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开幕式现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11月19日,中华蜀道文脉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在四川广元昭化成功举办。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学术支持,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报社、中共广元市委宣传部主办,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文联创作理论研究室、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广元市文联等单位承办。
本次会议深入研究蜀道文化的多重价值与发展方向,涵盖蜀道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蜀道优秀文学艺术成果的整理与研究、蜀道文化文艺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蜀道·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及新融合创造等论题,与会者就蜀道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与建议,为蜀道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颖思路和实践指南。来自陕西、甘肃、贵州、河南、上海、重庆及四川等省市的蜀道文化研究者、文艺创作者及媒体记者等90余人参会。
四川省社科院院长杨颖,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江永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范玉刚,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段运冬,四川省文联二级巡视员、秘书长仲晓玲,中共广元市宣传部部长袁敏,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国家社科蜀道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强,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建新,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副院长金生杨,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书记、区长王静等出席开幕式。
四川省社科院院长杨颖致辞
杨颖指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蜀道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文化、经济、生态线,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亟待深入挖掘与传承。他强调需从三方面加强蜀道资源的保护利用,一是深入提炼中华蜀道文化内涵,要通过考古、文献分析及口述历史等手段,跨学科、跨行业合作,构建全面丰富的蜀道文化体系;二是深入挖掘中华蜀道时代价值,要保护、开发并永续利用其遗存,打造蜀道超级IP,为天府旅游塑造新名片;三是深入推进中华蜀道传承创新,要探索数字化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发展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艺术的融合,让蜀道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动力。
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致辞
康伟指出本次活动既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践行,也是对蜀道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认知的探索。他强调蜀道从物质性交通要道逐渐转变为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文脉之道”,在新时代条件下值得深入研究。
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江永长致辞
江永长表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蜀道文化的研究和创新转化引起全国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他强调此次系列活动汇聚文艺评论、民间文艺和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展示了蜀道文化的丰富成果,期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蜀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并为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致辞
李明泉解读出“六条蜀道”,分别是物质之道、历史之道、文化之道、商贸之道、情感之道及精神之道,指出蜀道不仅是古老的交通网络,更是承载巴蜀历史、蕴含中华文脉的文化之路,尤其是其形成的精神之道,展现了眺望山脉、勾连世界、坚韧不拔、负重前行、善于濡化、包容天下的蜀道精神。他强调这种精神力量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及文化交流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中共广元市宣传部部长袁敏致辞
袁敏认为本次活动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也为深化蜀道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研究、融合性宣传汇聚了智慧,增进了共识。她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用学术成果赓续蜀道文脉,用笔墨丹青描绘蜀道诗意,用文艺精品演绎蜀道风情,强调要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做好成果转化,以更大力度推进蜀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巴蜀文化贡献广元力量。
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书记、区长王静致辞
王静表示,昭化作为蜀汉龙兴之地,拥有深厚的蜀道文化和三国历史底蕴,昭化区将持续挖掘蜀道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广元实践再上新台阶贡献昭化智慧、昭化力量。
范玉刚作主旨发言
马强作主旨发言
金生杨作主旨发言
段运冬作主旨发言
范玉刚、马强、金生杨、段运冬作主旨演讲。范玉刚以“解析基因、传承文脉、创造新文化——以蜀道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为个案的考察”为题深入探讨蜀道文化在中华文脉大系统中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并强调需在发掘史料中解析文化基因、梳理中传承文脉,使蜀道文化成为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马强深入分析蜀道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影响,指出蜀道在战争文学、行旅文学、流贬文学及山地文学中的重要地位。金生杨详细梳理蜀道别集的起源、发展、内容形式及价值,认为蜀道别集文献不仅为蜀道文学增添了色彩,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段运冬以“中华蜀道的视觉表现与共同体意识”为题深入分析蜀道在中华图像文明中的重要性,逐一提炼和解析蜀道的图像隐喻,并以此为材料而集腋成裘,力图探寻中华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化建构。
分组讨论现场
会议展开两小组研讨,赵晴、广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国辉分别主持,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中、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小平分别评议。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宁,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中,广元市作协副主席、广元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何华安,剑阁县党史中心主任张忠仁,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侯文权,巴中市公安局巴州区分局黄政钢围绕“蜀道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展开研讨,从不同视角阐释蜀道的多重含义,并探讨文昌信仰、石刻文献、水道及“交树交印”制度等文化特色的历史价值,进一步深化对蜀道文化的理解。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冯岁平,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李昊阳,成都市温江区文联陈权围绕“蜀道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展开交流,探讨古代文献对蜀道的记录与描绘、西方影像中的蜀道文化及非遗“蛾蛾灯”的传播路径,为蜀道文脉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料与学术支持。
陕西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安康学院教授赵临龙,陕西省汉中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公路局局长蔚文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傅吉鸿,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吴元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曾凡忠,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刘蔚然围绕“蜀道文化、文艺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展开研讨,从蜀道表象分析、现代公路到山水画、音乐及影像等方面,探讨多元化传承路径,为蜀道文脉延续注入新活力。中共广元市委党校权维伟探讨剑门蜀道古驿的多元融合方式,并提出和合共生的活化策略,为蜀道文化的创新利用提供新思路。
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江永长作大会总结
江永长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一是高站位,活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程贯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二是广范围,参会论文涵盖蜀道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蜀道优秀文学艺术成果的整理与研究、蜀道文化文艺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蜀道·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及新融合创造等领域,展现了蜀道文脉传承与发展的广阔前景;三是深开掘,会议研讨的部分课题已取得成果,更多课题正深入推进;四是重实践,活动结合民间文艺和书法创作,探索学术研究与文化实践的贯通路径,将对蜀道文脉传承发展的深入推进发挥良好效果。
本次活动是集合多门类艺术创作和研究的综合性交流活动,活动还进行了“大地流彩——家乡的歌谣”民间文艺传承活动启动,展示了蜀道民间文艺非遗传承项目《川北薅草锣鼓》《傩愿》、民间歌谣《船工号子一声吼》等的活态精神文献存留。本次活动还为“古蜀道传说”短片征集活动颁奖,并进行了“青川木牍杯”第二届全国隶书大赛入选作品展览与评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