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第六届非虚构电视节目制作培训班在广元举办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7日 15:15 来源: 四川文艺网

2019年6月13—16日,四川省视协纪录片专委会在四川广元举办了第六届非虚构电视节目制作培训班,王海兵、梁碧波、孙振虎、肖崴、徐蓓、刘玉龙等当今国内教学和创作一线具有深厚学养和创新理念的教授与制作人受邀担任授课专家。本次培训,既有全媒体时代必须面对的短视频的创作技巧,又有纪录片创作必须理性认识和准确掌握的核心理论,还有纪录片人必须具有的价值观、历史观和创作态度,不仅能帮助学员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强化基础,更能够帮助大家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开班第一讲,是独立制作人、原二更高级副总裁刘玉龙的《商业短视频创作策略与经验》。刘玉龙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二十年,创作过上百部(集)纪录片、宣传片等,是中国电视最高奖“星光奖”获得者、四川省和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2016年3月,创办新媒体“二更更成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带领公司创作人员拍摄短视频600多条,单条短视频全网最高播放量3000万+,在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创作策略和经验分析,对学员们启发很大。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孙振虎教授讲授的《纪录片影像叙事和表意技巧》,从镜头的表意和镜头组接的逻辑联系入手,对景别、结构元素等节目构成部件进行了细致入微地理性解析,将学员们的创作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讲授的《纪录片创作的影像时代感》,对融媒体时代影像的时代特征和制作规范,影像的工业化制作标准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介绍,不仅开阔了学员们的眼界,更启发了大家的创新思维。

央视纪录片导演、央视纪录频道特别节目二组总导演肖崴的《解构与重建》,结合自己创作的系列纪录片《功夫少林》,阐述了自己“从术到道”的思考,阐述了纪录片创作“从技法到价值观传递”的观念,并从采访、撰稿到拍摄阶段进行了经验介绍。

中央新影集团梁碧波工作室总监、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梁碧波结合他创作的国家重大项目《与非洲同行》和《一带一路的智者》两大系列纪录片,讲授了《纪录片创作赏析与点评》。同时,在梁碧波教授指导下进行创作的蔡琦、侯璇、蒋浩也在培训班上介绍了自己在纪录片创作中怎样找故事的经验和收获。

最后的压轴讲座是国家一级导演,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硕士徐蓓讲授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谈——以为例》。徐蓓是学者型纪录片制作人,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多学科知识结构。她结合系列纪录片《大后方》和《西南联大》的创作,阐述了创新思维、创作态度和历史观,并从文字的表达、影像的表达等方面传授了创作经验。徐蓓的作品,既有宏大主题的深刻把握,又有生动鲜活的细节呈现,对学员们很有启发。

非虚构电视节目制作培训班已经连续开办六年,纪录片专委会始终坚持重实战、重成果,“以项目带培训”的定位,呈现出越来越兴旺的状态,影响越来越大。据了解,自费来参加学习成为本届培训班的一大特色。还有的学员因为工作繁忙但又不愿意放弃培训的机会,背着机器到现场边听讲座边加班工作。许多学员争分夺秒地记笔记,记不下来就先用手机拍摄下来,然后下课再补记笔记。学员们反映,讲座含金量满满,营养价值高,非常解渴,受用,下课以后,许多学员依然围着老师提问题,谈感想,不愿意放弃向老师请教的机会。  

在本届培训班结束之际,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视协纪录片专委会主任王海兵作总结发言。他希望学员们通过学习,认真吸取营养,努力锻炼自己“发现、记录、表达”的能力,把学习的收获转化成为创作的源泉,多读书,多创作具有个人独特发现、独特表达的纪录片作品。在纪录片学习和创作的道路上,就像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任蜀道崎岖,我们将万难不辞!

每一届培训就是一次最好的充电,重整行装再出发,这是学员们的共同心声;而对于纪录片专委会来说,培训、创作、成长、收获——为着这样的目标,我们将坚定地走下去。(王永刚)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