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省民协组织专家赴阿坝州考察调研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5日 10:34 来源: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作者: 彭丹

7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民协、四川省文联顾问沙马拉毅,省民协主席孟燕,副主席兼秘书长黄红军带领的四川省民协专家考察评审组一行10人赴阿坝州,对红原县申报创建“四川牦牛文化之乡”进行实地考察、评审;在理县对屯兵文化进行了调研。省民协副主席、州文联主席巴桑,红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志刚,州文联秘书长刘小花,理县文联主席唐彬等陪同考察。

红原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与若尔盖县相邻,西接阿坝县,西南与马尔康市接壤,东邻松潘县,东南靠黑水县,是长江黄河源头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红军长征途经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拥有1158亩天然草场,全县4万余人,拥有50多万头牦牛。其中,麦洼牦牛不但是青藏高原优良牦牛品种,更是红原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达40余万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均与牦牛息息相关,是名副其实的牦牛文化之乡。

12日上午,调研组一行先后到红原县麦洼牦牛现代产业园区、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日干乔等地,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与牧民群众交流、听取汇报等形式,详细了解红原县创建牦牛文化之乡工作开展情况。

评审会现场.jpg

评审会现场

下午,创建评审会在瓦切镇一个巨型黑帐篷里召开,邓志刚代表县委县政府就红原县创建申报“四川牦牛文化之乡”进行专题汇报。近年来,红原县依托本县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游牧文化等资源,结合安多地区风土人情,创新举办“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牦牛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不但极大促进了当地的文旅产业,也丰富了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听完汇报后,调研组成员结合实地考察所了解到的情况,从提炼牦牛文化精神,搜集整理与牦牛相关的民俗、信仰及神话、传说资料,丰富牦牛文化内涵;结合县十四五规划制定创建发展方案;围绕牦牛文化创新开发文旅产品等不同角度,为红原县创建牦牛文化之乡出谋划策。专家们一致认为,红原县牦牛文化底蕴深厚,氛围浓厚,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工作高度重视,且此项工作对促进红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帮助牧民群众致富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同意申报。

座谈会现场.jpg

座谈会现场

13日,调研组一行来到理县甘堡调研屯兵文化,调研组实地考察甘堡灾后重建展示馆、点将台、博巴森根传习所等地,并召开座谈会。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黄红军首先介绍此次调研目的,“理县屯兵文化”系省民协2022年度调研课题,旨在进一步挖掘整理屯兵文化资源,并服务于当地的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调研组成员、理县作协秘书长侯崇贵老师讲述了屯兵文化的历史、制度以及屯兵精神。据悉,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灭杂谷土司后实行“改土归流”,将杂谷土司领地划分为五个屯:杂谷屯、甘堡屯、上孟屯、下孟屯、九子屯。其中,甘堡屯设有两员守备,拥有屯兵650名,“平时为农,战时为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我国沿海烧杀抢掠,屯兵们在宁波战斗中与英军浴血奋战,五百屯兵壮烈牺牲,剩余的屯兵们将在沿海作战牺牲屯兵辫子带回家乡埋葬,设“辫子坟”供后人祭祀,并把作战的经历编成锅庄,叫作“博巴森根”流传至今。侯老师说,博巴森根是屯兵文化的活化石,已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调研组一直认为,屯兵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梳理,阿坝州其他地区涉及屯兵文化的均可借鉴,利用多方力量,全方位呈现屯兵文化,此外还要加强屯兵文化精神宣传力度,增强文旅融合,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感,实现理县屯兵文化的当代价值。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