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拭去灵魂深处的浮躁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6日 17:38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丁长兴

 拭去灵魂深处的浮躁

丁长兴

     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求的过程中,有一种社会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是浮躁。浮躁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纵观当今社会,浮躁心态及行为处处可见——一些人为了“年轻化”,刻意更改年龄,在履历上造假;为了“知识化”,或公款拿文凭,或买假文凭,在学历上造假;为了“专业化”,剽窃他人学习研究成果,在学术上造假;为了“革命化”,“绿漆刷山”、“数据出官”,在政绩上造假;为了“快富暴富”,昧着良心在食品上造假,在安全环保上“偷工减料”,致使“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氨”、“毒胶囊”等事件频发,致使矿难、“黑砖窑”等伤天害理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先起步后计划,先开工后报批;八字还没一撇,总结报告已成文。说假话、办假事、数字造假、搞假政绩竟然成为一种“潜规则”。

      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格格不入。自古以来,国人就十分看重人的道德修养。“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三思而后行”等古训,都是在劝戒人们脚踏实地、戒骄戒躁。为什么当今的国人又如此“浮躁”呢?究其原因,一是对理想信念缺乏信心。随着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大家对“假大空”说教感到厌倦,对金钱的魔力深有体悟,对“官本位”的特权膜顶崇拜,当面临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现象,如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购房难等客观困难时,加剧了危机感和失落感,对理想信念当然就失出了耐心与信心,普遍产生了浮躁的心态。二是竞相攀比造成的心态失衡。近年来,攀比之风盛行,讲排场、比品牌、拼豪车……甚至出现了小学生互比家长“官大钱多”的现象。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和报纸刊物的成功人士,坐拥财富、奢侈炫富;而普通百姓,往往纠结于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但又不安于清贫,不能给人以正能量。这种对成功、对财富刻意扩大的宣传,对普通平凡的不屑,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国民的攀比心理。三是激烈竞争催生的不择手段。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讲“生得好要求人;病了,治得好要求人;死了,烧得好、埋得好要求人;上好学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调动工作要求人;异地迁徙取得户籍要求人;参军要求人;职务职称晋升要求人”,这一求人现象,实际也反映了国人生存环境的竞争程度。竞争就意味胜负输赢。为了不坐以待毙,就被迫去折腰、去争取,去巧取、去豪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四是快餐文化的潜移默化。出版界的浮躁使书店摆满了理财投资类书籍,娱乐界的浮躁使“超女”、“快男”一夜成名,90后的少男少女们要么盲目冲入股市,要么成了追星族。在物欲涌动的今天,快餐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年轻的一代。五是一些地方不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剧了社会的浮躁。按GDP排位、数据出政绩的用人导向,导致一些地方官员总希望在任期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往往只看重发展的数量、速度,忽视发展的质量,热衷于上大项目、搞大投入;热衷于在词汇创新上下功夫,满足于口头上创新、会议上创新,而不在打基础、谋长远、做实事上实实在在地创新。

      浮躁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要从感情上、制度上、文化上予以纠正。

      一是要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当前形势下,必须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全民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才能使国民心中有盼头,行动有目标。

      二是要建立机会均等的公平社会。从完善制度入手,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资源分配、使用和管理机制,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三是提高自身修养。古人讲的“修身养性”,就是引导人们从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任何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思想和行为才会从现实出发,不跟着感觉走,看问题才会站得高、看得远,脚踏实地、有容乃大、戒骄戒躁,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民才会安居乐业。

     (作者丁长兴为省政协委员、达州市文联主席,此文为作者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

      编辑 春风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8536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