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省民协组织专家赴炉霍县考察调研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31日 10:08 来源: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作者: 彭丹

10月24日至27日,四川省民协主席孟燕,副主席兼秘书长黄红军带领的四川省民协专家考察评审组一行9人赴甘孜州,对炉霍县申报创建“四川崩科文化之乡”进行实地考察、评审。炉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雍西、炉霍县文艺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文琼等陪同考察。

炉霍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与州内道孚县,甘孜县、新龙县、色达县接壤,东北方向与阿坝州的壤塘、金川两县相邻,是康北藏区经济和文化中心,是青藏高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红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素有“山歌之乡、唐卡圣地、石棺王国”的美称。  

炉霍县藏族人口占总人口95%以上,是典型的藏民族聚集县,炉霍民居以“崩科”式建筑为主,在藏语里“崩”意为“木头架起来”,“科”代表“房子”,“崩科”就是“木头架起来的房子”。崩科一般为二、三层,底层由较厚的石块、泥土混合筑墙,上层由半剖面的圆木叠置,形成木墙,整座建筑圆椽、方檩、立柱纵横交叠,分割出一个个或相隔或相通的空间。屋内以雕刻、彩绘进行装饰,在房间四壁、门房和梁柱上,绘满精致的藏式壁画,图案有吉祥八宝、万字结、莲花等富有吉祥寓意的藏族文化元素;屋架门窗外表的裸露部分,则多以油漆或自制的有色土浸染,既防腐防蛀,又美观大方。

考察组到达炉霍后,先后前往新都镇上街村、查尔瓦村、昌龙村;雅德乡固里村、交纳村、然柳村;虾拉坨镇瓦达村、章达村;郎卡杰唐卡传习所、县博物馆等地,实地考察崩科村落布局,老崩科建筑,听当地负责人介绍崩科民居彩绘传承技艺、崩科雕刻技艺和崩科建造传统工具,详细了解炉霍县创建崩科文化之乡工作开展情况。

会议现场2_副本.jpg

26日下午,专家评审会在炉霍县委会议室召开。

26日下午,专家评审会在炉霍县委会议室召开,雍西就炉霍县创建申报“四川崩科文化之乡”进行专题汇报。她说,炉霍县属典型的高原气候,因其处于独特的康巴藏区多林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尤其以云杉、冷杉这类适合搭建房屋的木材居多,当地百姓因材筑屋,冬暖夏凉,适应多种地理形式。20世纪70、80年代,炉霍发生强烈地震,大量老旧民居被破坏,少数采用“崩科”加固的房间没有垮塌,此后经过不断的改进,这种结构科学安全、功能合理舒适、形态庄重精巧、文化多元包容,融合民族风情、建筑、绘画、雕刻为一体的“崩科”式建筑,成为了炉霍群众新建民居的首选。目前,炉霍县总体建筑的90%都是崩科建筑,现存2栋已有百年历史,崩科房建造传承人27人,由于1998年甘孜州天然林禁止采伐,纯木的传统方式修建的崩科民居难以再建,此建筑成为藏区一绝。崩科房建造技艺在2021年进入州级非遗项目。

实地考察5_副本.jpg

10月25日下午,考察组在雅德乡交纳村了解崩科建造传统工具。

听完汇报,考察组成员李祥林、杨环、李建中、范河川、黄红军、孟燕先后发言。李祥林教授说以炉霍等地为代表的藏族崩科式建筑,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色鲜明的证明,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印证之一,崩科房在建筑学上称作“井干式”建筑,其辉煌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目前在汉族地区已很难见到,但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却保存完好。专家们结合实地了解的情况,从生态环境、建筑艺术、民居特色、历史文化、民族融合、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不同角度,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炉霍县创建崩科文化之乡建言献策。专家一致认为,炉霍县崩科式建筑特色鲜明,文化丰富,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工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炉霍县民居建筑技艺传承、保护、创新,对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意申报。

炉霍县委书记格勒多吉在总结发言时强调,创建工作一要珍视崩科文化遗产,对现存民居进行统一登记保护,对掌握的代表性传统老民居进行技术和文化分析,对防震性、防火性进行科学评价,对有安全隐患的民居加强改造保护,真正做到珍视崩科文化遗产。二要珍惜崩科文化个性,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对特色民居的保护,重点打造一批优秀民宿范例,鼓励彰显民居文化个性,避免千村一面,千居一面。三要珍爱崩科文化价值,要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组织住建、文旅局等部门编制康巴地区,多林木地区建筑规范和行业标准,对民宿改造提出建设规范、标准,让老百姓就地用材,减少成本投入,形成民宿集群,实现网络销售,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炉霍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要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将炉霍打造成为高原未来城市的梦想之都。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