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电影文化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电影下基层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2日 15:22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文/风子 图/风子 舒崇福

图为李兵(左)在合江县佛荫镇留学堂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走访慰问贫困户。


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工作中,电影这样的综合类艺术形式如何参予其中?电影文化植根和在基层的植入、落地应该在县、镇、村那一级比较贴近当地文化现实?也能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动力?电影艺术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有多大?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四川省电影家协会最近组织我省电影艺术家和相关人员,到川南的合江县作了一次电影文化的惠民、创作、调研和采风活动。活动把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有关文化发展的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所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精神植入其中,重在调研与惠民。

 2016年6月15日—17日,以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兵带队,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组织我省电影艺术家深入泸州合江县,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型电影惠民创作采风活动。活动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大背景下举办的。

四川影协副主席、一级导演舒崇福,四川影协副主席、副秘书长张一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曹峻冰,四川传媒学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李玲,四川传媒学院影视系教师于宁,雅安作协常务副主席、剧作家杨宓,影视剧制片人刘泽佳,四川大学电影学硕士研究生蒋峰、杨伊,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学生吴旭东,以及省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主任邓风等十余人参加了活动。协会之所以把活动选在川南合江县,有其全面地考虑。合江地处四川、贵州、重庆三省交界之处,为长江和赤水河两江交汇地。历来为水陆重镇,自然积淀丰富,人文历史厚重。合江文化既呈现出多样性,又有其独特的社会特征。经济上,此地属于贫困地区,综合情况在我省具有相对的典型性。作为工作探索和解剖地区切片,协会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安排了“数码电影(微电影)创作与赏析”、“美术创作与欣赏”两场讲座;深入该县佛荫镇留学堂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走访慰问贫困户,考察可以发掘的电影素材;考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先市传统手工酱油酿造工艺”;并赴多部影视剧拍摄场地尧坝古镇采风。

图为讲座现场。

电影文化在精准文化扶贫中的快速落地和有效发挥作用,一直是协会思考的问题,必竟电影人材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专业性强、需要时间的过程。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数码技术在电影拍摄和传播中的作用,“微电影”应运而生,把从前昂贵的电影制作成本降到了普通人和一般机构可以承受的范围,从而使电影的个人拍摄和制作成为可能。而影视创作和传播在所有的文化传播方式里有着独特的、鲜明的特点,它不仅速度快、范围广,它还具有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一般受众是“瞬间传达和被动接受”。其影响力是其它艺术门类很难达到的。应该说在电影文化的扶贫工作中,“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自然成为了协会文化扶贫工作的支点和抓手。而微电影本生集中了电影艺术的主要创作过程,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且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是一部浓缩的电影精华。协会带着这样的艺术思考,有针对性地邀请了曹峻冰教授为县里电视台、电台从业人员和影视爱好者作了《数码电影(微电影)创作与赏析》讲座。讲座中播放了一部20分钟的实验性微电影《孤鸟》,针对性讲解了电影中的哲学性思考、怎样讲好故事、艺术表现形式、画面的思维以及后期制作等。讲座偏重学术性同时考虑了实践因素。

 

图为舒崇福主持讲座和研讨会。


在讲座的交流中,舒崇福提出了“实战”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他指出,因为数码技术的发展,电影拍摄和制作已经从高高的神坛上滚落下来,甚至手机都可以拍电影。他说,电影就简单而言就是移动的画面。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电影,因此,在座坐的人人都可以是导演。而微电影适合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内容可以是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当然,严肃的导演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全面考虑的。当下,在多媒体时代,可重复使用和相互转换。为微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更加贴近人类生活,这也就造就了微电影的发展时代。他进一步鼓励大家,把目光投向身边的生活,拍好身边人和事,讲好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拍成感人的画面,然后传播。舒崇福举了一个例子,他讲到,在今天上午走访村上贫困户的过程中,他发现一户人家很有意思,男女主人分别在外不同的地方打工,正好都回来了,家里有一个6、7岁大的小孩托给老人照看,这是典型的现代中国农村的普遍现状,空巢老人加留守儿童。有趣的是,两口子一见面就吵架,吵完了又亲热,完了又吵。这个现象吸引了我,我想,这种状态一定有故事,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我甚至想到了请他们分别坐在我的镜头前,讲述他们打工的故事,分离的故事,包括夫妻分离、母子、父子分离,请他家的小孩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思念。从他们所讲述的故事里,我就可以剪辑出一部至少5分钟的微电影,而且还一定会是一部很感人的微电影。如果这样的题材和典型拍的多了,就是从微观和个体用电影记录历史的过程,时间能够证明这些微电影作品的伟大。他说,电影离大家其实很近了。同时他也提醒大家,合江的历史人文都很厚重,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还没有充分,汉棺石刻造像、宋代石刻造像、先市传统手工酱油酿造工艺、赤水河风光和红色文化等,都为当地有意从事电影拍摄的人提供了很多优良的素材,值得大家去思考和工作。

图为张一林在合江县佛荫镇走访慰问贫困户。


调研中李兵认为,省上的电影工作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普及电影文化知识,要用最现实、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帮助基层的电影艺术爱好者提高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综合地培养基层电影文化人才。电影只有植根在基层,基层有了电影人才,电影文化的精准扶贫才有可能到位。同时,他认为,电影参与文化扶贫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式,除了培训基层的电影电视和微电影、微视频拍摄爱好者,还可以拓展创作的题材,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创作视野。艺术家们也可以在釆风创作过程中对地方的群众文化工作建言献策,通过精神扶贫解决志贫、智贫的问题,促进扶贫攻坚工作。在具体落实上,当然需要我们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经验,还有人脉,真正深入最底层,了解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和基层的脱贫攻坚工作,可以通过创作接地气、有温度、有影响的电影作品来帮助当地提高知名度、推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包括投资的引入和产业的升级。他说,文化扶贫项目要依靠当地政府从实际出发来选择,艺术家可以当参谋助手,也可以投身其中,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协助当地抓好项目的实施。

合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刚非常认同李兵的观点,他说,文化扶贫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文化在攻坚扶贫中的作用,从目前基层实际工作来看非常重要。现在的农村应该到提高文化素养的阶段,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帮助群众拓宽视野,开阔胸襟,转换思维模式,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电影人才的培养以前我们觉得很难,特别是自己来拍一部电影,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通过今天专家们的授课和研讨,觉得这就是可以随手可干的事情。专家讲得好,首先拍好身边的人和事,讲好合江故事,就是我们党委和政府应该鼓励和主动作为的事情。同时,他邀请我省电影艺术家要常来、多来合江,类似的讲座和调研要多举办。

舒崇福认为,微电影是基层工作的突破口,协会应该牢牢抓住这点,同时表示,如果基层有需要,自己愿意下基层,免费辅导基层电影工作者,帮助他们从剧本的策划到具体的拍摄,以及怎样剪辑出一部完整的片子,教会他们制作出一部完整的微电影的全过程。他说,拍电影说难很难,说容易也非难事,关键要看怎样带出一批人才。就基层的现状来说,我们先抛开大的理论,就从实战开始,先拍,拍有趣的、有故事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我们来编故事,完全用画面来讲故事。这样可能对基层的触动会很大,对人才的培养也会更快。

这次活动协会有意邀请了四川大学影视艺术系、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以及四川传媒学院影视系的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同行调研。一方面探索协会与院校的合作的空间,一方面培养和发现人才。张一林表示,协会精准扶贫的工作难度在于准确找到突破口,在于有效地、扎实地培养最基层的电影人才。她说,电影是一个多艺术、多门类的综合体,优秀的人才自然会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去,为基层培养并留下人才,把电影文化“种”到基层去,让电影文化滋养当地的人们,让电影文化滋润当地的社会,才是我们最急迫思考的问题。协会带着这样的思考走基层就不会走空趟,就不会白走。

李兵告诉记者,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四川省文联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是检验文艺战线是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总体思路就是利用文艺界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荟萃、人才济济的优势,以扶贫釆风创作、文艺惠民、加强基层文艺人才培训等方式,积极组织动员广大文艺家投身扶贫攻坚工作。
    活动得到了合江县委宣传部,合江县文联的大力支持。活动中,李兵还作了“美术创作与欣赏”讲座,并在讲座中示范创作具体过程。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