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详情
孙滨遗稿 | 论演员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8日 11:20 来源: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
作者: 孙滨

“观众爱看你的戏。”有人说这就是演员的魅力。那么做为演员怎样才能具有这种魅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演员探讨和认真和研究的问题。

我以为演员的魅力,跟容貌、身材密切相关,但关键还是气质和表演能力。前者是爹妈生就,是先天的;后者可以改变、可以提高的。毫无一点魅力的演员是绝少数的,多数情况是对自己的魅力缺少了解和挖掘。

一般来讲,演员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审美意识的差异、爱好不同,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某些局限性,经过演员不懈的努力学习、刻苦的追求,会有所突破,使戏路子更宽些,但某些局限是无法改变的。比如一个身材不高的演员不太可能扮演《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剧中的赵大大;同样能演赵大大的演员,也太不可能扮演童阿男。又如,有的演员塑造工农兵或者县委书记等人物形象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然而扮演知识分子或者资本家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仅管如此,有局限的演员仍能成为有魅力的好演员。演员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艺术实践中,寻求自己独特体验、独特的体现、独特的“味道”,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喜爱。

演员的艺术是要令人信服的艺术。做为一个演员不管你是那个流派,那种风格,要想得到观众的承认和喜欢,最重要的是做到表演真实。只有艺术表演的真实,才能给观众以美的感受。只有当你在舞台上、银幕上塑造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才能吸引观众,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弦,才能使观众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真实不仅是表演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灵魂。表演艺术的任何虚假现象,那怕是一点点,对观众来讲,不但没有魅力,反而会引起厌恶之感。虚假,是表演艺术的“死敌”。为了表演艺术的真实,必须克服虚假现象,这是摆在我们演员面前的一项长期的极其严肃的任务。演员艺术,只有当你塑造的艺术形象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的时候,你才会感到和意识到演员存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我们常听到人们议论演员的表演:“演什么像什么,生活、自然”。显然这里所说的“生活”、“自然”,不是一般生活的琐碎现像,不是自然主义的自然,而是指源于生活、经过提炼加工的艺术典型形象的真实性。“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从事表演艺术的,理所当然应该遵循这条原则,它是我们坚持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大家都承认生活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了。有的演员(甚至是基本功不错的演员),由于生活底子薄不是想当然的创造角色,就是生搬硬套别人的表演,亦步亦趋、照猫画虎。更有甚者干脆以不变应万变,不论演什么角色都是他自己的老一套:老一套的架势,老一套的腔调。凡此种种公式化、概念化的虚假表演,至今在我们的舞台上,银幕上还是屡见不鲜的。观众无不嗤之以鼻。这就是常说的“似我者死,学我者生”的道理。

实践证明,演员要想观众信服自己的表演,要想产生隽永的艺术魅力,必须到生活中去,并在深入二字上下工夫,要善于从纷乱、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洞察事物的本质。要着力研究人、分析人、了解人在政治、经济、爱情、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挖掘人的灵魂。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是个特殊的领域。演员应该和其他艺术家一样、要有坚忍不拔的韧性,不间断地观察、研究、分析、体验、探索人的个性。否则,尽管到生活中去了,甚至时间很长,可是由于惰性,不在意,或者识别能力差,缺乏敏感,致使自己身虽处在生活的洪流中,结果是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魂,一无所获。

做为演员应该有一种习惯:有意识地把现实生活里,你所见到的、你所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音容笑貌,留在记忆里。因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个性,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各自不同的感情,都有各自不同的感情表达方式,而感到具体的不同反映,正是人物性格的体现。

生活中对某种事物的直感,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形象的烙印。罗丹说:“艺术家,只要注意一个人的脸,就能了解这个人的灵魂;任何脸色丝毫不能欺骗他,虚伪和真挚对于他同样明显;头额的倾斜,眉毛的微皱,眼光的一闪,都能启示人内心的秘密。”如果我们真的具有这种深刻、尖锐的洞察力,那么就不难发现人的内心最隐秘之处。只有如此深入生活,才能为演员塑造人物提供丰富多彩的人物素材。当我进行话剧《赵钱孙李》中钱光荣这个角色创造时,去农村体验生活的时间很短,只是看了看当时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新气象,访问了几位大队的干部和农民,了解到一些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和过去吃大锅饭的对比情况,以及农民对农村实行改革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想法,从中也得到些启示,但更多的还是过去长期生活的积累:土改时姓石的民兵队长,为了追剿叛匪,只身赤脚在深山老林里,日夜追逐上百里;大跃进时郫县的全国劳模张模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粮食产量不浮夸,不谎报。宁肯自己被撤职挨批斗,也不说半句假话;四清时贫协主席罗XX声泪俱下诉说灾荒年时,农民的悲惨境迁;我院老收发苏XX,木工师付王X X,他们在文革前,本都是埋头工作的老实人,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他们的不满情绪促使他们对生活冷潮热讽,一反常态。就是这些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感情变化:他们的爱和恨、他们的悲与欢、他们的品质、他们的风貌、给我以塑人物的启示,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角色的影子。如果说我完成了钱光荣这个人物的创造任务、那是生活帮了我的大忙。

演员的一生中不停的在为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奋进着。如果遇上某个角色,过去根本或很少有关的生活积累,怎么办呢?那就必须认真地、虚心登门求教,积极搜寻有关人物的资料、细心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取或有感染力的生活细节,千万不可闭门造车。

演员有生活并不等于就能完成角色创造任务,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心理、形体、语言、声音)。从演员创造角色来讲,生活和技巧是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二者缺其一是不行的。没有技巧就没有艺术,技巧是演员进行创造活动的方法、手段。技巧不单是技术,技巧中包含着技术、但掌握了技术不一定就有了技巧。技巧不单是艺术性的,也包含着思想性。技巧的高低与演员本人的人生观和对生活的洞察力紧密相连。

当我们看一个戏的演出时,其中有的演员虽然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台词清晰,声音圆润、舞台调度按导演的要求到了位(这些都是技术性的)可是他在台上就是不像那家人,千巴巴的,没有一点味道;有的戏如温汤水,观众觉得不过瘾;有的缺乏控制、过火,观众觉得可笑。表演上的任何不足与过火,实质都是虚假的不同反映。就不足与过火而言,我认为在体验、感受体现不足成正比的情况下,那宁可不足为好,千万不能过火。因为过火既失去了真实美感,又使观众肉麻。

技巧问题不能和形象思维割裂。丰富的生活经验,仅仅是演员,进行创造的素材,必须经过演员的精心选择,对于那些有益于角色创造的素材,则要加以综合归纳,继而发挥想像,在体验中由远而近。逐步明确角色所具有的思想、动作、感情,并要使体验深入下去——就是说以生活为依据,从自我出发,从角色出发,全身心投入从体验到体现的创造活动。当你创造剧中角色“现在”这一段时,必须要在表现出来的行动和感情变化中,让观众看到或意识到这个角色的“过去”甚至“未来”。为了达到这个深度,演员不但要充分理解,还要全身心的不断体验,不断有新的感受,朝夕琢磨角色在“规定情境”中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而产生举止动作,音容笑貌,这是非常细致的创造过程。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起伏,在生活里有时大起大落,有时又那么微妙,有时却不动声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演员的表演应力求细腻入微,使观众连最细微之处都一目了然,这种细微之处那怕是眨一眨眼,形体上最小的一个动作、呼吸的急促或缓慢。总之从整个的形体自我感觉中要使观众看到,感受到角色内心深处掀起的感情波涛:时而洪波壮阔,时而微波荡漾,时而无波如镜。让角色纯真的情感随着矛盾的发展变化,节奏鲜明而有层次,多采多姿而不娇柔造作,分寸感恰到好处、自然而没有一点表演痕迹。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才算是掌握了技巧。显然表演技巧不是轻而一举,不是单靠点“灵气”可得的。凡是有成就的演员,他们为了能准确掌握角色内在的心理状态,内涵充满的形体动作和台词处理,并且运用自如,无不是长期执着追求、刻苦探索者。他们力求在表演艺术的实践中,使丰富的生活与娴熟的技巧相辅相成,塑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令人永远难忘的艺术形象。

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人的审美也在变化,观众对表艺术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也随之在提高。艺术贵在创新,单靠老一套的思想是不行的。过去观众欣赏的,今天就不一定还欣赏,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节奏,探索和追求,走自己独特的路;不拾人牙慧,才能不断提高表演艺术,保持艺术青春、保持演员的魅力。

演员的魅力,核心是艺术真实。

生活和技巧,是孕育和产生艺术真实的基础。


注:原文写于1986年,1993年重新修订,2022年7月16日姚东伯整理。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
1.8071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