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利州区文化建设抓住“四个三”做好“文化餐”
近年来,广元市利州区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大抓文化、抓大文化,努力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全区实现“两大目标”、走在“两个前列”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一、创新“三大”理念,高起点规划文化蓝图
(一)大文化理念。将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并纳入文化发展范畴,使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类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都被赋予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展示文化元素、禀赋和特质。一是树立大文化观,践行“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就是抓文化”的理念,将经济工作与文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二是经费大投入,确保每年文化工作经费按比例增长。近三年区本级财政对全区“三个全覆盖”经费投入就达800多万元,2014年文化惠民年经费预算就达100万元。三是策划大手笔。从省、市层面分析研判利州区情,制定全区文化规划,领跑全市文化建设。如为冲击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利州区专门邀请名家策划创作广播剧《社区巧管家》,并在国内一流的音乐棚内制作,以确保质量。为宣传利州美誉度,专门邀请国家一级作家、一级作曲家,来利州区采风创作区歌。四是机制大改革。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区委已草拟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现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区委将于7月中、下旬召开全会,专门就包括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实现从体制机制上激发文化工作内在动力。
(二)大融合理念。文化与政治、经济、工业、农业、旅游等各项工作紧密相连、相互融合。近年来利州区提出了“三个融合”的文化建设理念,即:文化旅游一体融合,两园一区深度融合(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新型社区),三园一区相互融合(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新型社区)。各种园区、景区、社区都有文化的因子,一个经济园区就是一个文化园区、一个旅游景区就是一个文化景区,一个新型社区就是一个文化社区,一个农家乐就是一个文化大院。如上西街道女皇北路社区,就是一个女皇文化主题社区;雪峰街道芸香社区,就是一个书香社区;赤化镇泥窝社区,就是一个竹文化社区。界牌社区就是一个乡村文化综合体,龙潭乡建设村就是集“一线五园”为一体的观光文化带。
(三)大统筹理念。利州区在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中,提出了“两个率先、三个集中、四个统筹”的思路,而在“四个统筹”(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中,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管理贯穿其中、优先统筹、重点布局,用文化统筹引领城乡统筹,以城乡统筹促进文化建设,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014年策划实施了贯穿全年、覆盖全区的文化惠民年系列文艺活动,体现了区、乡、社区三个层面的文化活动统筹。区级举办“五赛事两活动一晚会”(即才艺大赛、书画美术、文化旅游产品创意、摄影、原创文艺作品五项赛事和乡村音乐会活动、文化进景区活动、春节联欢晚会);乡镇按照“一乡一品”的要求举办“乡镇文化活动周”; 社区举办“社区广场文化活动日”等系列文化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实现“百场文艺大展示、百支团队大竞技、百个村(社区)齐参与、全区人民共享受”的目标。
二、建设“三类”园区,广范围发展文化产业
(一)文旅类园区。利州区正在建设六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1.依托已建成的天曌山景区,推进天曌山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提升;2.依托龙潭生态资源、服务城市制定产业规划,打造龙潭山地农业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依托南河湿地公园、万源新区,打造万源文化旅游综合体园区,加快推进占地1700亩以上的园区整体招商;4.依托已建成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川北民俗文化园,打造川北民俗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园区;5.依托皇泽寺、千佛崖、瓷窑铺、女皇温泉、大唐利州女皇城、工农万亩核桃产业园,统筹规划建设女皇文化旅游产业园,实现城乡文化旅游统筹发展;6.依托菖溪河、紫兰湖独特山水资源,规划建设集生态漂流、露营、骑行、水上运动的生态漂流休闲度假园区。此类园区,充分体现了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文旅结合的文化特征,重在弘扬利州的生态文化、宣传利州的美丽风光。
(二)农业类园区。为全面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五大园区”建设,确立“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建成全省现代城郊型都市农业强区”的总体目标,加快农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规划建设了大荣木本油料园区、龙潭畜牧园区、曙光农业观光园区、赤化蔬菜园区、工农核桃园区“五大农业园区”,规划总面积8万亩左右,目前土地流转已基本完成,正加快完善和提升。以园区为支撑带动“点”,培育发展蔬菜、生猪、核桃、休闲观光农业、油橄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在“全域小康龙潭”建设中,建成了“山地农业主题公园、生态儿童文化乐园、红色文化园、养生文化园、农耕文化园”等“五园相融”的文化园区。此类园区,重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一个文化展示区、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率先小康先行区。
(三)工业类园区。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产业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三集中”思路,规划布局了回龙河工业园、宝轮工业园、清江石羊工业园、大石工业园、081工业园“五大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5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4.6平方公里。今年以来,重点建设081工业园、宝轮工业园和大石工业园泉坝拓展园,优化提升回龙河工业园、大石工业园,启动建设清江石羊工业园,将新增园区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以上,新开工入园项目20个以上。利州更加突显出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西南西北最大的综合现代物流园区的大城市功能。此类园区,展示出工业强区、开拓创新、镜意进取的文化形象。回龙河工业园区内的华油天然气广元有限公司,邀请中石油文联主席、书协主席兼秘书长于恩东前来指导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践行“当红军、做眼睛、一家人”的文化理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细工作、干实事”的文化原则,制作《华气之歌》、《华气广元》宣传片和刊物,以文化软实力引领团队凝聚力和企业战斗力,为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实施“三个”覆盖,全方位推进文化惠民
2014年是利州区的文化惠民年,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以“五赛事两活动一晚会”、“乡镇文化活动周”和“社区文化活动日”为主要内容的系列群众文艺活动;二是以“区有中心、乡镇(街道)有站、村(社区)有室”的公共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三是以实现“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地面数字电视无线信号”三个全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三项工作覆盖全区,惠及全民,有力的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今年以来,利州区以实现“广播村村响、农村书屋、地面数字电视无线信号”三个全覆盖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年系列活动的实施。截至目前,全区159个行政村有133个农家书屋实现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84%;广播村村响覆盖142个村,覆盖率达89%;今年新建的22个新村(社区)应急广播网已完成前期勘测设计,进入招标采购程序;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已建成主高山发射站1座、信号直放站25个,信号覆盖全区7镇3乡8个街道办事处共110个村,覆盖率达82%以上,发展用户4000多户。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利州区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建设工程纳入区委区政府对乡镇街道、区级部门的民生工程和文化单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签订了责任书,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明确到村组,责任落实到人头。
(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建成一个、群众满意一个。利州区制定了“三包三促三到位”(三包:领导包片区、部门报乡镇、干部职工包户;三促:促落实文化阵地、促落实文化专干、促资金专款专用;三到位:倒排工期、建设进度到位,管理规范、设备使用到位,免费开放、服务群众到位)的工作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了部门,明确到人头,倒排工期张榜公布,全力推进三个全覆盖的目标任务。文化阵地和“三个全覆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吴靖平、省文化局局长郑晓幸、市委书记马华等省市主要领导先后实地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肯定。上半年先后有雅安、巴中、广汉、遂宁等市县参观学习,全市地面数字电视建设现场会也在利州区召开。
(三)创新机制,保障到位。一是考核督促到位。制定出台了《广元市利州区推进广播、电视、农家书屋三个全覆盖实施方案》,区委区政府督查督查办室、区目标办及时跟进督查,每月通报一次进度,区文广新局每周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及时解决各种突发的工作难题,每月统计一次工作进度,对外公示。二是技术力量到位。聘请技术老专家担任技术总监,具体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自行设计的小型自立式信号发射铁塔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维护方便,加快了建设进度。三是建立了“两奖一补”的激励机制。“两奖”指:区委区政府对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全覆盖工作表现出色的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区文广新局在收取的运维资金中设立地面数字电视用户发展绩效奖励资金,对安装积极的用户和施工队伍进行奖励。“一补”指:区文广新局在村村通运行维护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用于对安装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的贫困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众进行补贴,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四是资金保障到位。利州区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建设采取“政府+公司+代理商”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财政投入、有偿服务、群众自愿”的原则。2012年,区政府克服本级财政困难,出资600万元启动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建设, 2014年,政府再次追加财政投入258万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财政保障。五是建管养到位。建设分两条线推进,一条线负责按照规划设计加快信号覆盖的工程建设,一条线负责用户的营销、安装和用户的维护,设立了区、乡、村三级维护站(点)和故障直报电话。在信号传输、网络维护及用户发展上兼顾各方利益,建立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四、实现“三种”指标,深层次繁荣文化事业
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审视区情,利州区科学提出了实现“两大目标”(到2016年基本建成广元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核心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走在“两个前列”(四川省夯实底部基础前列、秦巴山区实现全面小康前列)的战略定位。在这个战略目标之中,包含了创建省级先进文化区、发展经济跨越发展领跑区、保障民生构建和谐首善区这三个重要指标。区委、区政府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两年,利州GDP增速均居全市第一。2013年,利州区GDP位居秦巴山区80个县区第8位、四川区域16个县区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19元、高于全市1077元,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159%,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9%。利州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区”、“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2013中国县域网络形象排行榜百强县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区委”等称号。2012年、2013年利州区综合目标考评连续获全市第一。2014年7月1日,利州区委书记赵文峤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县(区)委书记受到表彰。在文化强市核心区建设实践中,为确保创建省级先进文化区一举达标,利州区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利州区区情的“文化路径”——创新“七化”、文化惠民,打开了全区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文化建设品牌化。利州是川北门户、女皇故里。我们坚持以打造女皇文化为主线,以挖掘蜀道文化、民俗文化、低炭文化、红色文化、感恩文化为支点,打造“女皇故里、书香利州”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利州知名度、美誉度。从1988年开始我们连续承办了24届女儿节,2012年举办了中华旅游小姐环球大赛,2013年国际武则天文化研讨会在利州举行等,《天曌流芳》大型实景节目在4A景区天曌山演出,天曌武皇文化产业园区正在景区打造,已组建完成“凤之城艺术团”和“凤之韵合唱团”,则天文艺大奖即将出台,《则天文艺》杂志创刊。80人组成的全市第一支农民工女子威风锣鼓队正在筹建中,万源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女皇社区文化中心、皇泽寺社区文化中心一系列“女皇牌”节日、景区、产品、项目、活动、设施等,深深地打上了女皇文化的品牌印记,形成了鲜明特色。
(二)服务体系标准化。坚持“市区一体、共享共建、以市为主、区为延伸、乡镇补充”的思路和“区有中心、乡镇(街道)有站、村(社区)有室”的要求,按照“5+1+N” 的建设模式(“5+1+N”:图书室、群众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室、舞蹈室5室,1个活动广场,多个特色场馆如科技馆、非遗文化展览馆等),今年又新建三堆等4个省级综合文化站、上西等5个街道文化中心、上河街社区等1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石马坝等3个农民工文化驿站、以及泥窝村、红星村、建设村3个文化大院和界牌等3个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预计明年,利州区基本实现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标准化。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和标准化建设纳入乡镇、街道的年度综合工作目标和文化工作单项考核内容,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本级财政投入。通过开展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三个全覆盖”、文化惠民年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百场文艺下乡”, “,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了农村群众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文学艺术鉴赏等基本文化需求,“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5公里文化圈”基本形成,城乡群众享受到了同质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文化活动特色化。“一乡一品”个性突出。在广泛开展各种群众广场文化活动的同时,结合各地特色,形成各自品牌。如三堆唢呐、宝轮舞龙、盘龙车灯、龙潭山歌、雪峰花轿、大石舞狮等本地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乡一品” 竞相争艳。“一景一节”文旅相融。如雪峰民俗文化园的民俗文化节、宝轮菖溪河的露营节、金洞白龙湖的钓鱼节、龙潭的田园风情活动周等,这些文化节每年定期举行。上半年,已开展利州区文化惠民年启动仪式暨龙潭田园风情游活动、第六届紫兰湖菖溪河乡村生态旅游露营暨首届漂流文化艺术活动、2014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剑门蜀道》原创旅游歌曲歌手大赛利州区复赛等5大活动,开展送文化进敬老院等文艺活动62场。
(五)文艺创作精品化。制定了2013-2015利州区文艺创作三年规划,出台了《外宣奖励办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启动了武则天百米长卷、百花石刻百件精品,创作完成了《青山白雪》、《士兵万岁》、《胡耀邦在川北》、《利州历代古诗歌汇释》等40余多件精品文学作品,面向全国征集了群众路线教育主题歌曲3首,广播剧《社区巧管家》已上报省委宣传部冲击省“五个一”工程奖,喜剧小品《习惯成自然》已上报省文化厅冲击省政府“群星奖”,王晓春的长篇小说《一路向上》荣获首届广元文学奖三等奖。区文化中心创作的《红军像前的对话》已获四川省群星奖二等奖,区广电中心创作的2件电视作品《走进全国道德模范罗玮》和《婚礼不受理,纪念册上留祝福》分获省政府优秀奖和提名奖,利州区区歌正在创作之中。
(六)文化产业园区化。修订和完善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储备了500万以上文化项目7个,申报了龙潭山地公园、天曌山女皇文化园、川北民俗文化园等三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全区新增文化产业投入3亿元,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31.6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7.4亿元,占GDP的4.5%,居全市第一。
(七)文化市场规范化。完善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的制度,将22项行政审批事项权限清理成8个,全部下放到政务窗口,提高行政审批的效能,并严格把控文化企业准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注重日常巡查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发挥好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和文化志愿者的作用,组建了民间演艺协会和网吧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文化市场和行业管理健康和谐发展,全区文化市场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群众投诉举报明显减少。
编辑 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