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省音协石棉尔苏藏族扶贫攻坚文化行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7日 11:21 来源: 四川文艺网

拾得螺音引泉来  携手同行奔小康

——四川省音协石棉尔苏藏族扶贫攻坚文化行

萨巴领唱


2017年9月28日下午15:00,“呜—呜—”伴随着阵阵悠扬的螺号声,四川省音协组织的来自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省歌舞剧院、战旗文工团、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广安市音协、成都淘歌文化公司音乐专家一行11人进入石棉蟹螺堡子,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古老典仪和原生音乐之旅。

地处藏彝走廊的石棉县,面依大渡河、南桠河,背靠莽莽横断山脉,境内红色文化和藏彝民族文化丰富。自古以来,作为民族走廊,各民族的相互影响、融合,造就了独特的民族习俗和别具风格的民间音乐流传。而相对封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为一个个文明孤岛,又使得各个部族古老文明得以相对完整地传承下来。我们省音协此行目的之一,就是考察当地尔苏藏族独特的祭祀典仪和原生音乐。

声声螺号,以及咚咚的羊皮鼓,立刻就让所有来宾感觉自心底升起的庄严肃穆感觉,极具仪式感。而“呜—喂—,呜—喂—”的《古扎子节歌》在当地村民的演唱下,更让人耳朵中敏感的神经打一激灵。28日下午,伴随着螺号,妇女们在村口“神树”旁的小溪边举行了洗簸箕仪式。随后,打糍粑、放山鸡、唱山歌、舔铧口、洗滚水、跳锅庄等精彩活动一直延续到深夜;29日上午,神树旁再次响起螺号,在老“萨巴”带领下,尔苏人相继开展了祭神山、祭先祖、开坛坛酒仪式等,到最后驱邪逐鬼的环节,即告今天整个礼仪活动到此结束。

29日下午,音协一行与石棉当地文广新局、文化馆、大渡河艺术团相关人员以及来自汉源、石棉的词曲作者进行了座谈与研讨。谈到我们听到的只有在“古扎子”才唱的“jo li ma mu”(觉哩曼姆),以及集体舞蹈“sha li ang duo man”(撒哩昂多曼)。著名音乐人胡晓流和刘党庆两位长期从事藏区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认为:文化(包括音乐)需要包装,民族民俗需推广。如要与旅游经济相融合,太过原生态的音乐、舞蹈,包括服装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川音作曲系昌英中教授则认为:传统民歌、原生态表演要分开,我们要传承的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表演。如果是表演,那就要借助现代的力量进行提高;内江音协主席、内江师院音乐学院院长卿泽,广安音协主席张宗科从文化名片的传播和尔苏藏族自身音乐文化产品的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川音作曲系杨晓忠教授则从生活环境的变迁如何影响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怎样相融?等等民俗学方面进行了设问和分析。他认为,只有把本民族的价值观融入血液才能更好传承;战旗文工团年轻的诗人董玉方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冲撞,带来民族精神和现代审美融合的思考。保护的核心在于人才的培养,使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不是做成标本挂起来。把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揉入古老音乐,更会具有生命力和传承性。

接着,专家们还从海螺的吹奏、羊皮鼓的配合、山歌演唱的编配、舞蹈音乐的延展、小型实景音乐表演、系列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包装、外界文化名片基地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在对当地作品进行研讨的环节中,针对石棉曲作者张艺凡的作品,专家们给出“着力发掘当地个性音乐元素、有代表性的尔苏藏族音乐符号”的建议;针对汉源词作者的歌词,专家则建议“用诗性的歌词,从平凡的角度赞美身边的崇高和伟大”。

省音协副主席、秘书长赵小毅表示:在党的十九大前夕,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如何借助当地文化助力百姓脱贫致富,这是作为党的文艺干部、作为文艺人的责任和担当。省音协也希望通过文化基层行的方式和搭建的平台,让当地文化部门和省上专家和资源进行对接,打通民族音乐艺术提升的通道。

研讨会接近尾声,在座的每一个人都隐隐感觉到一种期待和渴望,这种期待和渴望在石棉文化局副局长姜成强,一个藏族汉子的脸上、眼里写满:期待专家老师们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来关心石棉的文化艺术。让当地老百姓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化走上脱贫致富路,从而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力。他渴望着能找到一条路,这条路能在引领百姓走向富裕的同时,尽可能地让古老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但愿我们能不负一方百姓的愿望,早日替他们找到这样一条文化路、致富路。(米宇)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