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四川命名首个林盘文化之乡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2日 16:36 来源: 四川文艺网

四川命名首个林盘文化之乡

其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镇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3月21日,都江堰市柳街镇,油菜花金黄灿烂,竹木掩映,林盘如画。在游人如织的大地田垄上,“川西林盘文化节”在蓝天白云下热闹举办。薅秧歌、狮子舞、金钱棍、采莲船、面具秧歌……在一连串目不暇接的民俗节目表演之前,四川省民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孟燕,将“川西林盘文化之乡”匾牌授予柳街镇。


孟燕(左)授牌,柳街镇人大主席杨雪英接牌。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及周边丘林地区农家院落和房前屋后的树木竹林、河渠及外围耕地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它发轫自蚕丛鱼凫、杜宇时代的古蜀文明,成型于漫长的农耕社会,历史悠久,地域特征明显,具有历史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民俗文化学等多重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都江堰市柳街镇没有搞简单的推倒重来,他们尊重历史,传承文明,道法自然,较好地保留了川西林盘民俗文化。“5.12”大地震后,借力灾后重建,柳街镇新建了“鹤鸣新村”“陶家大院”“泉水家园”“和顺家园”“亲水家园”“鸣凤家园”等10多个村民集中居住新区,全部依托老林盘,严格保护原有竹木林地,形成了新型林盘格调的居住生活小区,并且找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利用林盘文化,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的方法,并以林盘为载体,推出了“湿地庄园”“猪圈咖啡”“水月民宿”等成功的新林盘文化经济实体。

在保护林盘、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同时,有千年历史的柳街林盘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龙灯队、狮舞队、秧歌队、高跷队和彩莲船、唢呐、腰鼓、面具、拔河、斗鸟、陀螺、说耍书、打金钱板等民俗文化活动活跃在林盘院落、村镇舞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川西林盘文化遗产“柳街薅秧歌”。它既有藏羌山歌的韵味,又有岷江、长江号子的元素,还有本土川剧的腔调,现编现唱,见啥唱啥,深受群众喜爱。2014年,“柳街薅秧歌”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正是基于柳街镇在村镇文化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该镇于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2016年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田园诗歌小镇”称号;2017年被列为成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

如今在柳街,不仅随处可见密林簇拥、水渠环绕、沃野环抱、小桥流水,田园画卷般的林盘农家社区,而且其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做到了民俗文化的静态保护,活态传承。其经验在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实践中,值得借鉴和推广。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接到柳街镇的命名申请后,做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并在协会副秘书长黄红军的带领下,组织专家组前往柳街镇实地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林盘文化”是川西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性,既切合实际又有良好的基础,还顺应了“乡村振兴”的国策。经研究决定,命名都江堰市柳街镇为“川西林盘文化之乡”。(文/黄红军 图/彭丹)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