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资阳市文联举办“家乡人心中的邵子南”读书分享会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3日 16:56 来源: 四川文艺网

4月12日上午,由资阳市文联、资阳新报联合主办,资阳市作协、雁江区文联、雁江区作协、中和镇党委、政府和雁茗堂茶艺馆承办的资阳市文联第27期“幸福在身边”文艺茶座­­——纪念邵子南诞辰100周年暨“4.23”国际读书日特别专题“家乡人心中的邵子南”读书分享会在雁茗堂茶艺馆隆重举行。来自市(区)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市、区文联全体干部、市(区)作协主席团成员和骨干作家代表、“千江月”文学沙龙、晨风文学社文艺志愿者代表和特邀政协委员代表60余人参加了此次读书分享会。

分享会上,资阳市社科联主席胡跃明、资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苏清鹏、资阳市政协办公室提案委副主任庞明、市方志办主任李卫东、资阳市档案局副局长吴建平、资阳日报社调研员陆安强、雁江区政协副主席杨为民、中和镇党委书记罗永春、市作协副主席杜先福、诗人刘仲、区作协主席梁朝军、雁江区作协汪古翔和李献春老师、晨风文学社郑秀岚、文艺志愿者代表薛吉立、董琼、姚俊霞等嘉宾就对邵子南同志的认识、对邵子南作品的解读和如何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向大家做了分享交流。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相同的共识:邵子南同志具有远大的志向和不屈的人生斗志,是一位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党性坚强、淡泊名利的伟大革命作家,他是资阳人民的骄傲!作为他的家乡人,更应该认真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

资阳市文联主席魏华代表市文联和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向为本次分享会付出辛勤努力的专家、学者、文艺家、作家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她表示,市文联第27期“幸福在身边”文艺茶座以专题读书分享会的方式,简朴而隆重地纪念邵子南诞辰100周年,这充分体现了作为家乡的资阳文艺界和社会各界对本土文化名人邵子南先生的尊重敬重之情,对于总结邵子南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杰出贡献,缅怀并继承他的业绩、弘扬他的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她认为,我们重温邵子南的文学作品,追忆他的传奇人生,就是要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情怀,学习他始终不变的一颗真诚赤子之心,学习他弘扬传统、勇于创新的文学抱负,学习他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文学操守,学习他甘为人梯、爱才惜才的风范。作为邵子南家乡的本土文艺家们自当以邵子南先生为榜样,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努力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优秀人才。希望本土文艺家们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去记录、去表达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飞速发展,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中国气派的艺术精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脚下这片热土更加美好的明天奉献智慧、贡献才华、汇聚力量。


    邵子南,1916-1955,原名董尊鑫,字聚昌,作家。四川资阳市雁江区凉风乡(现中和镇人)。1926年在村里读私塾。1931年考入寿民中学(现伍隍中学)初七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至1944年6月,邵子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干事、专职团委文艺队长等职。创作了《告诗人》、《英雄谣》等诗和《李勇大摆地雷阵》、《阎荣堂九死一生》等作品。参与写作了现代戏剧史上的名著《白毛女》。曾任延安鲁艺教员、《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新华通讯社晋绥分社副社长。1947年以后,参加解放战争,转战南北。1949年,随解放大军进军西南。重庆解放后,抱病担任西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兼重庆市广播电台台长。1950年到1954年间,他创作了《木工做机器的故事》、《哥哥回来了》和《赵巧儿送台灯》等作品。历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副社长、重庆广播电台台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重庆市文联副主任兼秘书长、重庆市文联副主任兼秘书长、西南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5年12月24日,白血病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1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邵子南创作集》。
    邵子南一生始终将个人的文学追求与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冷暖悲欢紧密相连,尤其在战争年代为铸造民族魂、激发爱国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手中的笔以丰富的文学表现形式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和历史进步,一生创作了多种题材多种体裁的很多作品。长诗《白毛女》、小说《李勇大摆地雷阵》等,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他作为晋察冀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任晋察冀诗会执委期间,创编的诗刊《诗建设》、《诗战线》,为晋察冀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