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四川系列活动“叮当谐剧专场”新闻发布会
本网讯 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的“说唱四川——叮当谐剧专场”将于2013年11月19日至20日,在成都锦城艺术宫正式演出。
记者从昨日的晚会新闻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晚会是四川曲艺界沉寂多年后,在探索、创新、总结的基础上一次大胆的尝试,是四川曲艺界集体智慧的展示。之所以选择谐剧这样的形式,是它具有尖锐的社会批评性,有坚强的战斗力和广泛的群众性基础。四川谐剧是四川曲苑中一个新兴的,特色独具的曲种,由谐剧大师王永梭于1939年首创。其特点是采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亦庄亦谐”,置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 1940年代,创始人王永梭先生继《卖膏药》后,又陆续创作演出了《扒手》、《黄巡官》、 《赶汽车》、 《开会》、《喝酒》等20余个谐剧,在国内影响广泛,确立了谐剧在曲艺百花园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王永梭又创作演出《在火车上》、《打百分》、《结婚》、《自来水龙头》等新剧目。改革开放以后,谐剧艺术得到极大的普及和发展,创作上以包德宾、严西秀为代表,演出中涌现出沈伐、涂太中、李永玲等一批优秀谐剧演员,创作演出的《这孩子像谁》、《霉不醒》、《我表个态》、《零点七》等,多次走进央视,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叮当作为四川观众中知名度较高的喜剧明星、笑星,集创作、演出、主持于一身,他将以第三代谐剧传承人的身份扛起四川谐剧这面大旗。
策划组织此次专场也是为了鼓励更多具备一定潜质的青年曲艺演员追寻自己的艺术之梦,促进本土曲艺人才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凸显叮当为代表的优秀谐剧演员的引领作用,继承谐剧好传统,创新谐剧新品牌。使谐剧成为四川文化中一张亮丽的名片,促进四川曲艺繁荣发展。
这次谐剧专场虽以叮当命名,实际上是四川曲艺人的集体力作,从剧本的征集、创作、修改,到节目编排,都倾注了四川曲艺人的一腔热情,是四川曲艺艺术不断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果,是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在组织、协调、摸索四川曲艺艺术健康、有序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全体四川曲艺人让曲艺这门老百姓曾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重新进入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共同努力,对四川曲艺的普及推广、传承创新将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节目编排多为原创,既有涉及“川军”的厚重历史题材,又有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的话题。届时,叮当的两位师傅:四川谐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沈伐和散打评书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伯清将倾情参与,除亲自排导节目外,还将以主持人的身份在整个演出中串场。专场无论是节目的内容,还是新颖的编排形式,都值得期待。
晚会导演关大心
著名笑星沈伐(右)和叮当(左)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风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