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抗疫文艺的精神鼓劲与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3日 09:11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李明泉 李立

文运关乎国运,文脉关乎国脉。中国文艺工作者始终与国家意识紧密相连,与国家命运十指同心。历史证明,在灾难面前,文艺工作大都发挥了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拓展思想深度与提升美学品格的功能。在此次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用艺术的审美形式抚平社会焦虑,在灾难中歌颂人性大善大爱,激励全社会投入抗疫战争,真正体现了文艺为人民书写的时代担当。在此次疫情中,文艺创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呈现为现代转型的特殊维度,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抗疫文艺的精神鼓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此次抗疫文艺创作中,诗歌展示出了巨大的影响力,诗人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以诗传情,以文抗疫。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写出《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让我们把全部的爱编织成风/送到每一个角落,以人类的名义/让我们用成千上万个人的意志/凝聚成一个强大的生命,在穹顶/散发出比古老的太阳更年轻的光。”著名诗人臧棣创作的《咽拭子简史》《双盲测试》《白肺简史》;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创作的《新冠的自述》不仅对诗歌意象进行了颇为匠心的雕琢,更是创造了一个互联网上诗歌传播的景观——达到了惊人的百万阅读量。四川诗人梁平主编的《另一种驰援的集体行动——2020年中国抗疫阻击战诗选》也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是国内第一本抗疫诗歌选集,这些诗歌散文各具特色,既带有诗意的想象,又带有个性沛然的情感,既具有精神鼓劲的感召力,又具有使人深思的反思性。诗性的力量从来没有消亡,相反在灾难面前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
  除了诗歌外,此次抗疫文艺中还出现了多种艺术形式,舞蹈、书法、绘画、音乐、曲艺、民间艺术等作品同样鼓舞人心。
  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编创的舞蹈《四川舞者》,融舞姿动作于体,展身体变化为形,表荆楚元素于内,传巴蜀之情于心,或为形似、或为情思,或为身动、或为心动,在有限空间中拓展无限情思,在个性之上挥洒中国大爱。四川省视协推出了“全民抗疫专题诗歌诵读”活动,鼓舞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激励广大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张旭东(叮当)创作了大量全民防疫宣传的曲艺节目,将谐剧的表演性、市民生活的日常性、防疫工作的科普性巧妙结合,有效地实现了通俗艺术手段对抗疫工作的支持、推广和传播,使科学防疫变得更为贴近生活、鼓舞人心。宜宾音乐人创作了《逆行》MV致敬医护人员,多名绵竹年画工作者连夜创作了抗疫年画宣传画,凉山州的摄影家用镜头记录下了坚守在各个岗位上的最美身影。大量的书法、绘画作品层出不穷,四川文艺工作者用热情和泪水为全民抗疫做出了生动的探索。


抗疫文艺的现代转型
  与以往的灾难不同,此次抗疫最大特点是凸显了新媒介。可以说,文艺创作与新媒介融合成为了文艺现代转型最为显著的特征。几乎所有的抗疫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表达和实现的。依托于文字书写的书法、散文、小说、诗歌,依托于工具材料的油画、水墨,依托于身体姿态的舞蹈,依托于民间工艺的剪纸等,这些传统的艺术样式最终都被放置在了互联网的公共平台上,更不用说本就以新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微视频、电影、摄影作品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看,现代转型的新媒介表征尤为突出。
  与17年前的非典、12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此次抗疫文艺现代转型更凸显一种变化,那便是抗疫深刻地激发了全民族文艺创作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文艺创作不再是文艺家的事情,文艺创作从文艺家走向了普通大众,人人都是文艺家,个个都是真英雄,抗疫是每一个人的自觉使命,抗疫凝聚起了全民族的精神动力。
  我们看到,疫情期间,成都青白江区发生了5.1级地震,许多市民戴着口罩跑了出来,又戴着口罩回到了家里。在他们的眼中,地震就像是一个插曲,川人的幽默天性闪现了出来,创作了大量的笑话和段子。像“友情提示,因为地震出门避险请戴好口罩,不要中了病毒的调虎离山之计”,像“地震发生时,刚想往外逃跑,打开门就看见新型冠状病毒站在门外,吓得我又缩回来……”这些段子透露出川人的坚强、乐观和善良,它有效地缓解了市民的焦虑。
  此次抗疫文艺作品的现代转型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特点——理性越来越成为共识。文艺评论的理性越发突出,激浊扬清、弘扬正能量、倡导建设性越来越明显。


抗疫文艺的现代转型启示
  我们看到,抗疫文艺践行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功能,用文艺抚慰心灵,用艺术凝聚精神,用审美提升斗志,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抗疫文艺作品在主题上集中一致,在形式上千姿百态,注重新媒介与互联网的及时性和传播力,强调观赏性、连续性和互动性。在表达上,不仅止于歌颂赞扬,而是有深度思考和建设性意见。这使得抗疫文艺在美学特质上升华了中国美学的崇高精神,强调了中国美学的自强不息内涵;在思想上提供了一种“隐喻反思型”的现代性反思,使之沉淀为一种思想史的价值。人类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天问”。
  可以说,此次抗疫文艺实现了从艺术家创作到全民创作,从个人的审美趣味到公共空间的结合,增加了中国文艺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理性要素,呈现出现代转型的鲜明特征。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9630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