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少写“正确”的作品,多写有趣的作品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6日 10:24 来源:

  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打动听众?人性如何体现在作品中使之成为有趣而非“正确”的作品?我省著名音乐家水木亚丁(李晓明)先生,近日在谈到音乐创作时谈到了创作的原动力,我们认为所谈内容对各艺术门类的创作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编者

少写“正确”的作品,多写有趣的作品

——在雅安市音乐创作研习班上的发言

 水木亚丁

  一、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海德格尔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他说:语言,是生命的家园。精彩在什么地方?建议大家去好好体会、反复思考一下。人最宝贵的地方是会用自己的脑筋思考问题。音乐就是我们音乐人的第二语言,我们用它来表达我们的感情。藉此艺术语言,我们的生命得以超越时空延续,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们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所以,做艺术家值得骄傲。

  “人是一株苇草,但他是会思考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的这句话同样精彩。想想看:我们人是多么渺小,生命是很脆弱的啊!(看看印尼爪哇岛南部的印度洋海域和日本福岛海啸;看看汶川5.12和我们芦山4.20特大地震)。但是,重要的是我们人类会思考,这就不简单了。大家都看过罗丹的“思想者”,那仅仅是一座雕塑吗?那是人类永不休止的思考和探索的象征,那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啊,它有作者的思想在里面。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是哲学问题,我们不管他,和这个不是一码事,任何时候,勤于思考总是对的,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如此。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线性、有序的概念;语言是在时间上展开的,是根据其内在规律组成的。而我们的音乐呢?与之相比简直就太像了。音乐学家杨燕迪先生在为《简明牛津音乐史》中译本撰写前言里面说“音乐本是‘言之不足而后嗟叹之’的产物……它拒绝文字的解释,超越语言的规范”的说法,在我看来是不太准确的。另外,百度对音乐的那个解释也有点问题[1]。

  我们要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一种“情绪化”的“语言”,是一种声音的组合方式,它也是在时间上展开的,是根据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也就是说: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的旋律作为主要的表情载体,具有与语言相同的线性组合形式和有序的特点。所不同的是:一个是表意,就是表达意思、概念,也就是说话写文章要清晰,使人家明白;一个是表情。不是指你的facial ex pression(面部表情),是你表现出的express one’s feelings(思想感情)。这也是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地方。上面这个意思以前从来没有人把它讲清楚,我认为,我自己这个对音乐的界定是比较清楚了。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由声音(包括噪音甚至无声,如二十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吉认为任何声音和静默皆是音乐)构成的音响艺术形式,籍此以传递、表达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情感、感觉等等。当然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可以传递某些概念,但要记住:这并不是音乐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这一点上,许多人误会了音乐(特别是我们很多地方或企业的领导),他们在我们那些所谓专家的教导下,习惯了把音乐当成故事来听,这很滑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由衷地喜欢音乐,并且被音乐所感动,就是懂音乐。以这个标准,业余音乐爱好者懂音乐的大有人在,职业音乐家不懂音乐的也大有人在。艺术不讲理,音乐因为其抽象,尤其不讲理。很多所谓评论和奖项都是那些具有“话语权”的人所为,不可较真。如果你非要较真,用我们一句四川话说——你就“遭”了!

  什么是艺术的终极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以情感人,其他的功能都是通过“感人”而达成的。所以我要给你们说:少写“正确”的作品,多写有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即便是有瑕疵,也好过说教。这样看起来,听音乐、写音乐也和人交友一样了。明代性灵文字大家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交也,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端的是有道理。这意思是说,连缺点都没有的人,是不可信任的。有人常常在酒桌上这样嘲讽那些戒烟客:“你这个家伙连烟都能戒掉,那还有什么坏事你做不出来”?

  所以,对于音乐作品,我们应该看主流。世界上一切的权威,一切的伟大,一切的幸运的名与利都可能有它破绽的一面,弱的一面(比如《天路》、比如《梁祝》)。我在当评委的时候,主要就是看其作品有没有情感、智慧;在技术上,作者动没动脑筋,尽量不去求全责备,鸡蛋里头非要去挑骨头。

  在现在的多媒体时代,我们获取音乐资料的手段已经非常容易了。面对这么多古代和近现代的音乐遗产,我们不能仅在音乐小圈子里“打漩漩”,而是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应该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角度来加以研讨,使旧有的东西,开放出“原来如此”的光芒,这就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

  对于那些初学歌词的朋友,多读强记是很不错起点,熟读唐诗取其高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袁弘道说:“诗莫盛于唐,一出唐人之手,则览之有色,扣之有声,而嗅之若有香。相去千馀年之久,常如发硎之刃,新披之萼。”传统诗歌以唐为界,她从《诗经》和《乐府》中脱颖而出蜕蛹化蝶,不无病呻吟,故弄玄虚;不徒事模仿,而努力创新。是源于现实直指内心的结果——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语言竟如此之美!以至于所有的古代诗歌都要用唐诗这个标杆来校正,这是所有朝代都无法取代的。

  昔年骆宾王骂武皇帝“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等语,武则天却问宰相“何以失此人”,还关心他待遇如何,专著出版了没有等等。这种毫不介怀的高迈和博大气度,未必就只有唐人独有?鲁迅认为唐诗已经揽尽风光,宋之后谁也无法挽回颓势只得另辟蹊径。为什么?严沧浪说:直是气象不同!这老先生说到了点子上。

二、

  作家毕飞宇说,艺术家最好的姿态还是把自己弄成一棵树,有一部分扎到地里头,有一部分长在地上,有一部分长在很高的地面,有一部分随风而去,向远方飘啊飘,如果把一棵树埋在地上就闷死了,拔起来就枯死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该在哪就在哪。虽然我们做不到一个作品能够和时间一样长,谁都做不到。但是我想写作的人都有一点小小的野心,让自己的作品长寿一点,这跟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想长寿一点。怎么样长寿?就是使我们作品的体质更好一些,就有长寿的机会。作品的体质不好,可能就会夭折,或者就会短命,作品寿命长必须体质好这确实是每个作家关心的东西。

  音乐家要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大序》是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于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它阐述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揭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的密切关系,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说,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些思想对古代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一段话,可谓经典的经典。首先是“诗言志”,志乃心志也,内心的想法用诗歌表达出来,那样才是诗,直接说出来的白话就不是诗。反过来讲,如果人们忘记了歌词的的本意和艺术特点,越写越深奥越写越艰涩,那么只好放在案头对着字典慢慢看,慢慢体会。

  古典诗词如岳武穆的《满江红》、苏子的《水调歌头》和毛泽东诗词歌曲大家都喜爱,这是由于它本身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家都会差不多背诵。假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身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能唱吗?能不能听懂?如果放弃节奏美与音韵的美,歌词便失去了光彩,如果再弄得来晦涩难懂,那就是在折磨人了。

  艺术这个东西是相当浪漫——可以虚构,可以夸张,可以想象。人们都希望追求一种脱俗的生活,向往虚无缥缈的彼岸——天堂谁也没有去过所以美得一塌糊涂。王蒙说:最好的爱情都是老单身汉来写的。因为当他有一个美好的妻子的时候,他一定就没有时间去写爱情歌曲,所以说距离产生美,不要太舒服而变成温水里煮熟的鱼。

  初学作曲该如何做?

  莫言说:1、看书;2、生活;3、冥思苦想;4、反复磨练;5、模仿。但我看主要不是“该如何做”的问题,而是你“想如何做”的问题。作曲的范畴非常宽泛,风格,形式,体裁多种多样。有人爱写流行歌曲,有人爱写合唱,有人偏爱钢琴,或二胡,或其他某种器乐曲,有人终生从事交响乐创作……只有你确定了“想如何做”的具体目标才好研究“该如何做”。

  我们学习音乐,主要还不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技术,根本的是挖掘和发展自己的灵性,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你具备作曲的兴趣和灵性,知识和技术可以逐渐掌握。鲁迅有一篇《人生识字糊涂始》说的是“字”和“话”的关系。我们许多学习音乐的朋友也正是从学习了“字”——识谱乐理、对位、复调与和声之类,就开始步步远离“话”这个音乐本体了,远离老百姓了。以至越学越偏离音乐,只能在象牙塔里头搞“科研”瞎折腾,甚至搞得像不食人间烟火的腐儒,从此“人生识谱糊涂始”。

  当然,作曲的方法是一定要学的,我说的是不要把活的艺术学成了死的技术。事实上,艺术创作就其本质来说,其灵动的活力和你的知识、理论、技术不一定成正比,倒是和知识、理论、技术几乎无关的直觉、灵感、想象、激情这些“别才”在起作用——“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引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

  我们这个音乐圈对现实抱着批评的态度,同时又很喜欢做梦的人特别多。艺术家向往着脱俗的艺术,但作为世俗的人又不大不可能完全脱俗,这是一个悖论。真正搞艺术的人是很寂寞清贫的,他们甘于清平(这很难,我自己也做不到)。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举家食粥酒常赊”——酒都喝不起。把艺术家们养起来是很蠢的做法,那就不是艺术家了,那会是一群没有艺术追求和理想的猪。

  “文以载道” 艺术命题是宋代周敦颐提出来的,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艺术家要有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中国在今后以至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最大最根本的危机是和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纵然是严刑峻法也已经无法改变这样一个最直观的现实。中国已经到了道德亏空的密集还账期,信仰的缺失与道德的赤字正在转化为一桩桩人为的灾难。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一首藏族民歌这样唱——当雄鹰飞过的时候/雪山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因为他那翅膀的黑影/曾经抚过了石头之上……很多事都是这样,尽管微乎其微,但是我们只要做了,就存在了。但是世界一定不再是从前的模样……雪山已不再是从前的雪山!

三、

  最近我看到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和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领域重要人物朱青生在“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成果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相互激辩,两个家伙吵得很精彩。从思想史的角度讲,中国美术在现代碰到尴尬,可能是一定程度上深刻体现出中国文化整体性的尴尬。

  我们现在都在说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像样的东西有没有?反正我是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作品。前段时间费尽移山心力,搞了一个《复兴之路》这才几年啊,就差不多消声蹑迹了。现在我们国家有钱了,但是一直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文艺界想一下:我们到底有什么问题?

  艺术家应该为谁代言?艺术创作活动首先是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写作,这是毫无疑问的。源至生活中感动,而提炼出独特艺术语言的优美表达,永远都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

  但时至今日有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文艺就是文学艺术,源于人在自然、社会活动中、即人的精神活动的艺术,是人的艺术,文艺是精神范畴的东西,具有鲜明的人性化,个性化和独立性。而政治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具有强制性和一定的群体共性。所以,人的自在性与政治的强制性总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如果把文艺当做政治工具,忽视文艺规律的人性和独立性,把本来是自由艺术的创作公式化、格式化,就会制约文艺的创作和发展,也给以特立独行的文学艺术创作套上紧箍咒,这是我们创作的时候需要随时注意的。当然也不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尽管现在和过去相比之下,已经非常宽松了,比如“五个一工程”作品题材的“多样化”提法等等,说到底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度。

  如果非要为谁代言(比如委约创作、抑或为生计所迫),那么:请尽量为时代代言——为民众留下他们的艺术化记忆(如聂耳);为真实的情感代言——艺术的本质所在;为正义代言——有责任、有义务,惟乐不可以为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推脱。

  商业委约的创作话题另外找个时间讨论,我们的艺术家也是要生活的。无论如何,作艺术家首先是做好人,这样他的作品才有正能量,才对这个社会有好处。在目前的新媒体时代,传播手段五花八门色彩缤纷、互联网群雄并起时代,唯独不要放弃和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不去谄媚、捧臭脚、挖墙脚、落井下石(文革时期的作曲家于会咏之流就是下场)。那些为官家代言(因为轮不到你);为利益集团代言(猥琐、贪欲的艺术家终究会被人们唾弃)的写作方式是不能够持久的,是需要三思而后行的。唯有那些潜心修炼、忘我悟道、坚持远大理想的人有机会达到顶峰,我为他们加油、祝福!

  (编辑  风子)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7668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