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是知侠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是其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如果说1950年知侠发表短篇小说《铺草》时,还属于业余创作,那么1954年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以后,他就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
《铁道游击队》以豪气干云的革命激情、侠义爱国的英雄理念和传奇性故事情节,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活跃在津浦铁路鲁南段、临枣支线及微山湖地区的抗日游击队伍英勇杀敌、铁血报国的壮举,深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历史上这支地方抗日武装护送过刘少奇、陈毅、罗荣桓、萧华、陈光、朱瑞等革命干部安全通过津浦铁路和微山湖一带敌人的封锁线,曾被萧华将军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这部小说就是根据当年的真人真事创作出来的,不仅历史事件真实,而且大部分人物形象均有原型。知侠借鉴传统章回体小说的艺术经验,将这段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以传统文学形式和写实手法,着眼于抗日战争的传奇性和大众审美趣味,通过惊险曲折的情节设置、“车侠”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方言俗语的运用,为抗日战争历史图谱绘就了颇具鲁南地域特色的英雄诗篇,演绎出一段侠义爱国的英雄传奇。小说展现出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现代革命精神,不但具有文学史意义,而且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抗战故事”的典范。
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既与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历史机遇的触发。知侠原名刘兆麟,1918年出生于河南一个贫穷的铁路工人家庭,幼时捡过煤焦核,熟悉铁路工人和煤矿工人的真实生活;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后改名“痴侠”,后来发表作品时接受编辑的建议又改为“知侠”,从名字的变迁可以看出知侠对侠客英雄的痴迷与崇拜。知侠在抗大学习过军事,曾经指挥过战斗,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早期的基层生存经验及战争年代的生命体验逐渐积淀成为知侠日后创作的宝贵精神资源。
1939年底,知侠随抗大一分校东迁至沂蒙山区,这是他与山东结缘的开端。知侠来山东前后,铁道游击队经过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1938年5月,洪振海(刘洪原型之一)和王志胜(王强原型)在刘景松(老周原型)带领下,赴墓山参加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成立大会;为掌握枣庄矿区敌情,获得可靠情报,10月,洪振海和王志胜潜回枣庄,创建了抗日情报站。1939年9月,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10月,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被改编为115师苏鲁支队,枣庄抗日情报站隶属于苏鲁支队;11月,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洪振海、王志胜在抗日情报站基础上组建了枣庄铁道队。1940年2月,苏鲁支队派杜季伟(李正原型之一)到枣庄,宣布了同意组建秘密抗日武装的指示,并决定枣庄铁道队改称鲁南铁道队;4月,经过小屯整训,提高了队员们的军政素质;5月,公开打出鲁南铁道队旗号,在铁道线上与敌人展开斗争。其时,知侠与铁道游击队并不熟悉。他与铁道游击队结缘开始于1943年夏天。当年,胶东、渤海、鲁中、滨海、鲁南各个军区的部队选拔出战斗英雄和模范,聚集在山东军区所在地的滨海抗日根据地,在莒南县坪上召开了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知侠和《山东文化》编辑室的同志一起参加了这次大会,并投入采编工作。在这次英模大会上,知侠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鲁南军区选拔的甲级战斗英雄徐广田。徐广田在大会上讲述了自己和铁道游击队战友们打击日寇、惩戒伪顽的事迹,引起了极大轰动。知侠被铁道游击队的战斗事迹所感动,钦佩这些抗日英雄,怀着激动的心情访问了徐广田,想把他们在铁道线上打鬼子的战斗业绩写出来。在采访过程中,知侠和徐广田渐渐熟悉,不仅了解了他那热情豪爽、英勇无畏甚至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的性格,而且知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性战斗故事。当时,铁道游击队的政委杜季伟正在坪上附近的省委党校学习。通过采访杜季伟,知侠对铁道游击队的创建过程和战斗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多次采访,使铁道游击队的整个对敌斗争轨迹和传奇性战斗,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岗村”以及“微山湖化装突围”等细节,在知侠心里扎下了根。在他看来,“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好义的性格,多少还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在创作上,英雄人物对作家构成巨大的诱惑。铁道游击队的战斗事迹和革命侠义精神深深地感染着知侠,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决心把他们的英勇事迹以文学的方式再现出来。
知侠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基于铁道游击队成员豪侠的性格和神奇的战斗,知侠准备用章回体来表现他们的战斗事迹。动笔前他总是把采访来的铁道游击队队员的杀敌故事讲给同志们听,效果不错。在草创阶段,知侠采取传记或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了一些真人真事,以《铁道队》为题,将有关章节在《山东文化》1945年第二卷第三、第四期上发表。由于故事性强,深得读者喜欢。但知侠也收到了来自铁道游击队新任大队长刘金山和新任政委张洪义以铁道游击队名义写的一封信,除了感谢知侠宣传他们的战斗事迹外,还诚挚邀请他去现场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斗争生活。知侠沉思良久,感到仅仅依据采访徐广田和杜季伟获得的材料来从事创作,未免过于草率,他意识到深入实际战斗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停止连载,决心到铁道游击队的战斗生活中去,然后再继续动笔创作。
为了获得一手创作材料,1945年日寇投降前后,知侠冒着牺牲生命的风险,曾两次深入枣庄、临城(今薛城)铁路两侧和微山湖地区铁道游击队成立及战斗过的地方作战地采访,与那些英雄人物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期,同时深入人民群众中去了解铁道游击队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怎样得到人民的支持,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如何,掌握了小说人物原型战斗或牺牲的大量场景细节。其中,日寇投降后铁道游击队第一次新年会餐这件事,最令知侠难忘。他们将最丰盛的一桌酒菜摆在以大队长洪振海为首的已牺牲的战友的牌位前,本来是新年庆祝胜利的场合,他们却沉默地喝闷酒,望着战友的牌位痛哭流涕。在这次会餐上,他们希望知侠将他们的战斗事迹写成一本书,并通过了吸收知侠为铁道游击队荣誉队员的倡议。知侠被他们的战友之情、兄弟之义所感动,出于对铁道英雄的敬爱,把他们的委托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在知侠准备撰写小说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知侠暂时打消了创作计划,投身于支援前线的斗争中。1948年济南解放后,知侠跟随山东省文协入城,参加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知侠任济南市文协主任。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始终牢记“为铁道游击队写一本书”的重托及责任。1952年至1953年期间,知侠专门请假,集中精力以铁道游击队的战斗生活为素材创作长篇小说。为了彰显战斗性,他加上了“游击”二字,将小说标题改为《铁道游击队》。动笔之前,为了重新唤起创作的激情,知侠找到杜季伟和王志胜,又一次特地到枣庄、临城和微山湖作实地考察,重温铁道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历史和战斗情景。在尊重历史真实、遵守生活逻辑的前提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提炼,知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终于完成。
创作完成后,知侠将书稿交给了上海的新文艺出版社,在能否出版问题上引发争议。时任总编辑的王元化力排众议,不仅认为小说的可读性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可以出版,而且亲自指导知侠加强修改,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1954年1月,《铁道游击队》正式出版,并很快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于1956年公映,产生了全国性影响。《铁道游击队》使知侠声名鹊起,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2019年,《铁道游击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经过历史的考验,《铁道游击队》最终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红色经典,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谱系中的传奇经典。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