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活动是践行文艺为民理念的重要载体。四川省剑阁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剑阁县文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四级联动、区域互动、内部驱动”三向发力,创新开展基层文艺活动,推动县域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四级联动”机制,纵向贯通文联工作体系
坚持把落实中国文联、省市县文联“四级联动”机制,作为发挥组织优势、创新工作体系的主引擎,创新开展“天险蜀道·雄关剑门”中国美术摄影书法名家采风创作并在京展览活动,开创“四级联动”推动基层文艺实践先河。一是组织联动。县文联主动向上级文联对接汇报,积极争取支持;省市文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解决活动开展、场馆租赁等具体问题;中国文联悉心指导、高效统筹,给予极大关心支持;县文联精心组织、高质量承办,建立起“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组织联动机制。二是资源联动。各级文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大协会资源统筹,中国文联、省市县文联分线邀请和组织段铁、杨越峦、张铜彦等68位知名艺术家驻足剑门蜀道采风创作,深入光荣村、联合村等开展文艺惠民活动赠送作品300余件,举办专题培训5期600余人受益,形成名师带徒、精准帮扶的良好氛围。三是成果联动。现场创作200余件作品,示范带动本土艺术家和文艺爱好者创作主题作品300余件,其中173件精品相继在北京、成都、广元等地集中展出,并在《中国文艺网》同步展出,吸引300余万人次观展,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纷纷深度宣传报道,有力促进了剑阁文旅产业强势复苏,剑门关景区游客量远超疫前同期水平。
打造“区域互动”品牌,横向打通文艺交流平台
坚持把聚力聚智、合作交流作为文艺精品创作和活动开展的主抓手,着力打造东西部文艺协作、成渝地区“翠云雅集”采风创作、大蜀道文化旅游联盟“三大”区域互动品牌。一是打造东西部文艺协作品牌。抢抓东西部协作契机,搭建浙江丽水莲都区、杭州上城区与剑阁县文艺交流平台,每年通过人才“双优”工程、文旅互荐、雄关大讲堂等形式,推动东西部文艺深度交流、融合发展。两地120余位知名艺术家开展交流互动、采风创作30余场次,惠及5600余人次。二是打造成渝地区“翠云雅集”采风创作品牌。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联合川渝地区100余位艺术家长期致力于蜀道古柏题材采风创作,已连续在剑阁翠云廊举办5届活动,累计参与1100余人次,创作书法、美术、摄影精品800余件。三是打造大蜀道文化旅游联盟品牌。依托大蜀道文化旅游节,牵头发起组建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3省8市31县(市、区)为成员单位,以蜀道文化保护利用为主线,开展大考古、大研究、大保护、大展示,连续举办12届剑门关诗歌节、蜀道文化论坛等活动,设立剑门关文学奖,9届评选获奖作品150余件。
做强“内部驱动”支撑,轴向厚植文艺实践沃土
坚持把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作为繁荣文艺事业的主动能,从人才队伍、基地建设、扶持激励等方面用心用力,不断激发基层文艺创作活力,展现剑阁文艺新气象。一是打造一支“接地气”的文艺队伍。依托县内11家文艺协会,统筹整合县乡村组四级文化文艺从业者,组建文艺服务总队1支、行业支队13支、乡镇大队29支、村(社区)中队364支,统一制定管理考评制度,常态化开展指导培训,定期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2022年送文艺下乡86场次、文艺服务700余场次,惠及10余万人次。二是建设一批“乡土味”的创作基地。充分利用剑阁丰富的蜀道、三国、关隘、红色等文旅资源,按照“1+N”模式,建成“四川省文艺创作培训基地”1个,打造拦马墙、剑门关、化林大队等地域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艺术门类齐全的县域采风创作基地38个。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2000平方米的剑阁县文艺家活动中心。三是出台一套“摸得着”的扶持政策。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的意见》《剑阁县文艺协会考评扶持办法》等,县财政安排5000万元作为文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200万元对剑门关文学奖、剑门关文艺奖获奖者给予奖励激励,安排20万元专项扶持文艺协会发展。
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创新开展文艺活动既是文联的重要工作,也是践行文艺为民理念本质要求。在多年的基层文联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站稳政治立场是把牢文联工作方向的根本保证。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于繁荣基层文艺事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培育人才是贯彻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务实举措。四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回归人民、服务人民的最终落脚点。
(本文系广元市剑阁县文联主席郭勇在全国文联组联工作会议上所作经验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