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4月20日下午,“绵阳会馆”非遗艺术展暨“阳光•梦想”绵阳传统文化主题公益展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小街NEED ART艺术空间开幕,11组民间文艺作品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绵阳”。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孙建军,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研究处三级调研员张礼敏,绵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晓霖等出席开幕式。
非遗传承人介绍北川羌族水磨漆艺作品
一段4米长的金丝楠木,精心雕琢后成为一条腾龙,赋予木料第二次生命,这是木雕作品《源》;一个竹林营造的笔冢,以竹与笔、土壤与纸,营造中国水墨的意象,这是炳林毛笔制作技艺作品《笔林》。江油雾山石色黑如墨、质细如玉,作者运用这些特性创作出《九万里》,呈现四川地区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发展历史……当天下午14时30分,在简短的开幕式后,到场的来宾和观众有序进入展厅,11组作品蕴含的自然与生命气息铺面而来,味觉、嗅觉及AR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以文艺的方式呈现绵阳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吸引了各方关注。
参观羌绣作品
本次活动展出的作品,由绵阳13位民间艺人、中央美院30余位青年艺术家,与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共同完成。活动从去年3月筹备,7月正式启动,当代艺术家张文智带领中央美术学院昭觉青年计划支教团队和盘古民艺团队,到绵阳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考察,与民间艺人面对面交流,创作出了极具视觉性与艺术性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首次集中呈现。
剪纸传承人介绍“平武剪纸”技艺
“现场的作品让我很惊艳,惊艳于绵阳有如此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在观看展览后谈到,希望将来中央美术学院和绵阳的非遗、民间艺术有更多的合作,擦出更多火花,将文化传承下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研究处三级调研员张礼敏说,这次展览直观展现了绵阳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展陈的优秀融合成果,很有学习借鉴意义。
非遗传承人介绍木雕技艺
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松介绍,这次活动是一次面向特殊儿童的圆梦行动,也是一次从传统手工艺品到当代艺术品转换的尝试,绵阳的民间艺人尝试从传统制作走向艺术创造,实现传统手工艺品到当代艺术品的转换,以此融入当代社会发展,以文化之美、历史之魂、匠心之做,坚守民族之本。
参观拼布作品
“绵阳会馆”非遗艺术展暨“阳光•梦想”绵阳传统文化主题公益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绵阳市残疾人联合会指导,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涪城区委宣传部、涪城区教育和体育局、涪城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涪城区文联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绵阳市涪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等联合主办,不是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昭觉青年计划团队、中央美术学院盘古民艺社、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绵阳市涪城区文化馆、绵阳市涪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等联合承办。
为方便观众观展,11组作品均设计了语音解说,观众用手机扫二维码即可听取语音解说。同时,现场还组织了手语解说,服务特殊人群观看展览。展览将持续到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