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中国小凉山彝族民间文化活态传习基地”落地马边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6日 10:27 来源: 四川文艺网

黄红军(左)授牌,周启梅(右)接牌


8月3日,“2018中国乐山·马边彝族风情狂欢节暨第三届小凉山火把节”举办盛大开幕式。在这重要民族节日里,“中国小凉山彝族民间文化活态传习基地”授牌仪式庄重举行。四川省民协副主席、副秘书长黄红军代表中国民协授牌,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周启梅代表马边接牌。

中国民协在《关于命名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中国小凉山彝族民间文化活态传习基地”的决定》上说:地处小凉山地区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是我国彝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马边的彝族同胞创造出了渗透于其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领域的丰富多彩的彝族民间文化——“毕摩文化”和“桌桌文化”。马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彝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根据当地彝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和传习特点,探索出了“静态保护、活态传承”的保护传承模式。经考察论证,决定命名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中国小凉山彝族民间文化活态传习基地”。

彝族的毕摩文化是与祭祀信仰相关的文化。“毕摩”在彝语里指通过念诵经文与鬼神沟通的使者。毕摩文化包括毕摩诵经、热布编扎、地沐扎布、古瓦扦插、经卷绘画等。“卓卓”文化指普通人传承和沿袭的与大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体系,包括彝族的年俗、婚俗、葬俗、礼俗及其相关的技艺、音乐、绘画、雕刻等。

为了传承和保护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从2008年起,马边县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根据彝族传统文化的传习特点和生存方式,探索出了“静态保护,活态传承”保护传承模式,暨让彝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信仰和祭祀中,使其寻找到生存的土壤,延续的空间,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又对传统习俗做适当的规范,为群众创造相应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使传承者受益,使群众有了自觉保护和传承的意识,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让它真正鲜活起来。

如今“中国小凉山彝族民间文化活态传习基地”正式落地马边彝族自治县,有利于这种保护传承模式的推广,为我省民间文化资源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繁荣四川民间文艺事业贡献力量。(彭丹)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