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用经典演绎英雄史诗——大型交响套曲《长征》赏析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09:20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赵明仁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四川广播电视台、国家大剧院承办,四川爱乐乐团委约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长征》,近期分别在国家大剧院和成都隆重上演。作品以史诗性、浪漫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撼动现场观众,引起业界强烈反响。作品的成功推出,不仅体现了主承办单位强烈的责任担当,而且体现了作者不懈的艺术追求。同时,也为主旋律精品文艺创作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


巧妙结构 凸显交响乐优势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多时间里,历经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穿越茫茫草地,翻越皑皑雪山,进行了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多次,消灭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红军将士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代价。这一壮举使中国工农红军获得新生,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采用不同的文艺样式书写、赞美、歌颂长征,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图书、电影、电视、舞台剧、交响乐、组歌、歌曲等文艺精品,但用九乐章篇幅创作的大型交响乐这一独特的文艺样式反映长征的作品却屈指可数。其根本原因在于交响乐创作的难度和时空局限,难以诠释这一重大主题和众多事件。上世纪60年代著名音乐家丁善德所创作的五乐章《长征交响曲》虽也为业界所推崇,但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对这一重大主题在全局关照、重大事件反映,音乐呈现方面也留下一些遗憾。作曲家张千一取恩师之长,学习前辈,不拘于前辈,在作品立意、谋篇布局、音乐表达,尤其是混声合唱、童声合唱、重唱、独唱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而大胆的探索,关照全局而不面面俱到,注重细节而不琐碎,选取易于音乐表现的场景和重大事件,把整部作品划分为送亲人;血战湘江;山歌情;征途;勇士飞夺泸定桥;彝海情深;雪山草地;红军到咱羌寨来;大会师九个乐章。在短短70分钟的时间里,把江西瑞金革命老区群众依依送别红军的感人场景,血战湘江的悲壮,漫漫征途的曲折豪迈,与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群众的款款深情,勇士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无畏,翻越雪山草地的艰辛,陕北会师释怀般的喜悦作了全景式演绎,让观众随着音乐一起回到80年前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高峰立意 接地表达    

长征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信念书写的英雄史诗,是红军将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勇气创造的传奇,是一个具有世界性、史诗性和挑战性的题材,用交响乐这一东西方共同认知的高雅艺术演绎,首先在创意上站立点要高。如果达不到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只能站在高原望峰兴叹。音乐无国界,但交响乐的门槛却较高。发轫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交响乐早已吊高了西方人的胃口,作品必须注重全球表达,具有高雅的艺术特质,才能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听懂长征、听懂中国。同时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本部作品的基本观众在国内,交响乐在我国流传时间较短,加之创演成本较高,普及度不够,如果不接地气,不满足国人的欣赏习惯,必然曲高和寡。    

聆听整部作品,可以看到作曲家在创作立意时,登高望远,充分借鉴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在各乐章中,围绕一个主题,用快板、慢板,变奏回旋曲式展开,时而悠扬抒情,时而激越悲壮,时而欢快奔放,对比十分鲜明。其表现形式和艺术品格达到与世界接轨之目的。同时注重运用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和传统音乐因子,让听众感到既亲切又有现场情景感。第一乐章《送亲人》以强烈的点状式震音,拨弦开始,以江西兴国山歌动机发展而成的第一主题,表现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悲壮踏上漫漫长征的情景,以十送红军旋律为核心的第二主题表现苏区群众依依不舍送别亲人如泣如诉的情感。    

第二乐章《血战湘江》和第五乐章《勇士飞夺泸定桥》,用极强的音乐动力,不规则节奏,不协和音响挤压式非常规演奏音色,发挥铜管乐和打击乐的震撼效应,使听众随想战争的激烈残酷,跟随音乐重走长征路,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第六乐章《彝海情深》第三段落“山寨篝火”两个段落则以彝族民歌“打跳来”为主题素材展开,旋律热情奔放,把军民情谊深似海的情景彰显无遗。许多观众说,民族化的交响乐最耐听。组织童声合唱的成都几位小学校长深有体会地说:参加交响套曲《长征》的排演,不仅让我们自己学会了欣赏交响乐,而且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高雅艺术,进行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中国未来会有更多热爱交响乐的听众。


追求音乐的美学意蕴    

热爱并欣赏交响乐,是人们的一种视听审美需求。只有音乐优美动听,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听众才能坐得住,听得进,进而入脑入心。大型交响套曲《长征》在这方面也做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宋代大诗人苏轼这一充满哲学意蕴的诗句证明,从古至今,音乐美学强调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长征》交响套曲作者则更侧重于客体,强调音乐本体,让充满磁性的音乐去吸引征服观众。细细品味这部作品,美的品格如春风扑面而来。一是画面美。第六乐章《彝海情深》中的第一段落“晨曦”,使人们似乎看到破晓的彝海边冉冉升起的太阳给古老的彝寨洒满银灰;第三段落“山寨篝火”,使人们似乎身临于红军官兵与彝族同胞结盟后的欢乐场景。第七乐章《雪山草地》中“皑皑雪山”“茫茫草地”两个段落,低沉婉转的音乐同样把人们带入到寒风呼啸的艰苦悲壮场景之中。而第三段落“祥云”,则让人们在伤感落泪的情绪中,突然看到红军将士翻越雪山,走出草地,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希望。尤其整个乐章采用藏族音乐风格,以男高音挥洒情感更令人叫绝。二是情感美。《送亲人》《山歌情》《红军到咱羌寨来》三个乐章,以唯美、朴实、生动的音乐风格,使听众既感悟到战争环境中的人性美,又看到军民鱼水般的深情。三是诗意美。整部作品不仅流行时尚,而且多采用循环、不规则节奏,二重赋格和结尾挤压方式,为听众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几个唱段诗意盎然,美不胜收。“你来的时候,江水漫过云崖,因为一个眼神,我敞开心的城堡迎接你的人马。你走了以后,迷雾遮住月牙,信守一个梦想,想我走过的长路追随你到天涯。珍藏爱的旗帜,每一年为你燃起火把。江里流着金沙,花儿名叫索玛,每一片晴空五彩云霞。”“红军到咱羌寨来,千年铁树花盛开。尔玛人家好福气,蓝天白云放光彩。红军到咱羌寨来,寨门不推自己开,火塘一夜知心话,兄弟情谊深似海。千年古羌寨,盼望远方亲人来,南来北上的红军哥,世世代代不忘怀……”如果说第六乐章第二段落《盟》十分浪漫的话,那么第八乐章无伴奏合唱《红军到咱羌寨来》则更加朴实生动,恰似一幅写意画呈现在眼前。


精神给予与精神激励并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应当说,大型交响乐套曲《长征》作者很好地领会并落实了总书记这一要求。

浮躁的创作生态环境是难以产生文艺精品的。与当下一些以怪异而博取名声,以低俗迎合市场,以快餐式消费获取利益的音乐人相比,作者花费将近一年时间创作这部主旋律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担当。从呈现给听众的作品看,作者的创作动机十分明确,就是努力为大众提供一部既能够愉悦身心,又能够励志前行的艺术精品。从艺术本体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作者可谓匠心独具,在创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管弦乐和声乐创作的优势,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既有超大编制的配器,又有男女声独唱、无伴奏混声合唱及童声合唱,使整部作品既清新淡雅,又热情奔放;既绚丽优美,又气势恢宏,给听众献上了一台精神盛宴。同时随着优美动听,撼人心魄的旋律,引导听众梦幻般进入到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氛围之中,听众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节奏而跌宕起伏,有的落泪,有的进入深沉思考。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感悟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不渝初心,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自觉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9592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