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攀枝花】中国颛顼文化研讨会在米易举办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1日 11:33 来源: 四川文艺网

11月29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中国颛顼文化研讨会”在我县举办。研讨会由“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米易县委、米易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大系出版工程”神话专家组部分专家与来自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川、甘肃等华夏先祖文化流传地的学者近二十人参加研讨,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万建中主持研讨会。

中国民协副秘书长(挂职)、“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温州大学教授黄涛发表讲话。他指出,各地方在区域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分历史问题与民俗问题的不同,历史是不能随意改动的,而民俗是活态的,关于历史的真实、群众情感向往和民间文化的真实,还需站在不同的身份与角度来看待。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向柏松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神话中的颛顼是远古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与炎黄一样被后世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但作为神话人物,颛顼主要是人们崇拜的神灵,确切地说,是一位高居九天之上的至上水神。颛顼之所以成为至上水神,是始于炎帝时代的农业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对于龙成为中华民族象征性符号起到了决定作用,也为民间以龙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关键性仪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颛顼生自若水。”《水经》载:“若水出蜀郡旄牛微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若水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又名雅砻江。在此,若水不仅仅是指颛项诞生之地,也包含了颛顼生命诞生于水的特殊意义,是古老的水生神话观念的遗存。

山东大学教授刘宗迪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简述了米易的颛顼文化是中原神文化融入当地之后才产生的结果,印证了随着秦汉版图的扩张,颛顼文化西移的脉络。虽然颛顼文化并非起源于米易,但是颛顼文化在米易地区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同、进入民间始祖信仰,对于当今米易的地域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意义重大,因此米易深入研究和恰当利用当地的颛顼文化大有可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宪昭通过对米易的所见所闻,感觉在这个地方谈颛顼神话,找到了一种非常好的语境。他认为,颛顼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还需要从研究方法、研究推广上思考如何进行建树;从资料学和现在的数据建设上,讨论如何把米易的颛顼文化这样一种神话现象进行新的建构。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探索一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途径,把民间的颛顼文化做活做实,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和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

应邀而来的华夏先祖文化流传地的民间文化学人代表还在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中国民协副主席、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沙马拉毅在研讨会作总结发言时指出:与会专家从神话学、民族学、历史学等角度阐述颛顼文化内涵,这对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米易颛顼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希望各位专家不断深入研究颛顼文化,为米易搭建起更好更高的交流平台,让米易的颛顼文化在神话中发展,在历史中发展,在现实中发展。我们相信,随着颛顼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米易的文化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美好。(刘小草)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