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繁荣文艺创作推进会工作部署,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主线,聚焦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重大主题,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潜心创作、精益求精,推动创作一批全景式展现四川新时代精神气象的精品力作,用文艺作品生动宣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描绘新时代恢宏气象,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营造同心同向同行,共赴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新征程的浓厚氛围。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联合举办了“我眼中的新时代”系列主题采风创作活动。
8月20日至26日,中国文联文艺志愿中心、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四川省音协、四川省摄协、四川音乐学院、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凉山州文联、凉山州音协、新华文轩四川数字出版传媒等组成的交流采风组一行,赴凉山雷波、昭觉、西昌、冕宁等地开展了“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交流活动,以音乐的方式全面展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凉山人民奋力奔小康的精神面貌。
第一站 雷波:民间艺术家唱出彝族生活变迁
雷波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金沙江下游北岸,辖21个乡镇、272个村,9个社区,人口28.4万,其中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58.76%。雷波是中国彝族民歌之乡,既有因居住封闭而定格在不同历史形态、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彝族民歌,也有彝汉文化长期水乳交融、不断演绎发展的现代彝族民歌。雷波彝族民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古朴久远,集彝族民歌之大成。
采风组与雷波县民间艺术家合影
采风组第一站首先来到了雷波县,开展了深入民众,扎根人民的音乐艺术采风活动,与雷波民间彝族音乐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
为了配合采风组活动,当地文化馆把民歌传承人和月琴、夫惹等民乐传承人邀请到文化馆,与采风团成员面对面交流。每一位传承人都都表演了自己的“绝活”。馆长介绍到,彝族民歌多数都是取材于生活,看山唱山,见水唱水,音乐的变迁就是彝族生活变迁的体现之一。在交流会上,彝族民间艺术家不仅演唱了反映过去彝族生活的民歌史诗,也唱出了新时代彝族人民生活变化的新风貌,用音乐记录着时代变迁。
第二站昭觉:重走扶贫路,喜看新变化
昭觉是此次采风小组的第二站。
在昭觉段,采风活动采取走访参观与创作交流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体人员先后来到昭觉县悬崖村、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沐恩邸社区、三岔河镇三河村进行了走访、采风,深入了解、感受了昭觉县近几年来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
采风组在悬崖村钢梯上合影
8月21日上午,采风组一行人攀爬于总书记牵挂的悬崖村钢梯上,切实感受到了大凉山脱贫攻坚的巨变和硕果。身在悬崖村钢梯上,看到周边田地里辛苦劳作的民众,大家体会到了大凉山腹地环境的艰苦,同时也看到了悬崖村的巨变与新颜。在这样的钢梯上,相信每个文艺工作者都会迸发出与以往不同的创作灵感。
采风组参观沐恩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次日,采风组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沐恩邸”,顾名思义就是“沐浴在党恩下的住宅”。
易地扶贫搬迁让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焕然一新,村民们都已经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家。通过参观沐恩邸社区,大家深切领悟到正是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为彝族同胞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这里实现了如此大规模的易地搬迁安置,有效防止了脱贫后再返贫,让彝族同胞充分享受到了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
在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的带领下,采风组来到了三河村旧址
采风组随后来到了昭觉县三河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前往三河村旧址。沿途,第一驻村书记李凯详细介绍了三河村的地理条件、人员情况、农作物产业、养殖产业等,并向我们分享了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三河村村民在这间屋子里围坐交谈的情形,表达了习总书记对彝族同胞们的深切关心之情。
在三河村村史馆,通过对村史的了解,我们看到今天的三河村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越变越好,广大彝族老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第三站 西昌:在展览中领略脱贫攻坚伟大力量
在采风的第四天,一行人来到了四川省西昌市,面朝邛海,感受着西昌这座城市的气息。采风组先后前往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脱贫攻坚展览馆,沿着历史印记,亲身体会凉山在脱贫攻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扶贫工作给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具有37年历史,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整个博物馆的主要建筑就是采用红、黄、黑三种彝族绘画的传统色彩,并绘以日、月、山、水、羊角、鸟羽、火镰、鱼网等取材于自然的图案,不过比起它的外形,它的藏品与意义更值得人们去关注。
采风组参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以及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展陈,对于大家了解奴隶社会,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帮助人们了解彝族悠久的历史,认识勤劳、智慧、勇敢的彝民族,从而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以及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月23日下午,采风组一行人来到了坐落在西昌市的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馆。四川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凉山则是最后一块“硬骨头”。2020年11月17日,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16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脱贫攻坚展览馆留下了在脱贫攻坚最后战场上那些负重前行的身影、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采风组参观展馆
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持续攻坚,凉山绝对贫困全面消除,脱贫群众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都有了保障,“一步跨千年”的大凉山,凉山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创造了艰苦奋斗、战胜贫困的奇迹,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
一曲《金不换银不换》唱出了彝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珍惜,党的恩情就如火塘里温暖的火光,把振兴乡村的路照得更亮,让心中的路可以行得更远!
采风组与《金不换银不换》词曲作者罗木果、阿说阿木合影
座谈分享 以歌会友
为更好地深入生活、深入人民,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我省文艺发展成果,同时以文艺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组织艺术家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与当地民间艺术家进行了艺术交流。
此次采风活动中,每到一站,采风组都会跟当地民间艺术家进行文艺交流会。音乐交流会主要包括座谈交流、现场演唱。双方从音乐演唱技法、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交流,并开展了优秀音乐作品展演。
采风组的艺术家们受到彝族民间艺术家的感召,采风组成员、“文艺轻骑兵”王俞之、雍建军、王琳晶、沈晶晶等也纷纷表演了节目,赢得了在场所有民间艺术家的喝彩。
在交流会上,采风组与当地音乐艺术家以歌会友,用音乐传递情感,浓烈的民族之情通过一声声歌曲传递到了每个人心中。通过音乐交流的方式,促进了汉彝两族的感情,促进了艺术交流,有效促进文化发展与融合。彝汉音乐家们共聚一堂,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希望双方可以多样化地相互取长补短、协同发展,共推两地音乐艺术文化繁荣,实现两地文化深度融合。
与凉山州文旅集团“五彩云霞”艺术团合影
本次活动,多位优秀词曲作家和歌唱家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和省音协的带领下,深入凉山开展主题采风创作。一路上,从秀美的自然风光到绚丽的民族风情,从古朴的民族文化到脱贫攻坚改换新颜的新村,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体验到了大凉山的风土人情。他们表示将会用灵动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歌颂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赞扬将青春奉献给大凉山的儿女们,描绘凉山的人文、壮阔的山川,积极创作记录脱贫攻坚新成果画卷、书写人民伟大创造的精品力作,以艺术精品的影响力助推新时代建设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采风组在酒店大厅热切讨论所见所感
采风活动还在进行,采风组一行还将继续探访西昌市安哈镇新农业基地建设、冕宁彝海结盟纪念馆,缅怀红色岁月、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农村产业发展面貌。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树立起大历史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以音乐勾勒祖国锦绣山河,运用音乐艺术的独特方式礼赞民族精神,讴歌伟大实践,让真善美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