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李兵:为山乡脱贫攻坚画像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 15:08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边钰

51c1898b2b77e0fdda268be966d601d1.jpg

凉山攻坚路  李兵 作

835ff8e7f06c76d6a8dcc49a5269d46f.jpg

现场绘画的李兵。(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彝寨祥云 李兵 作

    

  巍峨雪山下,甘孜藏寨新居掩映林间;苍茫群山中,凉山彝族新房隐于雾霭;日落金山时,搬着家具的藏族群众正向着新居前行……这些鲜活反映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人民因脱贫攻坚战带来的生活变化,被四川画家李兵一一收入画卷。
  近年,李兵创作了《凉山攻坚路》《彝寨祥云》《春风满寨千家乐》《岭上山村祥瑞景》等一批反映凉山、甘孜等地脱贫攻坚工作的作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鲜活生动地讲述脱贫攻坚、农村建设的中国故事。”

交通蝶变
印象最为深刻

  “崇山峻岭现天路,千里彝乡通锦途。梦境成真乾坤大,脱贫致富世界殊。”这是李兵在今年创作完成的《凉山攻坚路》画作上题的诗,也是他的感受。
  对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李兵有很深的情结。1983年,刚大学毕业的他被分派到甘孜州道孚县工作,从此情系于此。这些年,只要有闲,李兵就会到三州采风,这个过程中,交通巨变令他印象深刻。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从成都到甘孜州道孚县,需三天时间,第一天住雅安,第二天歇康定,第三天下午才能到。“当时哪有什么柏油马路,基本上都是碎石路。”狭窄的碎石路沿着群山歪歪扭扭地攀沿上升,加之前车扬起的灰尘能遮住后车的视线,车行速度很慢。而今,宽阔的高速路四通八达,从成都到道孚县一天就到。这样的变化是一个缩影,折射着四川脱贫攻坚带来的交通蝶变。交通方便带来了物流发达,现在道孚县群众冬季餐桌上的蔬菜变多了,“以前物流交通都不发达,想要在冬季吃上各类蔬菜,基本是不可能。”
  交通变革直接提升了百姓生活幸福度,李兵决定以此为主题,绘制交通主题作品。在得知攀西高速修建后,他展开了行动。在两年多时间里,他行走现场,观察工程进度,与沿线彝胞交谈。素材累积够后,李兵几易其稿,于今年上半年最终完成2米见方的大幅纸本国画《凉山攻坚路》,该作品在不少脱贫攻坚主题展中进行展览。
  这件大幅纸本国画是近年来李兵瞄准重大主题开展美术创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其画面色彩明快,笔墨酣畅,釆用宽视野全景式构图,将正在修建的高速路、已经建成的高等级扶贫通村路和彝乡新村镶嵌于绿色祥和的生态环境中,展现了凉山发展的勃勃生机和脱贫攻坚建设的新貌。


聚焦山乡
记录时代之变

  在甘孜州道孚县工作10余年的经历,让李兵对这片高原爱得深沉。他说,是高原给了自己滋养和创作的灵感。
  初到高原的情形,李兵至今难忘,“一座座雪山,巍峨圣洁,震撼人心。”为了更好接受自然的洗礼,他以观察“蜀山之王”贡嘎雪山为契机,从各方向攀登到海拔4000到5000米处,近距离观山形结构、纹理气质,以及朝霞映照和雪后初霁的不同模样。正是这番经历,成就了他独创的“块斧劈皴”法、“挤白”“衬白”染雪法,填补了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法的空白。
  李兵一直视高原为自己的第二家乡,他沉迷于这片土地上辽阔苍茫圣洁的风景,热爱生活在这里的质朴善良的人。在道孚县工作时,他常常去当地人家里吃饭唠家常,与逐草而居的牧民交流。后来,即便是离开道孚县,他也常常回去,看熟悉的山川,会许久不见的朋友,并以每年至少一幅画的频率,记录当地发生的点滴变化。
  这些年,他看见不少藏民朋友从瓦板棚和帐篷搬进藏寨新居。新居宽阔明亮,村间巷道整洁,还有自来水直接通到家。“太难得了!放在以前,很难想象。”他兴致勃勃,提笔画下《春风满寨千家乐》《美好家园》《岭上山村祥瑞景》《大国脊梁辉丽日》等。这些作品,并没有以事写事,而是采用写意手法,将这种巨变融情于景。比如《迁往定居点》,日照金山的壮美景色下,一群藏族同胞正搬着行李前往新居。画面以暖色为主,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生动造型西部雪山的物象轮廓,而且展示出其高远的意境,让观者透过水墨雪山的震撼,深切体会到雪域高原脱贫攻坚的克难精神。
  在庆祝甘孜州建州七十周年时,李兵挥毫泼墨,将一幅《贡嘎神巅》送与甘孜州,表达自己对这片热土的热爱。
  凉山也是李兵的目光聚焦之地。在昭觉县三河村,在普格县耶底乡各洛村,他亲身感受到彝族人民搬进新居的喜悦。那份洋溢在彝族群众脸上的笑容真挚而兴奋,于是,《彝寨祥云》《新家园》《回望旧居》等一批作品从他的画笔上涌出。修公路、修电站,建新房、建新寨,完善基础设施、统筹易地搬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危房改建……一桩桩一件件都折射出凉山脱贫攻坚战带来的可喜变化。“而这些源于现场的温度,最终都沉淀在我的画中。”
  多年来,李兵坚持用画笔记录脱贫攻坚现场,目的就是“为历史作证、为时代留痕。在巨变格局下,用画笔记录时代之变”。


对 话:有生命体验,才会有深度表达


  围绕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命题,我省画家纷纷将笔墨聚焦偏远贫困乡村,以反映中国向前发展的决心和步伐,以及四川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征程。李兵是其中一位。他的画作真实地呈现了四川儿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以及脱贫攻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记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画家参与进去的意义在哪里?
  李兵: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以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脱贫故事、一位位让人感动的脱贫攻坚英雄及其事迹,打动着每一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画家,激发着画家们的创作热情。通过手中的画笔,画家们用速写、水墨写生等艺术形式,记录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这些作品源于现场创作,有温度、有情感,描绘出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自然山川、精神面貌的变化,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观众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触摸和理解“一个也不能少”所传递出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在脱贫攻坚艺术创作中,一些艺术家落入“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窠臼中,作品同质化,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如何避免这一问题?
  李兵:要创作好的作品,尤其是脱贫攻坚这种具有现场性的重大历史事件,需要基于深度观察。这种观察不能走马观花,不能是猎奇性质的。创作者需要沉下心,去掉浮躁。只有在一个地方或社区有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才能够有一个深度的表达,而这种深度表达,有他自己的生命体验在里面,有他身体力行的同感。
  我曾经在自然和生活条件都极为艰苦的道孚县生活多年,使得我对这片土地的人文、地理、气候等认识优于他人。这些认识,也让我的脱贫攻坚作品生出了一种现场感和真实感。
  在创作观察中,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把观察对象景观化或夸张化,不要把观察对象作为一个猎奇的目标,而是要融入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个人历史,融入个体的学识和知识背景,融入对一个地方的情感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不管这种认识是正面的还是批判的,我觉得都很重要,而不该仅仅是对文化景观的一种肤浅表达。
  你会发现,这种源于脱贫攻坚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记录,最终会形成一种无声力量,让人可以透过日常生活的表象,发现内在的东西。这种源于时间积累和深度观察的结果,最终成为笔下的情感,从而使得作品带有一种文化关怀的艺术表达。
  记者:脱贫攻坚中,扶贫扶智同样重要。如何让贫困地区群众共享艺术发展最新成果?这方面你或你身边画家朋友是否有相关尝试?
  李兵:有一年,我前往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一个乡镇写生。画板就支在一户农家的院边。待我画完,这家农户的男主人很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吃午饭,腊肉、新鲜的蔬菜摆满了一桌。当我掏出钱,准备付饭费的时候,男主人却摇了摇手,对我说:“你能把刚才画的我家对面风景的画送给我吗?就当饭费。在这里生活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见有人把我家附近的风景画得这么美。”我当时非常感动,对于好的艺术,群众是有感知基础的。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画家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每年我们不少画家老师都会自愿主动参与各类送艺术下乡活动,与百姓共享艺术之美。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
1.7742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