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有感于《北纬三十度之爱》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31日 16:57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山鹰

知与不知,爱都在心底

——有感于《北纬三十度之爱》


 蓝天,草场、飞流和森林。红衣女子和红色的越野车。

 电影《北纬三十度之爱》一开场便以摇晃的镜头,飞驰的汽车,唯美而激情的画面,冲击观影者的视觉,将我们带入一个爱情梦幻。透过在影院的幽暗和放映机的光柱,世界,只留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川西边地的情感起伏。

由杨宓编剧且担任制片,华原执导的这部小成本电影,故事并不复杂。来自都市的女作家肖婷采风来到了川西边地高山深处,不料汽车驰入乱石,出了故障,恰好尔苏藏族护林员洛波巡山路过,因天已黄昏,好客的洛波便邀肖婷,去附近的尔苏藏寨家中借宿。于是,肖婷在藏寨住下,采风写作。洛波自然当起了向导,陪着肖婷寻山问水,介绍当地习俗传说。两个文化背景,生存境遇不同的年轻人,心中渐生情愫。不料,洛波和肖婷在山林中遇偷猎歹徒复仇,洛波为保护肖婷,重伤后被歹徒踹入河中失踪。以为洛波已死,肖婷伤心回到都市,一直暗恋肖婷的张晓军陪她度过了痛苦时期。一年后,肖婷和张晓军订婚。洛波大难不死,来到都市寻找肖婷,出现在肖婷的新书签售现场,肖婷陷入情感矛盾之中。在肖婷和张晓军婚礼当天,张晓军主动退出,成全了肖婷和洛波的爱情。

这部讲述都市女作家与藏族护林人的缠绵爱情电影,叙事朴实,沿袭了编剧杨宓擅长的中国式爱情伦理片风格:娓娓道来,充溢着情怀。影片依托雅安绮丽风光,地域中神秘的尔苏藏族文化,让观众在90分钟的时间里,行走在亦梦亦幻的景色中,与天地自然合一。令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婚恋观有些汗颜,禁不住叹一声:久违了爱情。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作品开始充斥富丽的豪宅,飞跑的豪车,阴柔俊男和人造美女,不接地气的对白、妆模作样的表演。观众浸泡在矫揉造作的影视故事,如喝酒,却不料喝入口的是掺加水的假酒,养了眼,心事却寡淡无味。剧情之外,影院之内,后排青年不断质疑影片爱情故事的真实,窃笑着男女主的为爱唯爱。在物质男女眼中,影片的爱情故事完全是编剧和导演,演员共同谋划的一场美丽传说。,电影和现实的矛盾,生活与理想的冲突,在观众心中激起波澜。纯真的爱情故事让人心中泛起追问:爱情,这个人类的美丽感情,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幻觉,还是为了生命实体的本真?当物质遇见爱情时,我们选择爱情还是物质?

观《北纬三十度之爱》,不在于剖析影片在艺术、美学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在于影片故事的原型让人深省,在于其引发我们队现实生活逼问。因为生活比艺术更变化莫测,饮食男女的情感比电影故事更加波澜壮阔。只有让我们返回到生命体最初状态,认清不知或者抛弃的最珍贵东西的艺术,才具有艺术的魅力,唯有这样,艺术具备浸入灵魂的弥香。

肖婷为什么会一见钟情于尔苏小伙子洛波?在常人眼中,这段爱情貌似怪异,但,从其包含着恋爱心理的三重距离来看,故事就存在合理性。一是地理距离:城市对乡村的陌生空间距离。二是性别学距离:女人对男人的性差异想象。女人对男人在爱情中的含蓄、好奇,善于等待的种种潜意识。三是城市文明对古老文化的距离:城市现代文明和尔苏古老文化想象。

肖婷和洛波两个社会身份差距巨大的青年相爱,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业已寡见。世俗目光下,婚恋基础早已趋于物质计算的僵硬,过分迷信地位金钱支撑。而《北纬》电影所讲述一段门户不相当的爱情故事,以爱情暗喻出人在情感快感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剩余快感,这种快感便是人人皆知却又无法以物定义的情怀——浪漫。影片的浪漫情怀充当了寓意恋爱心理学三重距离的粘合剂,抓住了恋爱男女隐秘的心理,让中国爱情文化的特质翩然呈现。

自古以来,中国的爱情故事从来不乏浪漫情怀。织女爱上牛郎,白蛇追求许仙,崔莺莺之爱张君瑞,杜丽娘爱上柳梦梅,梁山伯和祝英台之爱情,更有《聊斋志异》中狐仙对凡人书生的迷恋。在这些爱情故事中,相爱的人因了不为熟悉的新奇,有了探究和接受的冲动,以至于不顾世俗的障碍,陷入不可自拔的迷恋。这些爱情故事,每一个都将爱情双方存在文化距离,生存距离,家庭差异,但爱情降临时,他们更遵从内心引领,追逐着两情相悦,不屈于世俗偏见而动摇,冲破阻力终成千古一爱。他们构建了中国人心中最美的爱情标杆,成为恋爱男女效仿的范本,随着岁月,慢慢沉淀出独特的情爱心理,转化为无意识状态的文化气质。

《北纬》恰好地表现了爱情本来心理:一男一女相爱之初,往往因距离产生美感,因陌生营造出想象,从而相互吸引、靠近,继而相知相惜。电影一开始,肖婷开着越野车在山路飞驰,所有的景物都随着车体的颠簸摇晃,以此表现出女主踏入一个陌生环境的兴奋和好奇。这个开头隐喻着女主对陌生环境好奇,情感的躁动。它含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同时,诱导观众对即将发生的这段远山之爱中女主对男主的身份认同,隐匿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基因从隐秘走向画面,进入观众的感知。当肖婷和尔苏汉子洛波深情对视时,我们内心深处的浪漫因子苏醒过来:原来,我们的心还渴望一种温暖,这种温暖叫做爱情,只是,我们将爱的情怀模糊了好久,是什么让我们胆怯地不敢触碰,抑或,明知其存在,也望而却步?

这样的感慨正是编剧的艺术基点和指向:希望给观影者在观影体验中,召唤现实婚恋中的渐行渐远浪漫情怀。让人心更柔软,爱情更纯粹。

如果说,肖婷与洛波的空间距离巨大差异,是为了电影叙事的布局;如果说,让生存环境反差如此巨大的两个人的爱情,让人心存怀疑。那么,电影故事发生地,喧闹的城市之于静谧的山地高原,尔苏藏寨的宁静恬淡民风,川西高地的美丽风光,就使对这个纯爱故事的质疑如薄雾飘过。

四川石棉处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的交界,位于横断山脉腹地,是中国西南民族走廊的重要驿站,有“藏彝通道”之称。在石棉,有个蟹螺堡,居住着神秘的尔苏人。尔苏人属于藏族一支,自称是“高山的人”。尔苏人至今仍保留着非常独特的文化,他们把银河称作母亲河,相信自己最终会回到母亲居住的地方,崇拜神树和白石神,尔苏人信仰巫术,尔苏历书所保留的萨巴文字,被专家认定为“比商代甲骨文原始得多”象形文字。尔苏人的祖先唱着创始神曲《觉里满姆》而来,却说不清一路走来的源头,割断的历史充满生气与未知。尔苏人靠祖辈口口相传的传说和神话作为民族历史。这个古老而人口不多的民族,在历史风中,被时光随意洒落在沉寂远山。他们生存的这片无语大地,完好地保持着苍远风貌和原住民的人文风俗,引起人无限想象和探寻。洛波生在藏寨,在亲戚家庭家长大,尔苏藏族对自然崇拜的文化崇拜深入骨髓,护林员的身份,纤尘不染的环境,养成了洛波单纯坦诚,内向率真的性格,待人行事更遵从本心感受。在我看来,尔苏人洛波,更代表一种文化符号——古老文明。

城市是影院生长的土壤;影院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是观影者流连忘返,抓住不放的生活之地。即使高昂的房价,简陋的蜗居,即使求职的不易;城市的傲慢与偏见,挡不住当下无数青年对城市的热情,他们在城市里书写着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北纬》里的肖婷、张晓军们属于城市,源于观影者熟悉的生活形态而塑造的艺术形象。肖婷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其作家的社会身份,她思想独立、追求完美、对人事好奇、充满幻想,更加之年轻美丽,活泼外向,正是时下的美女作家。对个性特立独行,情感细腻丰富的女性来说,不爱则已,一旦爱上骇俗惊世,生活中比比皆是。来自都市的女作家肖婷,其实是电影建立的另一个文化符号——现代文明。

当肖婷来到蟹螺堡,置身于和自己成长环境和文化教育完全不同的尔苏人中间时,城市商业文明的喧哗如潮水褪去,在沉静的山林里,空旷的蓝天下,朴素的尔苏汉子洛波面前,她被吸引了,也被洗涤了,眼前的人和事物皆激起她灵魂深处的美好想象,并产生情感期待。电影中,肖婷在彪悍的尔苏汉子洛波面前,女作家的身份淡化而去,她就是一个坠入爱河的女人,跟着感觉走,法子内心地把世俗限定抛在脑后了。到此,影片散发空甜蜜气息,如《诗经·野有蔓草》那样情怀:“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人类婚恋的原生状态昭然而出:通过审视潜在的伙伴,通过幻想、诗歌、歌谣以及各种令人愉快的微妙调情来纵情享乐,以精密的求偶仪式,来实现情爱快乐的目的。电影通过男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不仅构造出相互好奇和想象的空间距离,营造出火花四溅,温馨浪漫的爱情故事。同时,又成功地隐喻了古老文化与当代文化两种文明,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所具有的交汇点:浪漫的爱情,从远古走来,不会因为物质世界的光怪离奇而消融的言外之意。

影片设置了一个生死相依的桥段:肖婷和洛波遭遇盗猎者报复,洛波拼死保护肖婷,受伤后被盗猎者踢进湍急河流失踪。它多少落入许多爱情电影的俗套,从全剧推理,倒也让人觉得不显凸凹,符合中国普罗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接受。它为两人的爱情制造波折作了恰好的铺垫,否则,肖婷放弃海归的张晓军就让世俗男女觉得太假。

一直深爱肖婷的大学同学张晓军,出现在她以为洛波已死的情感低谷。在世俗的眼里,富家公子,海归身份,商界精英的身份令人炫目,他善解人意,体贴关怀,了解肖婷,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心爱的人走出情感的阴霾。张晓军深爱着肖婷,即使,他求学海外,拥有财富事业却为爱归来。但他的情感还是徘徊在空间距离的爱情想象。观众的思维稍微延展戏外,就能设想出他身在他乡时,对暗恋的肖婷无限向往和幻想。遗憾的是,当他和心爱的姑娘重逢,肖婷就明确告知,自己的心早已被尔苏汉子洛波填满;张晓军的自信和优势被肖洛之爱瞬间被击碎。

电影用一个画面演绎洛波归来后,他的失落过,他的不甘心: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边,一叶孤舟停靠在嶙峋的河岸,他使劲地将石块投入激流。酒吧买醉那一段,他对好友杜晓楓评价肖婷和洛波的感情时,用了“不靠谱。”三个字。好在,张晓军在痛苦中不忘思考,他即使认识到自己和肖婷存在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以及认知距离。正因为这三重距离,哪怕肖婷嫁给他,他得到的不过也只是对方的躯壳,而非灵魂。张晓军最后的放手,表现出男人在婚恋中理性的思考,是传统道德战胜原始欲望,是对爱情的尊重。电影通过塑造张晓军,让聚光灯下的爱情富含道德感的人格,他的为爱放手,肖婷和洛波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中国式结局,传递出“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爱情观,如春风拂过每一块心田,那朵含蓄、理性、忠贞的爱情之花绽放了。

《北纬》借张晓军着个角色告诉观众:恋爱本应是男女两情相悦、两性分享快乐的单纯行为;恋爱过程的行为,一个人在人的生命题面前,思想、情感、志趣、教养和价值的反映和折射出来,恋爱为男女双方搭建出人格自我表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反映出恋爱者最真实的自我。

令人欣慰的是,电影直到剧终,没有把心中崇尚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对立,始终努力将思想价值承载于爱情这个温暖的容器里,让我们笃信,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厚重的道德感召力,仍然引领着青年的灵魂。由此,这份属于《北纬》的文化自信,使观众欣然接受,乐于见到。

《北纬》要讲述爱情故事,自然照顾青年观众的视觉与审美需求,运用现今青年群体中喜欢的成像手段,满足青年群体的观影口味。

其一,人物特写的影楼写真风格。影片以温柔唯美风的画面,女性人物的特写光线柔和、色彩和谐,构图上讲求肢体和脸部线条的曲线美,尤其是女主角的面部特写,突出女性温柔妩媚的特点,令年轻观众观影中惬意快乐,以流行艺术的载体让思想传递上显得轻松愉快,颇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二,广角镜的宽阔视角将故事片和风光片融为一体,具有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现实意义。电影在拍摄人像时拍摄角色的全身的同时,将川西山区的魅力风景大范围地纳入镜头之中,尔苏藏乡的秀美风光与故事相融相交,令观众在观影中不时发出赞叹,观影后便听到许多人相邀前往电影取景地。悄然间,《北纬》兼具起旅游风光片的影响。可以预言,这部故事片将成为助力石棉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文化名片,对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有积极作用。电影作为艺术,从来就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它的故事,它的艺术,必然反映出社会需求,具有社会担当,兼具艺术和社会的双重价值,正是每一部电影应有的追求。

其三,虚焦镜头的运用。现今,智能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微信势不可挡地横扫不同年龄段,人人都在用手机拍照功能,“晒”着,晒幸福、晒恩爱。晒美食、晒出行······已成常态,手机直播飞速被年轻人玩转,呈现出全民直播的热浪,年轻群体在晒图中,运用娴熟。摄影摄像早已不是小众艺术,堕落为普罗大众的玩物。可能基于与生活拉近距离,取悦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考虑,《北纬》在叙事中运用了不少的虚焦镜头语言,尝试将单反相机的虚化借鉴入景别。这样的镜头语言起到拉伸背景和突出人物的效果,尽管这种运用让观众觉得画面模糊,画面趋于阴柔的议论。但,观影心理却得到一份真实感,因为,无论是肖婷还是张晓军,作为社会人,都脱离不了传统中国婚姻门当户对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抵御物质社会婚恋观的影响,虚化镜头无心插柳地表现出在情感与物欲之间的徘徊纠结,迷茫和困惑,男女人物的情感层次因此而丰富饱满了许多,对故事结局起到强化作用,升华了编剧笃信的“爱情不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契合。”

《北纬三十度之爱》最后定格在肖婷和洛波共骑马背的唯美画面时,让我们想起仓央嘉措那首流传甚广的情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电影剧终,告别《北纬》,走出影院,心绪绵绵:这阳光下的生活才是大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片的主角,无数续集即将上演。时空距离之中,谁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电影,凭着对未来的向往,对岁月的感悟,我们编撰着自己的爱情故事。无论青春年少的浪漫,耄耋之年搀扶,年华之中,遇见了就爱吧,别因为将爱情粘贴了泛滥物欲附加值,忽略那种让人心动的情感,与美好的爱情擦肩而过。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9344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