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4日 17:05 来源:

何圣麟童演奏四川扬琴

问渠哪得清如许

——四川省少儿曲艺再观察

周 春 锋

  2013年7月7日,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暨第二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大赛颁奖在成都举行。在去年的首届大赛上,记者曾撰《首届少儿曲艺大赛,四川曲艺的探索与尝试》一文,以大赛为突破口,对四川少儿曲艺各项工作进行了透视和深入报道,本届大赛上,一批原创作品和高质量的少儿曲艺节目、天赋的曲艺新苗涌现出来,四川少儿曲艺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记者试管窥一二。

  更大规模的原创亮相

  相较首届少儿曲艺大赛的初步尝试,本届大赛在原创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获奖作品百分之八十都为原创,而且并非是全面沿袭传统的原创。总体而言,这些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对表现内容予以果敢革新,具鲜明四川曲艺特色。

  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李蓉说到,社会在发展,时代需要鲜活的东西,四川少儿曲艺,如果仅仅是在固定的模式和条条框框里面空谈原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以四川扬琴为例,传统扬琴唱词很美,但情感大多悲戚,内容脱离时代,其唱词就是现在专业的曲艺演员想要吃透也并非易事,这个主观因素也是四川扬琴式微重要原因,对四川扬琴的传承和保护极为不利。而本届大赛上,7岁的何圣麟童表演的四川扬琴《成都小福娃》,轻快诙谐,令人耳目一新。

 2013年7月7日《花开的声音》四川少儿曲艺大赛节目展演在成都举行

  中国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在看了大赛光碟后评价说到,大赛上的群口故事、四川盘子、谐剧等节目均是可圈可点,而曲艺串烧将扬琴、快板和金钱板三个曲种串起来了,在演出形式上有创新,在内容性、本体上却没有破坏曲艺,是一个特色“拼盘”。他认为,大赛节目的整体质量很高,其舞台呈现整体上严格遵循曲艺的特点,富有四川曲艺的本体特征,孩子们的展示非常精彩。四川清音《秋娃娃》从编排到演出很注意让孩子全面继承和展示四川清音在舞台演唱中的特殊技巧,如哈哈腔、疙瘩腔、哈哈调以及贯口等,四川曲艺特色非常鲜明。

  二是着力少儿特点,贴近少儿风格。本届大赛获奖原创节目编剧范杨力推少儿曲艺节目的创作要依据少儿曲艺作品“孩子演”、“孩子看”的特点,儿童特色一定要强,不能太老成。这也是少儿曲艺作品创作的难点所在。大赛上,《远山在呼唤》《秋娃娃》《岳池米粉》《长胡子的王小毛》《留守之家》《小马虎》等一批优秀作品以儿童眼观世界,其纯正的儿童语言、语境和儿童素材,成为少儿曲艺节目的典范。

  中国曲艺家协会组联处处长哈达认为,大赛节目除了曲种自身的特点,也具备少儿的特点,大赛坚持了以孩子的视角进行作品创作。孩子演的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他们能懂的事,这就使得孩子们的表演自然、规范、到位,清新脱俗。

  吴文科认为,“写孩子的事儿,给孩子写,适合于孩子演”这三句话很重要,大赛作品创作都做到了“紧扣现实”,避免了少儿曲艺创作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即大人没有照着孩子的标准“量体裁衣”,也没有按照孩子的特点去展示孩子的精神世界,而是把我们大人的理念、口吻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这种做派是最大的忌讳。这是在其他地方少儿曲艺创作非常普遍的一个弊端。令他振奋的是,四川少儿曲艺大赛节目除了四川特色鲜明之外,儿童特色也非常鲜明。“尽管都是大人写的,但都是写孩子的生活,契合儿童的的心理、身份,契合少儿曲艺特点,这个视角的把握和情怀的处理都非常好。我觉得这是四川曲艺界的老前辈、老同志以及中青年骨干曲艺人共同付出。”

  三是熔铸时代精神和曲艺艺术为一体,坚持创作“三贴近”,挖掘了曲艺“感动的力量”。吴文科认为,大赛节目的创作、立意、设计上非常成功,主题健康向上。他说:“大赛中的好几个节目,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小演员的讲述和表演淳朴真挚,打动人心。《远山的呼唤》反映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边远地区的孩子们的教育现状;《美丽妈妈》以孩子内心独白表现了儿童对母爱的渴望……这些作品的创作紧贴现实生活,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符合‘三贴近’原则,所以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孩子们演得好,大人才会被打动,才会有‘催人泪下、照我心房’的感觉。”

  纵观曲艺的发展,“说身边事”,“唱身边情”,才是曲艺艺术生存的先决条件。大时代应有大曲艺,我们要重视的经典,因为这是历史的财富,但更应有创造当代经典的勇气和付出,因为这是时代的责任。令人欣慰的是,从本届大赛上,我们看到了一批既有经典曲艺形式,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四川谐剧《留守之家》,从少儿的视角表现当下中国“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呼吁社会关注、各界关爱,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四川谐剧《远山的呼唤》,则用“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方式,从少儿的口中表现“老少边穷”地区支教老师的故事,讴歌时代先锋,节目感人至深。小品《长胡子的王小毛》,不仅表演诙谐风趣,受到小朋友热烈欢迎,且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为大人们“提了醒”。相声《二大爷又死了》,讽刺了当前抗战雷剧层出不穷的乱象、怪象。短短的节目铸进了四川曲艺人的文化责任。

  李蓉介绍,本届大赛涌现了更多可以传承下去的少儿曲艺作品。这些作品和首届大赛上的经典节目如《植树谣》《农家喜奏交响乐》等,均可以作为曲艺学校的教学节目。而吴文科更认为,一些优秀的节目如《长胡子的王小毛》等,“十年八年之内都可以演,将来拿出来再演,孩子们不仅能看明白,还能看到几十年前原来爷爷奶奶吃过激素、化学食品,有历史价值。包括《秋娃娃》、《美丽妈妈》、《远山的呼唤》、《留守之家》等,不光四川可以演,其他地方也可以演出,山村的孩子,边远地区的孩子,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都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可以说,这些作品的创作,不单单是作为展演和大赛,更是四川少儿曲艺着眼未来的一种布局谋篇。

  更多的曲艺新苗

  小演员们在大赛中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天赋和才艺,中国曲协顾问、四川省曲协名誉主席程永玲评价道:“本届大赛上小演员们的基本功都有提高,以去年演唱清音《农家喜奏交响乐》的巴中市选送的雷双霜为例,今年的她同样带来四川清音《秋娃娃》,吐字清清楚楚,表演仪态端庄秀美,台风相当好。简直不像业余的‘小娃娃’,像我们专业的曲艺演员了。旁人绝难以相信她才是12岁的小学生。”除了上届取得优秀成绩的雷双霜、何圣麟童、魏宝懿、杨菁漪等,本届大部分获奖作品均由初次参赛的小演员们担纲,他们涌现出的天赋和才艺得到一致称赞。

  当下,许多孩子都是学习成绩相对不佳才转向学习艺术特长,向“艺体”方向发展,但据李蓉介绍,参加少儿曲艺大赛的“新苗”们,却是品学兼优,如小福娃、雷双霜、呼延婷、魏宝懿、陈子为等的文化课成绩都很好,而快板大师董怀义也说,他的“小弟子”杨菁漪的文科是班上最好的。艺术修养与文化素养相渗透,在这些“曲艺新苗”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不得不说,曲艺新苗的亮相,与大赛本身培育曲艺新苗的初衷和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吴文科指出,从大赛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辅导老师在引导孩子们传承、学习原汁原味四川特色曲艺上下了功夫,并非仅仅是一个儿童节目演出,通过节目演出在培养孩子,展示我们四川曲艺的特点,对孩子引导、强化我们四川曲艺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曲艺艺术形式的特点。

  少数民族曲艺未能参赛

  本届大赛上,四川“三州地区”未能派出代表参赛。少数民族曲艺的缺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据了解,三州地区未能参赛主要是经费问题,多方原因导致创作、排练、服装道具等基本费用无法解决。以凉山州为例,凉山州本来有一个非常好的月琴弹唱,演员、作品都比较成熟,但由于经费制约,导致无法参赛。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曲艺发展本就相对滞后,如果连参加类似赛事,扩大影响和知名度都无法达成的话,长此以往,只能越加默默无闻,甚至走向无人问津的困境。

  李蓉无奈地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曲艺事业,省曲协也只能在专业指导和政策扶持方面做出努力,虽然三州地区的曲艺艺术非常有特点,但两大因素一直制约其发展,除了经费问题,当下能够沉下心来去推动民族曲艺的人也太少。这种情况值得重视。

  前瞻性影响

  作为一项不断趋向成熟的全省范围内曲艺赛事,本届大赛的成功对四川曲艺意义非凡。

  一是扩大了曲艺的影响力。范杨认为,曲艺的传承发展“首在宣传”。李蓉说:“如果我们不搞这种(少儿曲艺大赛)活动,不向家长宣传,不向孩子宣传,孩子们就根本不会了解,什么叫清音、什么是谐剧、什么是曲艺,曲艺也就面临断代的危险。”相对于上届而言,本届规模更大,从参赛选手构成、节目原创、社会影响、媒体关注等方面来看,其影响无疑更加广泛。这对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曲艺,促进曲艺发展的大环境营造,无疑是有利的。

  二是有着其辐射效应。吴文科说,本次大赛坚守本土,特色鲜明,是“全省曲艺一盘棋”的表现,主办方不仅仅把比赛作为一个展示交流,更作为一种良好的手段来引导撬动,作为指挥棒和旗帜,一个奖项,就是播种了一颗种子。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少儿曲艺近年来在四川的兴起,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这在四年前却是不可想象的,据李蓉介绍,2009年她在“四川百所艺术学校”调研时,发现很多学校开设了各种艺术门类的活动和课程,以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最为普遍,唯独没有曲艺。甚至学校的领导、老师都太不清楚曲艺的存在。“当时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在学校推广曲艺。”李蓉回忆道。后来,经过一系列努力,四川省曲协有了创建“四川省曲艺学校”的举措,从一所、两所,辐射到一批,再影响到“曲艺社区”、“曲艺之乡”的创建,这其中固然有四川曲艺人的执着,更因为曲艺本身的生命力。少儿曲艺作为曲艺事业的一颗明珠,辐散的光芒足以影响更多的人、单位、团体、组织,这一点从两届参赛孩子的结构差异,从参与、关注单位的增加等方面就能看到。而大赛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突出个人,对于四川曲艺来说,无疑也具有楷模和榜样的作用。

  三是有助于推进四川曲艺的各项基础建设。

  吴文科提到,大赛40个参赛节目,清音、相声、谐剧、竹琴,金钱板,车灯等等,涉及到十几个曲艺品种。可谓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通过少儿大赛的形式,激发曲艺创作的热情,培养年轻曲艺队伍和曲艺爱好群,传承和弘扬整个四川所有的曲艺品种和样式。

  大赛是各地、各单位抓少儿曲艺工作的大检验、大检阅。以大赛为平台,培养锻造了一大批具有曲艺天赋和潜力的后备人才。程永玲说道:“对于大赛中涌现的一些好苗子,如果将来孩子也喜欢、愿意(从事曲艺),我们将来会吸收到专业曲艺的队伍中来。从这个角度,大赛也是在为我们四川曲艺培养后备人才。”李蓉也表示,少儿的“新陈代谢”很快,这些孩子们将来也未必从事曲艺,但即便如此,在五年、十年之后,四川有了这样一批懂曲艺、喜欢曲艺的观众,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四川曲艺是一个整体,做少儿曲艺就是培养和改良四川曲艺的土壤。

  四是对四川少儿曲艺的发展、传承意义重大。哈达指出,曲艺的特殊性决定其传承是口传心授的,方式单一,缺少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培训学校。在理论建设、师资队伍方面,更是“先天不足”,难以和少儿歌曲、舞蹈、美术等相比。开展少儿曲艺大赛,对学习的孩子、从事的老师和工作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提高的准星。这也是中国曲协要举办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众多曲艺家重视少儿大赛的原因。经过五届的发展,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已经辐射到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曲协团体会员,开展省一级的少儿曲艺大赛,有些地方还能够开展市、县一级的少儿曲艺大赛,在曲艺的发展传承上,少儿曲艺大赛的带动作用就凸显了出来。

  四川作为中国曲协优秀团体会员,看到了这一点,在举办本省少儿曲艺大赛上倾力投入,从当前的良好势头来看,收效良好。

  大赛明确了四川少儿曲艺发展方向

  一是要发挥区域传统优势,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和突破。以巴中市为例,巴中地区有深厚的四川清音的文化土壤,所以他们侧重推出了少儿清音,出的好苗子和好作品十分显著。去年一首《农家喜奏交响乐》特色鲜明,今年又出了一个《秋娃娃》,质量很高,得到一等奖。资阳市东方舞韵学校一直在相声领域下功夫,相声节目取得好成绩,原来他们一个班里就有20个学生学相声。

  四川有着丰富的曲艺资源,曲种繁多,但曲艺发展人、财、物资源有限,少儿曲艺的发展,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能全面开花,大赛证明只有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和突破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一个地区有一个重要的曲种发挥引导作用,就为了曲艺之树的枝繁叶茂打下了基础。

  二是要强化四川特色曲种的发展。吴文科认为,通过比赛我们也告诉孩子,这是咱们四川最主要的东西,也是四川独有的。就像四川麻辣烫味跟北京的相声,北京的评书,跟河南坠子,跟山东评书不一样的地方。四川曲艺生动活泼的清音、金钱板、竹琴、车灯等正如四川的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鱼香肉丝这些浓郁的四川味道,无可替代。

  程永玲认为,四川少儿曲艺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优势在于四川独有的曲艺曲种的存在,如清音、谐剧、竹琴、金钱板、莲厢、荷叶等。如果丢掉了我们自己的特色,在全国来讲,就没有竞争力。大赛上这些曲种节目的大放光芒,结合去年四川清音、四川谐剧、金钱板在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上斩获的优异成绩,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要在儿童特色上下功夫,兼顾非遗。要继续抓好少儿曲艺的创作工作,从整体来看,高质量的获奖节目几乎都是以少儿的视角进行的编创和演出。同时,要注重一些非遗曲种整理、继承发扬工作。以四川荷叶为例,当前,四川荷叶在专业院团的演出都已经很少,是一个濒危的曲种,但其艺术形式集“说唱演”和道具于一体,在形式上十分适合少儿特点,所以,编创演出少儿四川荷叶,起到了一箭双雕作用。

  四川少儿曲艺的品牌体系初显

  本届大赛上,巴中、遂宁的清音,岳池的莲厢、荷叶、车灯,资阳的相声,成都扁月亮的谐剧、小品表现突出,延续了上届的优异表现,质量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少儿曲艺上有了各自的主打和品牌,而经过两年的酝酿发展,这些支线品牌又促进了四川少儿曲艺这一“大品牌”的形成,这些“大小品牌”之间相互依托,结合四川一批“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学校”、“曲艺社区”品牌建设,四川少儿曲艺的品牌体系基本形成。李蓉说:“从首届少儿曲艺大赛以来,四川省曲协就打算将少儿曲艺打造成一个品牌,以品牌的形式促进少儿曲艺甚至是曲艺的普及推广。”于曲艺而言,如果不做普及推广,很多东西就散失了。用品牌的集聚效应来做曲艺的资源梳理和传承推广工作,应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更高质量的原创,更多的曲艺新苗,更大的社会影响,更大的促进作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二届少儿曲艺的成功,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背后有着各方的付出与努力。

  一是以曲艺家协会为代表的四川曲艺界扎实的各项工作。2012年换届后,四川曲协形成了林戈尔为主席,李蓉为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以及一批富有实干和开拓精神的曲艺人为主席团的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创新思路,不断进取,在首届少儿曲艺大赛的成绩和基础上再做突破。大赛从参赛队伍的组织、参赛节目的编创,到大赛的具体工作等方面,省曲协等单位全程投入,深度介入,才有了少儿曲艺蓓蕾初开、馨香满园的盛况。程永玲也说:“本届大赛的进步之大,出乎我的想象,孩子们的表演有模有样,唱功等方面也令人欣喜,这和孩子们得到的专业指导分不开的。这些指导老师很多都师从我省老一辈曲艺大师,如我的师傅李月秋先生等,他们的艺术功底、专业水准是孩子们表演惊艳全场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是以省曲协为代表的四川曲艺界、四川曲艺人共同培育了少儿曲艺这支花朵,共同托起了四川曲艺的明天。

  吴文科评价说到,大赛的总标题非常有特色——“花开的声音”,花开是什么声音我们都没有听到过,但是我们从“鲜花”的色泽、芳香里面,分明能够感受到长辈们辛勤地培土、浇水。蓓蕾绽放,我听到的是清脆、欢快、健康的开放的声音。红花要靠绿叶装扮,我看到了组织者、家长们这些绿叶,看到了四川曲艺界的这种戮力同心、全力协作。鲜花盛开,是因为有了栽培的土壤和水土,有空气和阳光,有希望。

  二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支持肯定。董怀义谈到他的“小弟子”杨菁漪的表现时说道:“孩子是通过看电视喜欢这个(快板)艺术,然后家长给与了强有力的支持。取得成果,主要是家长的栽培和孩子的努力,家长首先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支持孩子学习我们的民族艺术,家长认同通过亲近学习民族艺术,使孩子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大赛获奖小演员何欣雨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学习曲艺已经有两三年了,作为父亲他很支持,孩子自己也喜欢。而且对于民族文化尤其是非遗项目,要多多支持。他表示,如果孩子将来这方面(曲艺)有很好的发展,一定支持孩子。

  三是曲艺本身的艺术魅力,深受孩子的喜爱。在上届大赛中以一手溜熟金钱板闻名的何圣麟童本届大赛上却唱起了四川扬琴,且斩获奖项。原来,7岁的他,已经过了扬琴八级。他的姥姥告诉记者,扬琴是他三岁多时候参加庙会“一见钟情”喜欢上的。小福娃的“从艺”经历侧面佐证了范杨的观点——曲艺的传承关键在宣传,只有广为宣传,曲艺才能被更多的人熟知和接纳。大赛一等奖节目表演者,11岁的陈子为告诉记者,他是最近几个月才学习四川谐剧,最开始是想要“练练胆子”,选择了谐剧后,慢慢的胆子也有了,也增加了很多知识。他向记者介绍起了谐剧“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艺术特点。小小年纪的他不仅谦虚评价自己“表演上可能有些不熟练,还需要进一步的磨练”,还在学习曲艺的过程中,“萌生了想把我们四川的谐剧推广到全国”的想法。“曲艺带给你什么呢?”记者问道,他说:“带给自己一种责任感,老师讲过,不要在乎什么奖项,要对观众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从小演员们身上,我们发现“曲高”并非“和寡”,曲艺的艺术大美,与孩子的赤子之心原本相通。

  哈达评价道:“四川少儿曲艺大赛起点高、质量好,四川推荐参加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的作品整体质量和河北、山东这些曲艺强省一样,是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四川形成了冲击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的、眼光长远的优秀团队。”吴文科认为,四川少儿曲艺在全国来看,已经处于“第一方阵”。经过几年来的扎实工作,四川少儿曲艺大赛从无到有,从首届的探索与尝试到各项机制的完善,两年来的巨大进步,昭示着四川少儿曲艺已经成为源头活水,从四川各地的潺潺溪流汇聚成大河滔滔,为四川曲艺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这支巴蜀文艺轻骑兵,说唱四川,激荡风云。

雷双霜(12岁)表演的四川清音《秋娃娃》

陈子为表演的四川谐剧《远山的呼唤》

李浩宇、严中治表演的相声《我要当班长》

杨菁漪的快板书表演《神州天府图》

夏文高表演的四川谐剧《留守之家》

 

袁卓玉等七人表演的四川盘子《思念·月光》

摄影  邓风

 

(编辑 风子)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8308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