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记录百姓的风采 唱响时代的荣光——写在《纪录四川100双手》制作播出完成之际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08日 16:30 来源: 四川文艺网

 

2017年1月25日,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纪录四川100双手》在四川卫视频道播出最后一集《寻茶》,至此,这个从2013年发轫,历经2014、2015、2016年,在四川广播电视史上创作历时最长、规模体量最大、合作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覆盖层面最深、播出过程最久的大型文化工程,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年,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一项文化工程,实施了三个“创作季”,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纪录片创作专业人才,夯实了“川军”品牌的基础;三年,纪录了100个普通四川人用双手创造生活、追寻梦想的故事,让观众形象生动地看到蕴藏在四川人身上的无尽创造力,看到生命在经受磨炼以后所绽放的精彩,看到现代四川五彩缤纷的生活状态,留下了鲜明的“中国梦四川篇章”的时代烙印。这一举措不仅在四川,乃至在全国都属首次,其辐射效应深远。

回首三年的历程,从策划的星星之火,到蔚成百集的煌煌大观;从单打独斗的散兵游勇,到汇成整体的“川军”阵容,期间所经历的艰辛、波折,已然成为了过去。然而,这项工程所传递的精神,所形成的品牌、所留下来的印记,将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聚焦双手:讴歌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荣光

《纪录四川100双手》的创意诞生于2013年8月。

其时,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巴蜀大地上,一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勤劳智慧的四川人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追逐伟大梦想,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中国梦是普通百姓的梦,是每一个人的梦。电视人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理应记录普通百姓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奋斗身影!

于是,2013年8月,乘着四川省视协纪录片专业委员会成立的东风,一份以王海兵、梁碧波、凌中领衔策划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制作方案——《纪录四川100双手》脱颖而出!

策划案主题鲜明:定位于中国梦百姓故事,将镜头聚焦于普通四川人追求梦想、创造生活的进程;视角独特:以“手”为基本视点,通过以手叙事、以事记人的方式表现四川人至善至美,弘扬正能量的价值观,从一双又一双手、一个又一个人的奋斗轨迹中,解读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正能量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诉求明确:以“手”作为讲述故事的切入点和基本载体,表现一双特别的手,一个特别的人,一件特别的事,一种特别的精神,对劳动者真诚讴歌。

在操作上,由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省文联、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和省内各市(州)、县电视台,整合全省各市(州)、县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力量和播出平台,形成集群式创作和播出的优势,以联投、联制、联播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尝试大范围、大体量、新机制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创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省视协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全程监理,指导和控制节目品质。通过项目实施和创作指导,对全省电视机构的纪录片创作进行有效的扶持、激励和引领,培养和打造一支具有“川军”气派的纪录片队伍。

四川的纪录片创作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电视台的纪录片就走在全国的前列,引领了全国当时的纪录片创作风潮,同时,在国际交流中,曾经代表中国的纪录片最早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但是,由于电视节目进入多元化时代,电视行业空前激烈的收视率竞争,使纪录片这个不具备收视竞争力的片种逐渐地褪去了光彩,陷入了“有热情没热土”、“有想法没办法”、“有投入没收入”的窘境。

 “没有热土我们培育热土,没有办法我们寻找办法,没有收入我们创造收入。”省视协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新任主席陈华提出成立纪录片专业委员会,汇聚全省纪录片创作精英,为全省纪录片人搭建一个创作、交流的平台,推动四川纪录片出作品、出人才。这一举措,无疑为四川纪录片创作的重新奋起,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纪录四川100双手》大型文化工程正式开始起航!


《最后的道班》

培训开路: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的人才

当今的纪录片创作,无论是理念、思维还是叙事技巧、影像品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作为一项大型文化工程,《纪录四川100双手》的实施首先从培训人才开始。

2013年8月,纪录片专委会成立以后,就确定了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抓手,以优秀作品和优秀团队引领创作,出作品、出人才、创品牌、促繁荣的工作思路。针对《纪录四川100双手》的创作要求,纪录片专委会将培训定位在重实战、重操作、重成果的层面,希望通过培训和实战,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制作理念,能够用国际化表达讲述故事的创作人才。

从2014年到2015、2016年,连续三年,纪录片专委会分别在德阳罗江、遂宁船山、达州宣汉举办了三届“非虚构电视节目制作培训讲座”,聘请在全国纪录片创作中卓有建树的一线专家来给学员授课。春季培训、秋季收获,成为实施这项文化工程的一条定律。

三届讲座的专家阵容强大:以总导演王海兵领衔,汇聚了康健宁、蒋樾、段锦川、陈晓卿、梁碧波、张洁、王新建、寒冰、张德宏、张斌等全国一流的专家;三届讲座的内容“顶级”:既有专业精神、创作理念、责任和情怀的讲授,又有“如何选题”、“如何记录”、“如何表达”的传教;三届讲座的方法务实:除了主题讲座,还有每季作品的具体分析,专委会项目负责人凌中、张平、刘超、王永刚等为学员作品现场点评,与创作者交流互动,既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又让实用的知识落地;三届培训的目标明确:培养一支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的人才队伍,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三届培训讲座,参与人数近400人次,除省市县电视台的专业人员之外,很多传媒艺术学院的教师和制作公司的人员也积极参加。学员们普遍反映,培训讲座是“纪录思想”的启蒙,“纪录精神”的传授,“纪录品格”的熏陶,“纪录技艺”的哺育,获益匪浅!大家听了讲座后感到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点燃了创作的激情,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而作为指挥和领导这一大型工程的总导演王海兵,对《纪录四川100双手》项目的实施更是从创作理念、创作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六个一”的创作要点。

一双手:手是本系列纪录片的切入点、亮点、看点,通过手表现出人物的行为特征;

一个人:选准一个人,讲好这个人的人生故事;

一件事:正在进行的故事。通过一件正在进行的事件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的命运;

一点追求:追求一个梦想,并且在努力实现梦想;

一份情感:情感是本片的核心诉求。要挖掘情感、放大情感,凸显情感的力量;

一种精神:主题词是理想、坚守、担当、奋斗、创新。传递正能量,弘扬价值观。

同时,凡是参与每一季创作的主创人员,都得到了一份十分详尽的“行动指南”——《关于联合创作100集系列片的10条要求》。这份被称为“海十条”的实用手册,凝聚了总导演王海兵多年纪录片创作的思考和心得,在指导创作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于是,从2014年春天开始,伴随着中国梦四川篇章的伟大实践,一项用镜头记录普通四川人创造生活、追逐梦想的大型文化工程在巴蜀大地正式拉开帷幕!

坚守情怀:讲好百姓追梦的故事  

《纪录四川 100双手》大型文化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全省各市(州)、县电视台的积极响应,三年时间,全省有20个市、州共30个台参与合作,参与机构组织了最强的队伍,运用最好的设备,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参与创作的团队立足本地遴选人物和故事,深入挖掘、跟踪记录、潜心打造、精心制作;纪录片专委会和项目执行小组全程指导严格把关,从选题、拍摄、制作各个环节提要求,找问题,定方案,从而保证了100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达到较高水准。2014年完成第一季30集、2015年完成第二季40集、2016年完成第三季30集,历时三年总共完成了100集的制作和播出。无论是在参与单位的覆盖面,人物故事的广泛性上,还是在叙事的多样化、制作的精细化等方面,都走在了行业前列。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物故事典型,题材覆盖广泛。100集作品的人物故事中,有一直奋战在海拔4000多公尺高的雀儿山上尽心养护道路的养路工人,有常年靠溜索过河为山区百姓治病的彝寨医生;有年高八旬依然坚持上手术台做手术的老教授,有身居农村醉心于农机改造的退休工程师;有身患残疾自强不息带领群众创业的农村姑娘,有勇攀高峰在全国竞技比赛中夺冠的民间演员;有在工厂和科研单位不断进行创新试验的科技人士,有在创新创业大潮中敢于试水的时尚青年……,这些人物故事的每一个主角都是巴蜀大地上有梦想、有追求的普通人,其题材覆盖面之广、人选涉及的行业和阶层之多,前所未有。他们的故事鲜活,具体,生动,感人,是当代四川人的典型代表。

(二)视角新颖独特,叙事真诚平实。聚焦现实题材,坚守纪实风格,从平凡中发现伟大,在质朴中展示崇高,是创作团队坚守的创作原则,也是100集系列作品最鲜明的特征,在当今全国纪录片创作趋向远离现实题材,依赖搬演和炫技吸引眼球的作品中独树一帜。人们反映,片中人物来自身边,接地气;篇幅短小精干,有故事;影像表达生动,有意味。虽然片长只有15分钟,但通过一双双手的故事,反映人生,彰显精神,映照世界。每一集作品就是一个窗口,从中可以看出普通四川人的精神品格,是一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系列作品。

(三)制作模式创新,集群优势明显。《纪录四川100双手》整合了全省各市(州)、县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力量和播出平台,形成了集群创作和播出的优势,成为目前四川电视史上规模体量最大(100集,每集15分钟,共25小时)、合作范围最广(全省20个市、州共30个台参与,组建了近百个摄制组,创作人员超过500人次)、制作周期最长(历时三年)的电视行动。项目以联投、联制、联播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尝试大范围、大体量、新机制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创新模式,以小规模的投入带动大制作。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激活了全省纪录片创作的人才和资源存量,为打造具有“川军”气派的纪录片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中大熊猫的守护者》

后续效应:一片森林在成长

2016年12月24日,从中广联主办的中国纪录片第11届国际选片会上传来喜讯:四川省视协推荐的《纪录四川100双手》(第二季)与央视制作的《传承》(第一季)、《功夫少林》以及云集将来传媒制作的《本草中国》等高投入大制作的纪录片一起,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大纪录片”称号。

事实上,《纪录四川100双手》从项目启动以来,就因其聚焦普通四川人在各个领域用双手创造幸福、追求梦想的感人故事而不断获得殊荣:

201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定为2014年度“中国梦重点纪录片”扶持项目,第一季(30集)播出后,又被广电总局评为2014年第四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向全国推荐播出。同时,第一季获四川省广电局、省广电学会2013——2014年度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奖纪录片优秀奖;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10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社会类二等奖;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第21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奖;获中国传媒大学“光影纪年”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入围奖。

2015年,第二季(40集)制作完成后,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16年第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向全国推荐播出。同时,获中广联第11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创优评析中国“十大纪录片”荣誉;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好作品奖;获中国传媒大学“光影纪年”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入围奖。

更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三年的培训和实战锻炼,一支年轻的创作队伍已经成长起来,特别是在第三季创作中,90后年轻人成为创作的主力军。他们理念新锐,视角独特,对叙事技巧的把握和影像品质的追求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创作的作品在参加各种评奖活动中也屡获殊荣。

2015年,四川广播电视台年轻摄影师张春雷、谢波参与该项目拍摄的《铁马神医》,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14年度优秀摄影师扶持奖励。

2016年,甘孜州广播电视台年轻编导古志萍参与该项目创作的《绒麦俄扎·最后的道班》,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共同组织的第七届中国民族语言、民族题材电视节目“金鹏展翅”奖纪录片短片一等奖。

以《纪录四川100双手》大型项目为引领,四川其他类型的纪录片也喜获丰收。四川广播电视台何喻洁创作的《岁修》在央视九套播出;宜宾广播电视台陈凡创作的《李庄记事》在央视九套播出;广元广播电视台侯伦文创作的《蜀道使者》在央视十套播出;德阳广播电视台郭凌创作的《白马雄关金牛道》在央视十套播出。在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中,成都广播电视台刘玉龙和赵刚的作品也获得银奖和铜奖。这些编导,都经历过《纪录四川100双手》项目的多次培训和实战锻炼。

“通过一项工程,创作一批作品,培养一批人才”——《纪录四川100双手》的项目策划初衷初见成效,四川的纪录片创作正在步入佳境!

当一个个年轻编导在项目中成长起来,他们都不会忘记,纪录片专委会为他们付出的心血。

乐山广播电视台年轻编导邓于思在撰写的一篇创作体会中讲过一个故事:“那年冬夜,我在热被窝里呼呼睡大觉时,突然接到海兵老师打来的电话,他修改完稿子,让我马上到台里改片子。抬手一看:凌晨两点!我挣扎着从被窝里爬起来,穿过刺骨的寒风来到编辑室。海兵老师都如此认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懈怠?!”

阿坝广播电视台编导田启如这样写道:“我创作的《一针一线一生》,可以说,是王老师一帧一句一段地指导、斟酌、修改出来的。前辈工作的严谨和细致让我们感动,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三年,100集,25个小时,可以说每一集、每一分钟都是在纪录片专委会,在总导演王海兵的精心修改和指导下完成的。还有专委会副主任梁碧波、凌中,秘书长张平以及副秘书长冉茂泉、王永刚等各位项目执行小组成员,他们为每一个作品的创作,每一位编导的成长也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他们不厌其烦地和一个个编导联络、沟通,提供精准的修改意见,有些片子甚至反复修改10次以上,有些片子还深入现场指导拍摄和剪辑。他们用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一步一步地扶持着年轻编导的成长,培育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创作队伍!

回首历程,我们不能忘记省文联、省视协领导对我们工作的积极肯定和鼓励;不能忘记四川广播电视台对这个项目的大力支持。每年川台都将《纪录四川100双手》列为年度重点节目,还拿出专项经费奖励优秀的创作团队。另外各地电视台的领导也非常重视和支持。这些都成为推动《纪录四川100双手》大型文化工程健康前行、取得圆满成功的动力!

先行者,不负时代的重托,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谱写了一笔靓丽的豹尾;后来者,经过培养和历练已然成熟,正在砥砺前行。多少年以后,当人们看到四川纪录片繁荣的景象时,一定不会忘记《纪录四川100双手》,不会忘记在那100双手的背后,还有一双双托起生命美好的手,还有一双双为纪录片梦想而执着追求的手!

让我们回到《纪录四川100双手》的片头,以片头的这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一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双手,创造生活的美好;一双手,点亮文明的烛照;一双手,托起心中的梦想!”                            

(纪录片专委会 供稿)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