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前浪”不息“后浪”强劲 四川摄影师为时代造像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3日 11:09 来源: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余如波)11月18日晚,河南三门峡传来喜讯,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在此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四川摄影家金平以《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和《濮秘》两组作品,成为“艺术摄影类”8位获奖者之一。这也是继2016年杨麾、郭际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后,我省摄影师再度夺得这一全国性摄影艺术最高奖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摄影尤其是风光摄影,便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摄影艺术家。近年来,我省资深摄影家持续发力,相继展览、出版数十年持续创作的专题作品;与此同时,四川青年摄影师群体也迅速崛起,探索各自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手法,不少人摘得三影堂摄影奖、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等业内殊荣。


《空谷妙相》组照之一,四川巴中兴文镇沙溪村唐代小佛龛,2011年。(袁蓉荪 摄)


川籍金像奖得主:从巴蜀拍到世界

金平获奖后,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南充摄影家杨麾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表示祝贺。1974年,杨麾在南充防疫站负责宣传工作时,便开始拍摄嘉陵江流域的川北老乡,记录一方风土民情和社会变迁。

“我拍普通老百姓,不拔高、不贬低、实实在在,客观记录他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人的本性。”2016年9月,杨麾个展“我的嘉陵江”在北京中国摄影展览馆举行,嘉陵江码头上洗衣的妇女,家禽啄食小孩碗中的饭粒,夏日中午挑夫用江水冲凉,村民们围观露天灯戏表演……他用镜头为生养自己的故土留下生动的历史见证。

纵观近年来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四川摄影家,我们可以发现其各自不同的创作“野心”:有的聚焦四川,向世人展示巴山蜀水的自然人文魅力;有的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延伸,倾心于表现“诗和远方”。

金平就是后者的一员代表。《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拍摄于2009年至2014年,金平先后11次深入喜马拉雅山区,登上多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山冰川,用大画幅相机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濮秘》则是他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人文尤其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像记录,已经持续进行了十多年。今年起他还尝试筹集社会资金,帮助当地村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吸引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考察,引导村民们居家就业、传承文化。


《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组照之一。(金平 摄)



《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组照之一。(金平 摄)


郭际摄影创作的足迹遍布南北两极、东非大裂谷等地,仅在非洲就拍摄了十余万张照片。他从最初的“纯摄影”心态,慢慢转变为“用心灵的快门去创作”,关注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议题。


厚积薄发,数十年捧出重磅佳作

11月9日,北京中国美术馆,四川省摄协主席王达军的“道·道”摄影艺术展隆重开幕。展品从王达军历时15年拍摄的道教主题影像中精选而来。

潜心创作、厚积薄发,这正是四川资深和青年摄影人共同的姿态,他们的艺术成果也在近年来集中亮相并获得肯定。

2006年,成都摄影家袁蓉荪开始寻访、拍摄巴蜀佛教石窟。2013年以来,他又走出四川、重庆,沿着佛教石窟在中国的传播轨迹继续这场行摄之旅,在保留着西域、印度人物形象的北方石窟中“追根溯源”。2016年底展出拍摄成果后,袁蓉荪并不打算就此停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在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和中亚诸国留下的石窟,我打算继续拍摄。”


《空谷妙相》组照之一,河南巩县北魏中心柱石窟,2016年。(袁蓉荪 摄)


开展持续性的专题拍摄,并在国内外收获大奖的青年摄影人,在四川同样不鲜见。2014年,时年34岁的四川摄影师张克纯获得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其获奖作品《北流活活》来源于他4年来对黄河的持续拍摄。四川摄影师中,骆丹对318国道、木格对三峡和长城、张晓对中国海岸线的长期关注和拍摄,同样在业内享有盛誉。


热衷“跨界”,艺术形式多元融合

翻开近年来国内外知名摄影奖项获奖名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四川摄影师的名字:张晋、张晓、木格、陈萧伊、冯立……谈及这一现象,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副主任程卓用了“井喷”一词。

2015年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大奖得主、年仅26岁的陈萧伊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她的获奖作品《Koan》是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时的毕业创作,采用了18世纪即已存在的照相光刻工艺,先以抽象的风景制成版画,再用黑色油墨印在不同的纸张上。而在后来的创作中,陈萧伊还尝试将作品打印在锌版上,制作出与影像结合的装置作品。

陈萧伊《西奈山#1》,UV锌版打印,2017年。(成都A4美术馆 供图)


程卓认为,相比国内其他地区,四川青年摄影师热衷于“跨界”的特质非常明显。“如果说跨界探索影像语言的边界、与其他艺术方式融合,是当代影像的重要方式与使命,那么这在四川早已是常态。”

这正是四川青年摄影师的普遍经历:以相机拍摄开始摄影创作,后来逐渐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作为一名海归化学博士,张晋的创作不借助相机和镜头,而是通过科学实验手段,直接在大尺寸X光胶片上进行图像实验;或者借助磁力搅拌器等实验仪器,让自己科学论文中的理论可视化、图像化。“传统胶片背后,本身就离不开大量的化学原理。寻求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是我真正能够做的事情。”


《梦之湖》组照之一。(郭际 摄)


“厚重的市井文化与发达的当代艺术氛围,在四川极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些青年摄影师的创作天南地北,早已在全世界散布开来,而四川或许就是他们的暖巢,让他们有宁静思考和体悟的契机。”程卓说。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943649s