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省舞协采风团在布拖县文联主席李军带领下来到布拖县文化馆,由文化馆鲁红勇馆长陪同,参观了由他本人亲自布展的多姿多彩、风格独特的彝族服饰展、生活用具展、摄影展等三个展厅。并一一解答“采风团”成员们的诸多疑问,还通过精彩的讲解,将他在基层舞蹈的创作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大家。
据鲁馆长介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布拖地区气候偏凉,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变化不大,察尔瓦(披衫)成为当地民众的常服。此外,当地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多样,且配以大量纯银制品和刺绣装饰以增加美感。
6月15日清晨,采风团一行驱车折返到西昌市东南郊的凉山彝族奴隶制博物馆。据称,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馆内共设有8个陈列厅,即:“社会生产力”、“等级、阶级”、“家支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对奴隶制的斗争”、“民居院”和“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学者观赏后所留下的墨迹”。观后,使采风团每一位成员对凉山彝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舞姿翩跹,高腔悦耳......历经数日的山野采风,我们怀揣满满的彝民族舞蹈文化的收获,受邀前往凉山州文化馆与当地舞蹈界诸多同仁交流此次采风的经验和感受,并一起分享来自田野第一线采风所得。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的杨莉,在会上重点强调了凉山彝族要走彝族原汁原味的舞蹈风格道路的观点,特别提出“舞蹈作品的定位要清晰,年轻编导要更多地向老艺人请教。同时,舞蹈作为综合性艺术同样要从多方面考虑,除了体验民风也要间接地收集整理相关的舞蹈图片。”
“编导在搞创作的时候不能忽略文化,更加不能忽略“服”号,文化及服饰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四川省歌舞剧院编导吕品,以精辟的艺术见解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得到了在座众多舞蹈工作者的叹服。
四川省舞协副秘书长王凡,则重点强调了舞蹈人的历史责任,舞蹈家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保护者,也是文化的创新者、传播者。“创作时要真实客观地去展现出地域特色的舞蹈、音乐、服饰、道具、色彩等原初性文化,竭力保持它最本真的东西。同时,在运用现代舞蹈技法、工具时,要慎重,不要丢掉它独特的地域风格。”秘书长的观点使大家对传统民族文化与舞蹈创新的结合有了新的认知。
“所谓大美无言、饮水思源,彝族舞蹈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美具备了整体之美、对称与错位之美、快捷与休止之美、收敛与狂放之美、悠然与起伏之美、视觉与听觉的统一之美等双重特点。”通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邢小于的讲解,使我们对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美学特征有了展新的认识。
凉山州舞协副主席吉布阿鸽老师和西昌市舞协李妍主席的发言也使我们对原生态舞蹈接下来要走的方向有了新的思考。
本次参与采风活动的艺术家,均为我省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和实力的舞蹈工作者。他们中既有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也有经验丰富、实力不俗的舞坛中坚,更有初出茅庐的90后舞蹈新秀。在采风活动中,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积极交流思想、互补观感、取长补短、各有所得。辗转三县的创作采风活动,采风团所有舞蹈工作者牢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箴言,各自选取独特的艺术视角,发见了貌似平凡生活表象下的宝贵矿藏,使彝族民间舞蹈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