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基层民协工作情况,掌握地方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前谋划下一届民间文艺山花奖作品,应泸州市民协邀请,四川省民协副主席黄红军于12月25日至26日同泸州市民协一行赴古蔺县调研。泸州市民协主席王钦友,副主席毕六福、胡金波等参加调研,古蔺县文联副主席明浪,县文联副秘书长李娟等陪同。
调研组首先来到古蔺花灯的姚家花灯班起源地,参观了姚家花灯传习所,现场观看了古蔺花灯表演。古蔺花灯是集歌舞、音乐、戏剧、小品、文学、美术、民俗和杂技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表演,因其表演多在晚上进行,往往以画有各类“花”的彩色灯笼照明,故名为“花灯”。古蔺花灯主要角色有三个:唐二(男主角)、幺妹(女主角,通常由年轻男性扮演,民间有“童子扮幺哥儿”之说)、打岔老者。2014年,古蔺花灯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调研组在姚家花灯班起源地
调研组第二站来到古蔺县花灯非遗文化普及基地,详细了解花灯源流、基本程式、花灯唱词、花灯曲谱和花灯图录等。据悉,古蔺县委县政府对花灯这张名片极为重视,在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了花灯非遗文化普及基地,并以此为中心联动四个花灯传习所,扩大古蔺花灯的影响力,已形成古蔺特色。他们还将每年11月11日定为“古蔺花灯节”,在重要节日开展花灯巡游展演,目前古蔺县各乡镇共有灯班20个,具备一定规模。
调研组在古蔺县花灯非遗文化普及基地
调研组第三站来到四川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统技艺生产性示范基地——古蔺县姬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前往成品库、包材库、配料室、辅料库等车间,了解“古蔺姬三三麻辣鸡”制作技艺。该公司凭借考究的制作工艺、独家的卤水配料加上创新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得到消费者一致认可与喜爱,实现了非遗技艺的产业化创新发展,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调研组在古蔺县姬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调研组第四站来到苗家民俗展示馆、古蔺县箭竹苗族乡苗族刺绣蜡染传统工艺制作坊。苗族的蜡染技艺,在古代与扎染,印染并称为我国三大印花技艺。苗族蜡染的制作工艺一直以来深得各民族同胞的喜爱和追捧,其制作工序可采用八步完成,分别是熬蜡、磨布、画蜡、染色、蜕蜡、漂洗、晾干、缝制。蜡染制作工序虽然因传统显得繁琐,但工艺的精湛程度一直以来很受世人的喜爱。随后调研组还到古蔺县苗族文化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
调研组在古蔺县箭竹苗族乡苗族刺绣蜡染传统工艺制作坊
调研组在古蔺县苗族文化博物馆
座谈会现场
调研座谈会,古蔺县文联副主席明浪就古蔺县的文联和文艺工作作了专题汇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要求,中共古蔺县委宣传部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促进古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十条措施》,对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古蔺文艺事业起到了很好的提振和促进作用。市民协副主席、古蔺县民协主席胡金波汇报了县民协工作开展情况;县社科联副主席李博汇报了古蔺花灯进社区,进校园等情况。省民协副主席黄红军就如何进一步夯实古蔺花灯的群众基础,创新内容形式,创作精品节目冲击国家和省级大奖等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意见,市民协一行围绕如何让非遗技艺、民间技艺、民间文艺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古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纷纷发言,建言献策,交流各自经验。泸州市民协主席王钦友表示,深为古蔺民间文艺的深邃、丰富和多样化所震撼,深为古蔺民间文艺家执着、坚韧的文艺情怀所敬佩!此行不虚,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