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以非遗传承人为创造主体的,就年龄层来说,非遗的传承,年轻人是关键。如果传承人年龄断层,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为此,南充开设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着力培育青年传承人。
6月14日,由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正式开班。传习班学制为中职3年,在校期间,传习班学员不缴纳任何费用,同时每月还享有生活补助。毕业后,发给中专文凭,通过国考的学员,还可进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民族艺术表演专业大专班学习;升入大专班学习期间,同样享受学杂住宿费全免优惠政策以及生活补助;3年大专毕业后,有机会专业从事木偶戏、皮影戏表演和制作工作。
木偶戏是一种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戏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本次招收的学员年龄在13岁至16岁之间,需具备一定的音乐、美术、表演基础。在此次招收的60名学员中,20名从事木偶皮影制作,40名从事艺术表演,将聘请国内木偶、皮影表演和制作专家担任专业课教师。学员不仅要学习唱念做打等基本功,还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确保毕业的学生都能成为综合性艺术人才。
一直以来,南充“非遗”项目在传承创新中,走过艰辛,砥砺前行,对川北大木偶这门古老的艺术一直在执着寻求与时俱进的方法。从2006年开始,川北大木偶开始尝试和景区合作,在峨眉山驻场演出,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文化品牌;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每三年举办一届,已成为具有国际性意义的文化交流盛典;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制作的两名“熊猫队长”与智能机器人共舞,更是惊艳世界;平昌冬奥会后,南充大木偶剧院就酝酿招收新演员,开设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这种职业教育与师徒传承相结合的方式,既是一种创新和进步,也是《南充市非遗保护办法》鼓励支持的有效方式,旨在让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有人。(成英)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