,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力求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思想上深入思考,在内容上大胆创新,深深地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大力去表现新时代中华民族鲜活、丰富的精神面貌和伟大的建设成就。同时,我还是一名期刊杂志工作者,在工作中也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文艺事业服务。
以德艺双馨之志,筑文化自信之基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我深受触动,内心涌起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老艺术家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众多经典银幕形象给予高度肯定。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电影工作者肩负着传递时代精神、凝聚人民力量的重要使命。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时代紧密相连、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心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热爱,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崇德尚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电影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应当始终坚守的职业准则。德是立身之本,艺是行事之道。一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只有以德为先、以艺为基,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正、行得远。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着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守艺术初心,不断提升自身德艺修养。在创作中,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用光影传递正能量,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文化自信的光芒在银幕上熠熠生辉。
传承文化薪火,奏响时代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的回信宛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既是对老一辈艺术家坚守艺术理想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广大电影工作者凝心聚魂、创作出更多讴歌时代的文艺精品的期许。
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的殷殷嘱托,坚持文化自信,扎根人民生活,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艺术灵感,抒发人民的心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的那些经典电影,都是电影工作者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艺术结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奋斗、拼搏,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电影艺术是人民实践的生动写照,承载着人民的情感、梦想和希望。每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是电影工作者用真心、用真爱、用真情去感悟火热生活,聆听时代声音,潜心创作,精雕细琢,呈现出来的精品佳作。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电影事业创新发展,也激励着峨影集团的电影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题,用新的视角、新的手法去展现时代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艺术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是每一个电影工作者必须扛起的重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相信,中国电影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峨影也必将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坚守创作初心 讲好青春故事 展现时代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对广大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强调要坚守艺术理想,坚持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电影人,我深刻地意识到,在坚守艺术初心的同时,更要聚焦青年群体,用光影记录青春奋斗,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他们的成长历程折射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我们要深入校园、走进社区,观察青年人的生活状态,捕捉他们面对学业、就业、情感等挑战时的真实反应,用电影语言呈现有血有肉的青春叙事。
新时代青年自信、开放、有担当,这与老一辈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电影创作要打破刻板印象,避免说教,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价值观,我们要善用新技术、新媒介,让主旋律作品更接地气、更具青春气息。
电影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承担着培根铸魂的使命。作为创作者,我们既要反映青年困惑,也要给予精神指引。未来,我们应多关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青年榜样,用真实故事激励更多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嘱托,更是号角。我们将牢记嘱托,以青春为笔、以初心为墨,创作出更多记录时代、鼓舞青年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电影注入蓬勃朝气!
以光影育人,培养“脚下沾泥、心中有光”的文艺薪火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崇高礼赞,更为新时代影视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这封回信既是嘱托,亦是育人灯塔。
一、以“德艺双馨”为育人根基,传承艺术家的精神血脉
回信中“崇德尚艺作表率”的号召,直指艺术教育的灵魂。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影视艺术教育中,始终将“立德”置于“传艺”之前,坚持“德艺周厚、知行合一”院训,指引学生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传承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的精神。
二、以“扎根沃土”为创作法则,重构教育实践的源头活水
“扎根生活沃土”是回信的核心要求,也是破解当前影视教育“悬浮感”的关键。我们立足巴蜀地域和能源行业,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和方向,努力创作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情怀的与人民同频的艺术作品。
三、以“文化自信”为创新引擎,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回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恰是回应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青年学子的身份焦虑。我们在教育中深化科技与艺术融合,通过智能影像省文旅厅重点实验室,探索AIGC活化巴蜀文化的路径与创新机制,培养“脚下沾泥、心中有光”的文艺薪火,打造“有四川筋骨、有中国温度”的光影佳作,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巴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