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川陕甘渝大蜀道文脉·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广元旺苍成功举办。图为交流会开幕式现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7月24日,川陕甘渝大蜀道文脉·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广元旺苍成功举办。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广元市委、广元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音乐学院美育学院、中共广元市委宣传部、广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旺苍县委、旺苍县人民政府承办,陕西、甘肃、重庆三地评协及民协、四川日报文艺评论工作室、四川广播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等单位协办。
会议设主旨演讲、分组研讨与美育课堂三大环节,深入研究“大蜀道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大蜀道文脉与文旅融合”“大蜀道美育浸润校园”三大主题。与会者就蜀道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性转化路径、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校园美育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与建议,为推动蜀道文化活态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实践路径。来自陕西、甘肃、重庆、湖北、河南、贵州及四川等省市的蜀道文化研究者、文艺工作者、教育者及媒体记者等80余人参会。
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江永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重庆市文联二级巡视员周和平,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教授李永东,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李祥林,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民间文艺专委会副主任李建中,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洁蓉,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光远,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王吉祥,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郭静,四川音乐学院美育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文联新文艺组织工作处副处长皮欢,旺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夏静等出席会议。
江永长在致辞中指出,蜀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已升华为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标识性符号,本次系列活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活动聚焦民间音乐这一具体艺术门类开展深入研讨,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标志着大蜀道文化研究迈向新阶段。他希望,川陕甘渝四省市文艺界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协作,推动蜀道民歌交融互鉴、文旅融合、学术创新,共同开创大蜀道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李祥林、李永东、李建中分别作主旨演讲。李祥林以“历史与现实:大蜀道上的悠远鼓韵”为题,系统介绍川北薅草锣鼓、陕西秦汉战鼓、羌族羊皮鼓等非遗鼓乐在农耕、军事与祭祀中的多重功能,并强调需结合多学科视角深入挖掘鼓的文化价值,激活大蜀道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命力。李永东以“革命的道路——川陕甘渝‘大蜀道’的红色文化”为题,细致解析大蜀道作为古道与革命大道的双重文化内涵,认为应深入挖掘沿线红色文化和民歌资源,创作更多富有革命精神的大蜀道文艺作品。李建中以“巴山背二歌的当代价值及创新表达”为题,系统梳理背二歌的起源、文化景观及音乐特征,探讨其当代价值,并提出在舞台表演、现代音乐融合、科技传播及文旅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发展策略。
分组讨论环节,王吉祥、沈洁蓉、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科华分校体卫艺处主任王永蓉分别主持,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米仓山歌协会会长马蓉,广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美术系主任何国辉,皮欢分别评议。
图为分组讨论现场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彭涛,马蓉、巴中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孙国贤,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米仓山歌协会秘书长焦熙,澳门大学中国文学在读硕士孙澜僖,四川音乐学院学生宋思锐围绕米仓山歌、翻山饺子、巴山背二歌及大蜀道沿线民歌,梳理其文化渊源、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探讨民间音乐的保护与活化路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曾凡忠、陕西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马文飞从虚拟现实、景观符号学等视角出发,探索新时代活态传承、技术赋能与文化表达新路径。会议特别邀请到四川省级非遗《广元煤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定懋现场示范演唱,强调守住传统韵味是创新根基。民间文艺传承人孙怀成分享2500余首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幕后,展现广元本土民歌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赵临龙、绵阳城市学院现代城市建设学院讲师林政潇重点探讨蜀道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文创转化路径,提出通过文化基因活化、文旅融合创新等方式赋能蜀道品牌建设。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主任、县委办副主任(兼)张忠仁,中共广元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讲师权维伟,剑阁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副县级宣传员吴成,四川省旺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高级主办、广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赏石艺术评论专委会主任宋勇围绕翠云廊古树名木、剑门关历史遗存、广元奇石等具体资源案例,分享蜀道沿线生态保护、文化遗产开发和活态利用的实践经验。何国辉、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教体局督导室督学王亚兵、四川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干部李春萍从广元地域文化、诗歌之路和新媒介传播等角度阐释蜀道文化内涵的多重维度,探索蜀道文化在当代创新表达和数字化传播中的新路径。
皮欢、王永蓉、西安市新城区昆仑小学教师白金刚、四川省南部县王家镇小学副校长宋清明、湖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读硕士张宇围绕“学校美育研究与美育案例”主题展开交流,分享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堂案例,探索民间音乐文化与学校美育融合创新的新模式。在“美育微课展示”环节,南充市五星中学课程中心副主任陈刚展示了《拉船号子》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课堂实践,生动呈现大蜀道民间音乐资源在中小学美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和教学价值,彰显出蜀道文化浸润校园、培育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
白浩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本次系列活动取得三大重要成果:一是川陕甘渝四省市合作,成功提炼建设“大蜀道文脉”文化品牌,推动其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二是搭建起创作与评论、理论与实践“双联动”机制,形成多协会协同、多维度互动的合作模式;三是通过“美育浸校园”板块推动代际文化传承,实现文艺服务社会的有效延伸。他期待今后持续深化跨区域协作,形成推动蜀道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蜀道承文脉 山歌响红城”川陕甘渝大蜀道民歌展演、“金钟之声 声动红城”——“音为你美”音乐美育文化惠民演出、“大地流彩——家乡的歌谣”民间文艺传承暨“音为你美”志愿者服务活动,并授予旺苍四川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艺实践点、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活动还发布了《蜀道文脉民歌保护传承旺苍共识》。
本次系列活动是集合民歌展演、学术研讨、美育课堂实践的综合性交流活动,全面展现了川陕甘渝大蜀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通过艺术工作者的生动演绎、专家学者的深入研讨、美育实践的落地推动,活动搭建起业界、学界与校园之间的桥梁,探索了民间音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为讲好大蜀道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图为交流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