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在二郎镇红军街
风子
依据四川省文联扶贫攻坚规划,省民协结合工作特点和具体实际,近期通过调研,调整了今年的工作思路,以期在以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为线索和抓手,探索新常态下新的工作方式,更好的为我省民间文艺的保护和发展服务。
为确保省民协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省民协成立了以中国民协副主席、省民协主席沙马拉毅为组长,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孟燕为副组长的省民协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同时协会把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作与文艺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启动了今年的传统村落考察和回访性调研。
沙马拉毅考察岔河村彝族土司官寨家族族谱
2016年3月25至30日启动首选在了川南泸州。调研组由沙马拉毅 ,孟燕,以及省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主任、四川省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专家邓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杨莉,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教授罗曲,四川省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专家杨骊,泸州市文联主席虞潜,泸州市民协主席黄吉荣,泸州市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专家刘敦文、四川省民协办公室主任强华等我省社会学、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学者、专家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播公司和文艺小分队十余人,深入到泸州古蔺马嘶苗族乡、太平镇平丰村、二郎镇红军街社区、叙永县水潦乡海涯彝族村,岔河村彝族土司官寨遗址和纳溪区的乐道古镇等地考察、调研,行程1800多公里。调研组一路风雨兼程,不辞辛劳,坚持原则,学术严谨。调研途中研讨会和座谈会意见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得到当地文化传承人的认可。调研所取得的成果,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体现。
水潦乡海涯彝族村的薅草民歌
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
据统计,中国需要保护的传统村落5000个左右。目前,已公布的三批传统村落名录,总计2555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在完成评估认定之后,下一阶段要更加注重保护成效的落实与民众文化自觉的提升。任何人的文化自觉都不如文化主人自身的自觉重要。”
泸州地处长江和沱江两江交汇处,为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和大娄山北麓。历史上因盐、因酒、因茶等等形成的古渡口和集市众多。在这里苗、彝、回、满、土家、藏、蒙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灿烂的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村落和集镇绵延千年,生生不息。但是,也因为山高地窄,交通不便,常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精神生活匮乏。在经济社会的大潮下人们开始纷纷走出大山,曾经繁华和热闹的村镇逐渐被遗弃。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这意味着,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近300个自然村消失,其中有不少传统村落。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为此,在国家层面目前已公布的三批传统村落名录中,我省有84个传统村落中,其中泸州市有13个。此次调查和回访调研组选择了入选国家保护名录的古蔺县的太平古镇、二郎镇红军街;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倒苗族村,水潦乡海涯彝族村;纳溪区乐道古镇,并选定古蔺县马嘶苗族乡为文艺精准扶贫对象,结对子帮扶。
“古蔺花灯”研讨会上调研组观看古蔺花灯表演录像
专题研讨国家级非遗项目“古蔺花灯”精准扶贫直接到点
流传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传统歌舞“古蔺花灯”属民俗节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集当地传统舞蹈、音乐、戏剧、说唱、文学、美术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古蔺花灯基本为双人对舞形式,其丰富的舞蹈动律风格与各种造型具有极高的舞蹈表演性和技巧性。另古蔺县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的多个民族交融聚居地,古蔺花灯属汉族民间舞蹈,其艺术魅力与影响力,已使得居住于此的彝、苗等民族及黔北的仁怀、赤水、金沙、毕节、习水等地对此传统舞蹈也予以传习,形成了多民族融为一体的风格特征。可见,古蔺花灯已成为我国花灯歌舞海洋中独具代表性的灯类舞蹈之一,至今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古蔺花灯”研讨会上,杨莉代表调研组发言
3月25日在古蔺县委宣传部,调研组专家与当地主管文化的领导、泸州市以及古蔺县的民间文化专家、非遗专家、古蔺花灯传承人、表演者等十余人,专门就古蔺花灯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古蔺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葛丽霞向来宾介绍了古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表示,县里对古蔺花灯的发展和利用一直很纠结,曾经有很多专家提出过不同的发展路子,也有专家对申报国家非遗项目时提出过建议,有的建议走戏剧的路子,有的建议走舞蹈路子。就古蔺花灯的形式来说,这两种形式好像都有,但哪种形式的特点更为突出?请专家们给予指导。研讨会上古蔺花灯传承人姚占楷、传统村落保护专家黄吉荣、杨莉、罗曲、 杨骊先后发言,会上观看了古蔺花灯在不同环境中表演的录像,杨莉代表调研组,对古蔺花灯的流传、表演、保护、利用和坚守作了综合发言,她从四个方面发表了意见:
第一,属性。古蔺花灯属于传统歌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悠久的歌舞历史文化遗韵。我国传统花灯歌舞的历史至少为“唐时起,宋时兴”,从古蔺花灯的表现形式来看,应是四川戏剧之前的民俗歌舞即川剧中的灯戏雏形。
第二、独特性。1、表现内容:用歌舞叙事,在叙事中歌舞。如表演者“唐二”与“幺妹”及“打岔老者”在表演中多以“贺年祝福”、“赞勤斥懒”、“传情达意”等民俗节令或纯朴爱情、乡规民约内容为主。 2、表现形式:⑴具有固定的结构表现形式即“起灯”、“跳灯”、“罢灯”;音乐曲调短小精干,多为一段体的上下结构;⑵具有浑然一体的现场互动性即主要演员每唱完一段歌词,众灯师以至看灯的观众都要附和着唱一句歌词中的衬词,形成了台上台下的互动场景。3、舞蹈动律:⑴“唐二”屈膝半蹲、直腰挺胯及“梭铜盘”等动作极具诙谐、风趣的特征;⑵“幺妹”轻踏拧身、摆胯拽跳、巾花独特等动作体现了川南妹子的灵巧与秀丽。
第三、唯一性。古蔺花灯的动律组合特征在我国的灯类歌舞中独具风格:“唐二”与“幺妹”的双人造型动作组合如“盘根错节”“膝上栽花”“鸳鸯展翅”“蛤蟆晒肚”等各种造型具有极高的舞蹈表演性和技巧性,这在同类舞蹈中极其少见。
第四、保护与发展
1、古蔺花灯属于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应遵循我国“非遗法”及地方法规等进行传承与保护即“原汁原味”
2、古蔺花灯在地方文化产业中的发展,应在保护其文化特征的“基核”也就是“DNA”不能改变的基础上进行。如古蔺花灯的歌词内容、表现形式的传统结构、音乐旋律与舞蹈动律的变奏和发展等是可行的,但绝不能失去古蔺花灯的“根与魂”如“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更不能失去“踏蹲、拧身、摆胯、拽跳”的舞动韵味以及具有极高的舞蹈表演性和技巧性如“盘根错节”“膝上栽花”“鸳鸯展翅”“蛤蟆晒肚”等双人造型动作组合典型特征。
研讨会厘清了古蔺花灯的文化脉络,也指出了在保护上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做了技术层面的指导。葛丽霞代表古蔺县向调研组和省民协表示由衷感谢!她说,省民协文艺精准扶贫扶到了点子上,专家们解开了多年来困扰我们的纠结,在传承发展保护和利用上明确了方向。也启发了当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地特色文化发展上的思路。
沙马拉毅考察岔河村彝族土司官寨遗址碑文
民间文艺精准扶贫直接到村
马嘶苗族乡距古蔺县城40余公里,是个以苗族为主的山地区域。近年来该地以生产高品质茶叶逐渐为外界所致知,为助推该乡旅游文化发展,省民协带来的文艺小分队为该乡带来了精彩文艺演出,并向村上文化站赠送了有关民间文艺的书籍。为了文化精准扶贫的有效性,省民协动员组织了我省有关民俗文化公司协助,选定了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锦绣作品《蜀山逸趣图》,在马嘶乡的采茶节上拍卖,拍卖款项无偿捐赠该乡作为文化发展之用。总经理钟明表示,蜀锦蜀绣这两种工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代表了我省的民间工艺的高端品牌,这项技术是我们公司的专利,公司捐赠既有品牌推广的考虑,更多是响应国家号召,为贫困山区脱贫做点贡献。孟燕表示,蜀锦蜀绣这两种技艺的完美结合,对于开发这项技术的公司来说,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前景也非常好,希望这样的思路能给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启发,这一点是我们最看重的。她说,过去单一的扶贫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乡村的需求和发展,省民协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组织者和推广者,应该在民间文化深度和广度上给予思考,给当地带来有趣、有效和持续的帮助,真正把中央和省委提出的精准扶贫落在实处。这次的方式是一个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观察和研究。该件作品在26日的采茶节上经几番竞价,最后以4800元成交,定向用于该乡苗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
在古蔺马嘶苗族乡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无偿捐赠的蜀锦上的锦绣作品《蜀山逸趣图》,在采茶节上经几番竞价,最后以4800元成交,省民协将该款定向用于该乡苗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
传统村落调查与回访性调研
去年5月以来,全国启动了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旨在通过运用图片和文字等方式,完整、真实、科学、全面地记录村落原生态信息,把传统村落这本无字的书变成有字的书。
四川省民协牵头的我省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也于去年五月启动,目前,我省已完成10个村落的立档调查工作。此次省民协选择古蔺县的太平镇和二郎镇红军街,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倒苗族村、水潦乡海涯彝族村,和纳溪区的乐道古镇为调查和回访性调研点,并检查验收立档成果。叙永县于去年完成了木格倒苗寨的立档调查工作,所形成的图文资料在全国首批完成的222个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档案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为20个中国传统村落优秀档案,入选中国民协今年出版的《家底》一书。我省有两个成果入选该书,木格倒苗寨的立档调查能够入选,泸州民协和当地工作实属可贺!同时按照省文联要求,省民协将文艺精准扶贫与调查立档工作相结合,找准叙永县分水镇、古蔺县太平镇为扶贫对象,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做到精准扶持,确保省民协扶贫攻坚工作落实到实处。
在叙永县,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入选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的水潦彝族乡海涯彝族村、岔河村彝族土司庄园实地调研,走访了解叙永县有关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自然地貌、生产生活、建筑特色等情况,并针对叙永县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沙马拉毅等还与泸州市民宗局局长罗素平,以及专家学者们一起对泸州市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一起讨论并交换了意见。看望了叙永县文联同志,与叙永文学艺术爱好者座谈交流。在去往分水镇木格倒苗族村的途中,因道路修建未能成行,专家组在途中听取了具体负责人黄吉荣的详细汇报,观看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后,对泸州市民协和当地主管部门的工作表示肯定和赞扬。
调研组参观川南民歌传习所
在古蔺期间,调研组对太平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立档指导,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并随后前往二郎镇调研。
二郎镇红军街位于赤水河边,与河对岸贵州隔水相望。街道沿山而建,蜿蜓的街道用乳青色石灰石铺成,呈东西走向。红军第二、第四渡赤水的二郎滩渡口就位于街尾。四渡赤水期间,红军两次转战二郎古镇,在这里进行战斗,在红军街宿营,因而留下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和文物,为研究红军四渡赤水提供极其重要的实物依据,极大的丰富了古蔺县红色文化的内涵。调研组重点对红军街社区立档调查情况作了回访性调研。郎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江祖明、总办主任何健、二郎镇党委副书记李佩良参加调研。
二郎镇红军街于2014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为了更加详实的记录红军街真实情况,完善档案资料,调研组学者、专家和摄影师一边走访一边详尽考察、记录。在座谈会上,江祖明向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郎酒酱香的发酵工艺,以及与郎酒文化与红军文化、盐文化的密切关系。孟燕、罗曲、杨莉以及四川省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专家杨骊等,就各自对二郎红军街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及文化的深入挖掘、整合提出宝贵意见。
调研组在太平镇参观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
调研富有成效,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
文艺扶贫工作走出路子
此次调研成果显著,富有实效。在调研中,沙马拉毅等专家学者反复强调,村落是我们最古老的家园。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文化多元,传统村落因此千姿百态,风俗习惯也自成一格。然而,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这是我们感到痛心的地方,如何有效地记录和保护,国家给与了重视,我们作为学者和传播民间文化的使者,更有责任担当。在具体保护措施方面,调研组认为:二郎镇红军街作为全国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二郎镇资源优势,促进发展适宜产业,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保护。太平镇的文物保护和修缮,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古村落保护原则,既最大可能性地保护了原貌,也让当地老百姓得到实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环境更加科学、生态,应该值得推广,同时,当地还应该更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保护好这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唯一性”历史痕迹。海涯村彝族寨子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独特,其民族特色也别具一格。这里的民歌和原生态唱法以及表演都生活味道浓郁,朴实、干净,应该很好传承。在乐道镇古街上所建的川南民歌传习所,是个很好的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播的举措,这里不仅能听到优美的山歌,还能见到传承人,还能学唱传统的川南山歌。当地政府把保护古村落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是个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调研组都一一提出,并与当地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帮助解决。
孟燕在调研中强调,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是协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始终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有关文化发展的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所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精神;贯彻落实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蒋东生在扶贫工作会议上的指示。找准我们协会工作的突破点,找到民间文艺精准扶贫的工作抓手,在新常态下努力探索工作的新方式,在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工作中,进一步推进“走基层”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以新时期扶贫攻坚行动,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调研所到之地的宣传部部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调研。省民协还向所到之地的村镇文化站赠送了书籍。
孟燕代表省民协向海涯彝族村文化站赠送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