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四川省民协参加传统村落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30日 10:13 来源: 四川文艺网

2019年9月24日至25日,“乡关何处·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及其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召开。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内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者、传统村落基层的保护工作人员、志愿者、村民代表近百余人相聚一堂,围绕传统村落“空心化”、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专题展开了一系列研讨活动。

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中国民协副主席苑利主持。

邱运华指出,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对我们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是巨大的威胁,需要我们正视和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调研时提出,要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发展传统手工艺,传承文化基因,以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保护传统村落。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本次国际研讨会,借鉴和吸收各国经验和教训,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和保护、为乡村振兴做出学术贡献。

冯骥才在致辞中指出空心化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传统村落必须作为另类加以解决。传统村落是我们国家确定的必须保护的农耕时代创造的历史财富的文明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性家园。将传统村落改造为旅游景点不是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我们的初衷。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工作,是一个难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定要认真积极地应对。对于学界来说,要在深入的田野调查中找到这些传统村落空心化的根由,研究和寻找实际、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制定科学保护措施和落实方案,提供给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调研时,对如何建好传统村落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指示。如不要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持地域风格,改善农民生活设施与良好的生活环境等。如何理解总书记讲话的科学内涵,怎样将这一重要指示落到实处,使传统村落获得真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正是此次研讨会的目的。

研讨会期间,不同国家的学者介绍了各自国家所经历的村落“空心化”状况,分析和总结了其应对方法和经验。中国各地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的工作者们,结合田野调查实际,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展开了充分交流和热烈讨论。


孟燕作题为“加强村落保护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的汇报


四川省民协主席孟燕应主办方的邀请,以四川省文联、省民协古村落立档调查报告为基础,特意制作PPT,用传统村落图片解读报告内容,作了题为“加强村落保护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的汇报,从四川省传统村落概况、立档调查成果、保护和弘扬传统村落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四个方面展开交流。

报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习总书记到四川视察谈到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四川农业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新村。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四川文联根据省委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和省委关于“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总体工作部署,2018年4月,省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平志英为组长,省民协全面参与的大调研课题组,以“弘扬传统村落文化,全面带动乡村振兴”为题,就传统村落文化的调查、立档、保护、继承、弘扬和带动乡村振兴等问题,开展了专项调研。

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文化是魂。农耕文明和传统村落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根基、源头和血脉。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理清农耕文明源头,认真盘点村落文化家底,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的丰富内涵。

孟燕表示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传统村落文化就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是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发展乡村生产力、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带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动力。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加强保护并为其立档,亦是培根铸魂工程,是我们参与者为之骄傲的责任担当。

受主办方委托,25日上午第一组研讨会由孟燕主持评议。

此次会议由天津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协办。(图文/彭丹)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