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四川再添一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1日 17:06 来源: 四川文艺网

刘德伟副主任宣读命名决定


万建中副主席(左)授牌


2017年8月17日上午,阿坝州壤塘县“壤巴拉节”举办盛大的开幕式。作为这个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授牌仪式在开幕式上庄重举行。中国文联民间文艺中心副主任刘德伟代表中国民协宣读了命名决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教授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两块牌匾授予了壤塘县人民政府。四川省民协副秘书长黄红军、办公室主任强华、阿坝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林清、州文联主席巴桑、副主席庄春辉等与参加壤巴拉节的数千群众、嘉宾见证了授牌仪式。

中国民协在《关于命名四川省壤塘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建立“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的决定》上说:壤塘县藏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壤塘县的藏族同胞创造出了渗透于生产生活、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丰富多彩的藏族民间文化。目前壤塘县藏族民间文化遗存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丰硕,传承有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藏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人才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丰富成果。经考察论证,决定命名壤塘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建立“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至此,四川省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增至11个。

壤塘又叫“壤巴拉塘”,意思是“财神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阿坝州西部,地处嘉绒、康巴、安多三大藏区结合部,长期受觉囊、噶举、宁玛三大藏传佛教的熏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传承有序、保存良好,被誉为雪域高原上的文化明珠。授牌仪式结束后,中国民协的领导、专家们在州文联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由嘉阳乐住活佛主持创办的“壤巴拉觉囊民间文化传习所”,黄红军代表四川省民协向传习所赠送了三套协会编辑出版的民间工艺类书籍。

嘉阳乐住活佛不仅是一位备受地方民众和佛教界尊重的佛学大家,也是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了活态传承千年的觉囊梵音、画派、藏香、经版、铜塑、藏医药、祖师文集、古乐谱等非遗名录。他创办的藏族民间文化传习所,集手工、技艺、传承、展示、研习、培训、收藏、传播为一体,免费接收了数百名失学儿童和家庭困难的青少年,通过悉心的言传身教,让这些孩子不仅学到了一技之长,更找到了自信、尊严和梦想。


黄红军(左)向觉囊民间文化传习所赠书

步入民间文化传习所,专家们很快就被高原上独特的宗教、民间文化、民间工艺、藏医药深深吸引,深受震撼。在觉囊唐卡艺术传习所,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往画布上勾线、填色,负责制作绘画颜料的学员在石臼里将天然矿物颜料捣碎、研成粉末,再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沉淀过滤,最终得到细致入微的天然矿物颜料。唐卡历千年而不朽的谜团在这里也得到了解答,原来用来绘制唐卡的藏纸是用高原独有的“狼毒草”制成,能防潮,避虫蛀。

据悉,唐卡艺术传习所的学员已从2010年创办之初的2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名,他们的作品已进入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浙江大学西溪美术馆,并在2015年的亚洲博鳌论坛、中国唐卡文化艺术论坛等场合进行交流和展出,受到国内外学术和文化界的高度评价。

除觉囊唐卡艺术传习所外,藏医药、藏地石刻、觉囊梵音、时轮藏香、觉囊雕刻、摩尼喜旋传统服饰、壤巴拉藏式陶艺、壤巴拉藏纸也都有相应的传习所,每一种工艺在传习所里都有详细鲜活的介绍和呈现。

目前,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近十所高校都建立了觉囊文化科研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还将觉囊文化传习所作为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 (黄红军)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