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带领的中国民协专家评审组一行10人对宣汉县申报“中国巴文化之乡”进行实地考察、评审。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理论研究处副处长孔宏图和四川省民协、达州市民协的相关领导参加了考察。宣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升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蒋尚容等领导陪同考察。
正式评审之前,考察评审组一行在宣汉县西门运动休闲运动广场观看了千人巴人舞表演,参观了革命先烈王维舟纪念馆、县职教园区民间文化展,实地考察了罗家坝文化遗址和《梦回巴国》驻地。
评审会于16日上午召开,宣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升国代表县委、县政府致辞,向考察评审组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考察评审组集中观看了《巴国文明耀宣汉》专题片。在听取宣汉县常委、常务副县长王飞就“巴文化”创建工作专题汇报后,评审组专家相继发言,并给出评审意见。
潘鲁生主席对宣汉县委、县政府为中国民协、四川省民协及专家学者提供的民间文化考察调研安排表示感谢。评审活动也是各位专家与地方干部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本次考评考察中体会到了宣汉县委、县政府谋大局、求发展的务实工作作风。潘鲁生主席强调,专家在评审过程中,要进一步科学梳理“巴文化”的传承现状,为未来发展定位。随后,他从四个方面对巴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为了
让巴文化回归当下,地方政府应该进行系统规划。第一,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学术研究,摸清巴文化家底;第二,建立巴文化研究机构,吸引国内外专家组成巴文化智库;第三,结合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村户的活动;第四,积极培育巴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创新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潘鲁生主席说,一个好的文化项目建设是多方合力的结果,需要非常科学的发展规划,需要一批专家、学者智库的参与,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战略定位,需要巴人后代的齐心协力,希望宣汉县通过“中国巴文化之乡”的申报建设,把这里打造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成为服务当地精神文化建设的典范。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苍铭,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邓佑玲、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向柏松、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王川、四川省民协副编审黄红军等评审专家一致认为,宣汉县巴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重,拥有全国最大的巴文化遗存罗家坝遗址,是四川唯一成建制群居的土家族聚居区,为活态的巴文化传承提供了文化空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巴文化发展,符合申报条件。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在评审总结发言中建议宣汉县委、县政府建立多梯队队伍,围绕巴文化之乡建设,成立“巴文化”研究机构,服务宣汉县的文化建设事业。
宣汉县常委、常务副县长王飞在听取考察评审组专家系统、专业、全面的意见和建议后表示,专家的发言不仅是对宣汉县前期申报工作的鼓励和肯定,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开展“中国巴文化之乡”建设指
明了方向,找到了重点。今后将从摸清巴文化的家底开始,进一步加强巴文化研究,夯实巴文化基础、发挥民间力量,发展巴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落实好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开展“中国巴文化之乡”的建设工作。(彭丹)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