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除夕夜,三星堆重量级文物“青铜大面具”亮相虎年春晚。
(图片来源央视)
因其面目夸张、造型奇特、铸造精良,自出土以来,这件来自3000多年前的文物就引发诸多关注。
这些罕见独特的瑰宝们,不仅开启了通往古蜀文明的大门,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带有“迷之微笑”的青铜纵目面具——
高大瑰丽的青铜神树——
璀璨夺目的完整金面具——
每一次“上新”的器物,让人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不断的思考和追问:
“这么魔幻又超现实的文明到底从何而来?”
“它为什么消失?”
“人类生活痕迹如此丰富为何却找不到文字记载?”
“三星堆之外,当时的古蜀文明是什么样子?”
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考古纪录片《古蜀瑰宝》将为我们勾勒出古蜀文明更为清晰的演进脉络。该片将于3月30日至4月1日每晚20:00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四川卫视21:15同步播出。
2020年,四川广播电视台和凤凰卫视联合出品十集大型文化纪录片《蜀道风流》,开启了巴蜀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作为《蜀道风流》的姊妹篇,《古蜀瑰宝》是四川广播电视台对于史前古蜀文明的生动梳理和崭新诠释。
在《古蜀瑰宝》之前,单讲三星堆的纪录片不少。但如此系统地以四川三星堆为原点,以4k超高清影像方式为依托,以60余位专家的学术观点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支撑,全方位系统梳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史前文明,在国内尚属首次。
有理由相信,《古蜀瑰宝》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01原点
系统梳理古蜀文明,绕不开三星堆。
在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便是约12平方千米的三星堆遗址。
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一代代考古人前赴后继,叩问着这片沉默的大地,试图从这一沙一石中梳理出古蜀文明更多的线索。
不像其它工作的光鲜亮丽或紧张刺激,考古工作更多的是周而复始的坚持与等待。有相当长的时间,摄制组的主要工作就是拍摄“刨土”“挖土”“装土”。
但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的考古发掘安装了最新的多功能考古系统,在全国开启了无接触考古发掘的先河。
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同步开展,这是考古工作的创新之举。应急保护实验室可以迅速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处理,为后续的保护和研究赢得宝贵的时间。
2021年2月1日,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传来:在五号坑内,出土了一张金箔片。镜头下,完整的金面具发现、挖掘、保护和研究过程被记录下来。
越来越多的国宝级重器陆续出土。
从纪录片中,我们将清晰看到考古工作者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发掘六个祭祀坑的完整过程。
02 来路
回望来路,更能体悟出古蜀文明开放多元、包容互渗的文化姿态和传承有序、延绵不息的生命脉搏。要探寻古蜀文明从何而来,到达何种高度,又去向何方,需要不断寻找、不断探索、不断求证。
摄制组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地方。
甘肃省定西市马家窑遗址——
四川省成都市宝墩古城遗址——
四川省德阳市桂园桥遗址——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
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
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
营盘山与马家窑两地的彩陶为什么会在外形和图案上存在相似性?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就能了解古人的食谱及生业形态?古蜀文化曾经走向越南甚至更远的东南亚地区吗?在古蜀人远行的旅程中,又留下了哪些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带着专业的设备,摄制组和考古专家们跨越万里,在山海之间追寻着蜀人的脚步。通过对各个遗址的文化与文物的比较,对气候和植被的试验,对古道沿途留存遗迹的寻访,逐渐理清古蜀文明的发展、成长、演进与融合的脉络。
03 归处
多元一体,满天星光闪耀中华。古老的遗址和丰厚的文物,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华文明多地起源、并存发展,丰富多样、交流互鉴,最终兼收并蓄,百川归海。
也许仅凭3集约120分钟的内容,《古蜀瑰宝》还不足以全面诠释关于古蜀文明的前世今生。
但这部纪录片的珍贵之处在于——
让我们和考古专家一起实地探寻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遗址,厘清古蜀文明的演进,回望中华文明的起源,从而能够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读懂远古中华的文化版图。
3月30日至4月1日,央视纪录频道每晚20:00,四川卫视每晚21:15,从《古蜀瑰宝》,读懂远古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