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城市题材是中国画寻求当代语境的必然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9日 09:37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 孙洋

  “水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经历了历代画家的探索与研究,在艺术语言上形成了独特的形态和表现程式。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自然人文景观发生巨变。山川河流悄然消失,楼房建筑等工业化产物成为生活的主体形态。城市化影响下的审美观重新构建,画者们尝试运用水墨语言表现当代语境下的城市景象。中国画城市题材现象的出现是传统艺术在当代审美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回望艺术发展史,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社会发展对艺术都会产生必然的影响。从文艺复兴到17、 18世纪的西方绘画,其题材主要来源于自然风景、圣经故事以及文学作品。19世纪中后期,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促使马奈、莫奈、毕沙罗等人相继以城市生活为基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20世纪的西方,城市化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给西方美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美术流派纷呈。绘画语言从具象到抽象以至观念艺术的出现都是工业化、城市化影响下的产物,打破传统程式规范、追求绘画形式和语言的独特性是西方现代美术的显著特征。

  与西方绘画相比较,中国画的变革充满曲折与艰辛。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的传统语言程式与当代社会的审美观日渐疏离。早在1947年徐悲鸿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画的构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表现新中国、新山水、新生活成为中国画变革的开始,传统山水画逐步呈现出向城市风景过渡的趋势。上世纪50年代,以城市生活为基点的水墨作品逐渐展现出来,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嵒、亚明等画家在表现城市景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工业化、城市化的题材与传统笔墨的融合与创新,自然景象与城市景观的描绘展现出笔墨的差异与和谐。这一时期城市题材的中国画从内容上看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但是针对继承笔墨传统与发展方面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视觉物象不断更新,视觉物象的变化要求有相对应的绘画语言;在陆续涌现出的表现城市题材的中国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形式语言随着艺术视角的转变逐步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过渡。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文化的趋同性与日俱增。中国艺术如何与世界艺术融合,同时又要保持中国特色成为当前艺术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吴冠中面对文化的世界化问题提出了“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主张。他在油画、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更加注重构成和视觉观念的形式体验,传承与融合东西方艺术语言,促进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展现多元化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画院举办的“深圳画家画深圳”展览,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钱学森赞扬深圳出现了“城市山水画” 。从1998年开始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始终坚持“传统水墨在当代的传承和革新”这一指导思想,从中可见画者们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环境、注重视觉审美体验;不断地探寻传统笔墨在新的题材上找到个性化的切入点。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所追求的是传统笔墨的继承与艺术语言的延展,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纵观当代城市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大胆的突破,在绘画语言上具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艺术变革本身纠结了众多的矛盾,背负了继承者与创新者的复杂诉求。变革中遇到的肯定与非议都是促进发展的因素。中国画城市题材的出现,是中国画寻求当代语境的必然。正如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城市为题材的中国水墨画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对中国画的当代转型产生深刻的影响。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8383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