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西南民歌邀请赛在四川兴文落幕
2014年8月23日,首届西南民歌邀请赛在四川省兴文县落下帷幕。图为大赛结束之后,获奖选手合影留念。
本网讯 8月21日——23日,四川兴文县石海天泉洞穹庐广厦大厅内响彻天籁之音,首届西南民歌邀请赛在这里举行。200余名民歌选手分别展示了代表渝、滇、黔、藏、桂、陕6省(区)和四川16个市州各自新民歌和原生态民歌最高水平的48个节目,共同上演一出文化激情碰撞、相互交流的好戏。千姿百态的民族服饰、异彩纷呈的民歌表演、风格迥异的艺术体验、特色鲜明的书画摄影展览给来自西南各地的参赛选手和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饕餮盛宴。
特色民歌似天籁之音
在四川兴文县石海的天然溶洞内,歌手们身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以饱满的热情演绎了《千年盐歌唱不完》、《望郎》、《火舞彝乡》、《红红的太阳升起来》、《欢乐的牧场》、《唱天瑶》等特色鲜明的原创新民歌和原生态民歌,洋溢出浓郁生活气息和浓厚民族风情,风格质朴却极富技巧的无伴奏演唱,带给人们一股清新之气,深深吸引了现场观众。
四川兴文民歌《咪多吹起芦笙走》
“我是第一个出场的,参加这样的比赛,心情十分激动。大赛促进了文化交流,增强了民歌的影响力。”来自广西的参赛选手熊电以《山歌唱出好兆头》第一个在舞台上亮相,他潇洒自如的演唱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四川宜宾的无伴奏多声部男女混声合唱新民歌《打菜窝》,以高难度的技巧打动在场观众和裁判,喜获创作金奖。歌曲根据宜宾本地原生态歌曲《打菜窝》和《差点踩到妹的绣花鞋》改编而成,在保留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一幅充满川南特色的图画尽现眼前。
四川宜宾民歌《打菜窝》
藏北牧歌《欢乐的牧场》在原生态小组比赛中第一个登场,演唱者曲宗用自由酣畅的女高音把观众带到了青藏高原。“小时候放牧,我一边拿着鞭子,一边唱这首歌,成群的牛羊和美丽的纳木错湖让我心情愉悦。”曲宗表示,在她家乡这首歌男女老少都会唱,自己就是在放牧唱歌的时候被当地的文艺团发现,还出了一张个人专辑。
藏北牧歌《欢乐的牧场》
参赛作品集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充满了艺术感染力,粗犷豪迈与柔情似水相结合,高亢与委婉相呼应,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加上藏、彝、侗、壮、苗、普米等各民族精美绝伦的服饰,展现了少数民族歌曲的魅力,弘扬了原生态民族文化。
此次比赛从参赛环节就实现“零门槛”进入,没有性别、地域、职业和年龄限制,也不分民歌内容和出处。不论是婉转动听的乡间小调、民族气息浓厚的原生态民歌,还是质朴雄浑的山歌、富有创意的新民歌、男女对唱的甜美情歌、大气磅礴的大歌合唱等都以各自擅长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
经过两天三场比赛,云南代表队的《阿哈巴拉》、四川甘孜《格桑花》、陕西《东方红》、四川成都《山里汉》、四川宜宾《打菜窝》和重庆《望郎》获得大赛新民歌组表演奖金奖,获得大赛原生态组表演奖金奖的是西藏《欢乐的牧场》、贵州《春蝉之歌》、广西壮族自治区《唱天瑶》,获得新民歌创作金奖的是来自四川宜宾的民歌《打菜窝》和重庆民歌《怕个么子》。
来自重庆的参赛民歌《怕个么子》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参赛民歌《唱天瑶》
贵州民歌《春蝉之歌》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据赛事组织指导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此西南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也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其统计,在我国西南地区和陕西省共居住着30多个民族,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使这里成为了天然的民歌之乡。举办西南民歌邀请赛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繁荣群众文化,展示和推广具有西南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搭建西南各民族民歌民俗文化交流的平台,培育和锻炼民歌创作、表演人才,推动新民歌的发展。
大赛举办地四川省兴文县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去年,该县文化旅游互动,以文化助推旅游,成功承办了“放飞梦想·石海之约”四川省首届民歌大赛,为当地群众、音乐爱好者、景区游客送上了一道文化盛宴,同时,兴文石海的天然溶洞“音乐厅”给汉、藏、彝、苗、羌、傈僳等民族的歌手及评委们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两年一届的四川省民歌大赛这一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最佳举办地。
编辑 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