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权益保护 | “版权赋能文化传承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9日 09:10 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作者: 张朔

9.jpg

“版权赋能文化传承发展”论坛现场

11月24日下午,2023国际版权论坛分论坛之一“版权赋能文化传承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论坛由国家版权局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版权局、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赵秀玲,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出席活动并致辞。论坛由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主持。

1.jpg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侯仰军

赵秀玲在致辞中指出,民间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间文艺保护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版权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创新手段,是促进民间文艺传承和利用的重要支撑。中宣部始终坚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国内立法和国际推广联动,首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在一年中探索形成了保护运用民间文艺版权的创新做法,为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随着“2023年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的启动,相信能够进一步激活民间文艺领域版权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下一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民间文艺保护的顶层设计和法治保障,以实际行动讲好版权故事,通过版权赋能,使民间文艺作品以形象创新、设计创新、跨界创新、传播创新“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面前“热起来”,开辟中国和世界交流对话新境界,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2.jpg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  赵秀玲

潘鲁生在致辞中指出,加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能够赓续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保持核心文化价值的现实生命力,特别是在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转型时期,通过版权赋能,可以探索古老文化遗产的现实转场路径。版权有效解决了民间手工艺创新“动力源”问题,激发了民间艺人将创意转化为高品质的民间产品,形成民间手工艺人的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解决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发展以版权为手段、以民间工艺为核心资源的版权产业,推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版权许可、 投资、贸易和转让蓬勃发展,拓展民间文艺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加强民间文艺要素转化,充分激活民间文艺的品牌创新作用,活化民间文艺资源,驱动相关产业跨界发展。

3.jpg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潘鲁生

论坛现场,由高平歌舞团表演的山西八音会《神农鼓韵耀长平》和国家一级演员曾恋演唱的四川清音《绣蜀》让嘉宾们充分感受到了民间文艺的独特魅力。

4.jpg

高平歌舞团现场表演山西八音会《神农鼓韵耀长平》

5.jpg

国家一级演员曾恋现场演唱四川清音《绣蜀》

澳大利亚创意产业顾问,澳大利亚表演权及复制权协会(APRA AMCOS)前国际部总监斯科特分享了澳大利亚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保护土著人文化遗产的具体做法,进行商业转化的成功案例。如将土著图案用于酒店装饰,需要获得原住民的授权,版权不是授予某一个人,而是授予当地社区。指出:在不断完善相关立法的过程中,对于保护对象,受益对象,执法和赔偿方面的相关原则等问题期待与中国展开更多探讨。

来自葡萄牙的澳门作曲家、作家及出版社协会(MACA)主席高美士表示葡语国家有非常出色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是人们身份的重要象征,影响着现在和未来。相关版权法能够让所有社区从保护传统中受益,有助于传统音乐和语言的传承,在更为宽阔的领域中发展、交流,开展贸易。保护传统文化首先需要认识到其对于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传承到下一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胡开忠指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案例从推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立法有助于解决法律纠纷,有利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和利用,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迫切要求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立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呼吁为了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相关立法要加快推进速度。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文物局局长权文松从协同保护,夯实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基础;融合发展,促进民间文艺版权高效转化运用;立体传播,讲好潍坊民间文艺版权故事三个方面分享了山东省潍坊市作为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指出下一步将聚力打响地域特色品牌,形成版权助力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潍坊模式”。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高敏,以“弘扬传统文化,权益赋能产业”为题,从文艺版权保护事业的政策,传统文化版权保护实践成果,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关于制度保障的思考与举措四个层面系统阐释了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多年来在权益保护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和丰富实践,指出将以版权赋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版权为媒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6.jpg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高敏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健指出鉴于民间文艺权利主体的复杂性,应探索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新集体主义模式”,从而破解确权难题,避免资源垄断,防止不当利用,强调要注重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文学艺术延伸作品、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进行区分,对精神权利、主动经济权利、被动经济权利进行区分,在操作层面,对于内容保护、登记审查、侵权赔偿、保护期限、权利行使、资源使用等问题给出了具体方案。

黄山徽字号雕刻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安徽省非遗(徽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朱伟指出:保护版权就是支持创新,他通过生动的事例讲述了企业在发展中在版权保护、版权运营与管理方面的多项举措及其从企业品牌维护、企业经营效益、企业创新发展、跨界经营等方面为企业带来的现实收益,表示只有支持版权才能真正支持创新,形成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与发展机制,中国将从制造大国变成创造大国,会更加精彩。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焱以“致力技艺开发创新,促进版权保护发展”为题进行了分享。指出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始终是推进大方漆器发展的不变法则。企业始终重视通过加强版权保护,壮大发展。从加强保护力度,扎实技术创新;建立规章力度,强化公司管理;创制增收,大力发展漆器现代产业促进漆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等工作深入发展,形成版权助力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新格局几个方面分享了推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和相关产业大力发展的成功经验。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小琴,分享了多年创作实践中开展版权保护的积极举措,提出版权保护从国家层面有利于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从社会层面有助于促进文明社会的构成,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从个人层面支持原创、支持正版,是个体应当履行的义务,是对知识、创作以及他人劳动价值的尊重。表示在版权助力下,民间工艺将将与VR科技、时尚界、其他艺术门类等产生深度跨界融合,拥有更多可能性。

内蒙古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白晶莹讲述了科右中旗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实现版权价值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分享了开展版权登记、成立版权服务工作站、版权保护工作小组等方面的工作举措,表示版权赋能将提升市场对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作品的认可度,提升产品的创意附加值,在实现产品流通的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来自全国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代表、省民协代表、权利人代表、法律界代表、文化产业界代表等13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