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文化艺术与旅游融合的发展实践和创新引领建议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3日 15:18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时代下,文化艺术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发展所趋,相关研究表明,一种旅游产品包含的文化艺术要素越多,引导游客消费的次数就越多,经济效益就越高;精心设计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将旅游消费与文化艺术消费有机结合,既可以有效延长旅游产业链,又能够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多地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打好“文化艺术牌”可以有力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可以说,文化艺术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作为一种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精神文化需求而开展的活动,增长着旅游者的见识、拓展着体验、扩展着视野。促进文化艺术和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艺术与旅游融合的发展实践

文化艺术园区引发着旅游观光体验的发展繁荣。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所留下的诸多废旧工业遗址,经改造和规划建设成为各种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文创企业的入驻,重新集聚了创新活力和人文气息;一方面保留下来了旧有工业遗址,自然而然成为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带动着文化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园区的创意设计和再打造,增添了多种美学设计、体验设施和观演基地,充实着园区旅游的体验内容。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的转型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艺术产业作为一种绿色朝阳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艺术形态,以艺术品经营、收藏、展览、艺术衍生品开发及艺术培训、艺术教育、文化艺术旅游等于一体,散布于城市中的不同聚落园区中,成为了一个个观光体验基地,在临近吃住行等配套设施齐备前提下,前来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从城市局部空间持续推进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艺术与旅游的融合强力夯实着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展览的实施中,呈现出了乡村文化旅游的亮点模式,代表性的有:城市近郊乡村文旅发展模式,即依托于城区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文化艺术优势,在城市近郊区域发展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成效较好的环城市乡村文化旅游圈;文化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成熟景区巨大的地核吸引力,为区域旅游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周边的乡村地区借助这一优势,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优先发展区;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古村古镇旅游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体验、古香古色的建筑艺术设计等特点受到游客的喜爱;乡村民俗文艺与社区发展模式,即随着民俗文艺旅游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艺术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通过传统工艺创新,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和购物体验,更加强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可以说,乡村地区文化艺术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强力夯实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文化艺术和旅游融合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对于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城市而言,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未处于交通枢纽中心地位,甚至本地人口常年净流出,传统的产业新城等模式无法适用于城镇化发展大计。但这些城市有着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基础,由文化艺术旅游产业推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为此类城市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其一,利用本地的生态自然资源,打造文化艺术旅游景区,融入艺术写生摄影、文化演艺体验、旅游配套等为一体,驱动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的顺势升级。其二,依托本地的人文历史资源,挖掘文化体验内涵和实施产品创新,培育历史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艺术旅游业态,并以此为依托规划文化旅游线路和发展发展休闲度假区,拉动文化旅游消费。其三,并重城区与近郊卫星特色城镇的协同,大力发展以室外主题公园、文化旅游综合体、大型文艺舞台秀等为特色的文旅小城镇。综合而言,通过文化艺术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为城镇化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可行性的路径选择。

“文旅+”创新呈现出新型复合业态。文化艺术和旅游不仅二者之间在相互融合,而且在融合过程中主动把农业创新、科技创新等元素加进来,呈现出了“文旅+农业、文旅+科技”等新型融合业态。以文旅+农业和文旅+科技为例;其中,“文艺、旅游、农业”三者的融合业态,通过拓展农业观光、文化休闲、艺术体验、度假休憩等功能,开发“农业+文艺+旅游”的产品组合,延伸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文旅业的协同融合,以“创意农业”的表现形式,产生了强大的经济社会协同效益。“文艺、旅游、科技”三者融合,属于科技引导现代文旅业发展的新兴业态;科技在当代生活生产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引导的文旅发展,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催化下,各种新型文化艺术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形成了集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验、创意设计展示等为一体的现代文旅业,引领着文化艺术旅游的未来发展。

二、文化艺术与旅游融合的创新引领建议

伴随着文化艺术与旅游的持续融合发展,旅游业发展正从资源、技术和资金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和文化艺术驱动型转变,从依靠硬性资源要素向依靠文化艺术内容、品牌、科技、制度环境等软性资源要素转变。文化艺术和旅游融合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绩,但仍处于初级融合阶段,还存在着融合体制和机制不畅、主体不明、规划错位、融合薄弱、产品创新不足等系列问题,亟需加大创新力度,推进文化艺术资源的旅游潜力开发,提升文化艺术的传播效能和提高旅游业的规模效益。 

(一)深化机构改革,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布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在省(市)层面加快推进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机构改革重组。建立文化艺术和旅游等多部门的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文化艺术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会议,指导文化艺术和旅游的融合工作,研究和解决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结合地区特色和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出台区域性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政策保障上,将“文化艺术、农业、体育、城镇化、科技、金融与旅游融合合作”纳入重要议程,大力推进文旅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创新发展,确保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有力有序推动。邀请文艺行业和旅游业领域专家学者成立文旅融合发展顾问团,参与指导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论证评审等事项。

(二)创新中介载体,培育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

推进以“文艺内容、科学技术、农副产品、工业旧址、体育康养”为内核的旅游新兴业态培育工作。加大力度发展文学艺术创作、民俗、影视、摄影、戏剧、歌曲、实景演出、舞蹈等类型的观演载体建设,契合旅游景区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内涵。大力开展以休闲比赛、竞技比赛等为载体的休闲旅游活动载体建设,创建趣味性体育活动品牌,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展以农副产品等为内核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工作,以农副产品的节庆体验为核心,在拉动旅游发展过程中实现农副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传播,促进乡村文旅+农业的创新发展。对废旧工业遗址进行文创产业园区的规划打造,引导文艺演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文化企业和项目向现有产业园区集聚,孵化文创旅游。加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文艺旅游发展中的创新应用,提升旅游真实体验层级,为文化旅游的精准定位和营销保驾护航。

(三)强化文艺支撑,开展生态风景区的文化赋魂工程

以自然山水、草原、林业等生态资源为载体依托,并重地方文脉的大力挖掘和传统文化精髓的创意应用,以特色文化艺术为内涵,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契合起来,着力构建区域性富有特色文化艺术魅力的生态旅游体系,实现了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将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服务作为注入性要素,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相结合,完善自然生态景区旅游要素的功能、价值体系;通过景区标识、解说展示的手段,使景区凸现出文化艺术价值,引发游客产生历史文化联想和艺术美感体验;在酒店原有功能性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挖掘自身或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提炼文化艺术主题,创造性地选取文化符号与艺术元素,在视觉环境、产品(服务)体验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打上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服务的烙印,打造一批以相关主题文化和艺术品质为标榜的新型品牌酒店。

(四)开启融合引领,为文化艺术旅游业发展提供示范指引

加大力度提炼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创新推进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植入力度,勇于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的边界外延。组织实施文化艺术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推进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精心打造文化艺术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文旅融合进程,带动文旅产业综合品质的提升。结合区位交通、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利用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生态农业、地域特色旅游、茶家乐等特有资源,启动“文旅+”的融合工程,规划建设和引进“文旅+”融合下的精品项目。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开展区域性“文化旅游经典案例”的征选及推广活动,把乡村文化旅游的典型模式和典型做法,以案例集方式提炼出来,汇编成册,并通过投票、颁奖、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及模式广泛传播与借鉴。

(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  王世龙)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8813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